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献唐的中国上古史体系紧紧抓住族系这个中心,具有卓见.他认为炎帝族是黄河流域的土著,文明积累深厚,黄帝族系鸠占鹊巢,混合为一种新文化、新民族,东夷族也是炎帝族,由此陷入"泛炎帝论".本文补充论证了东夷属鸟夷族,主张用炎黄系、昆仑系、鸟夷系"三分法"代替王先生的炎帝族、黄帝族"二分法".  相似文献   

2.
2011年4月28日晚上,我同时收到了北京晚报和法制晚报.先拿起北京晚报,映入眼帘的是头版头条黑体字大标题:"我国总人口13.39亿".我不禁一愣,因为我知道几年前的全国人口(加上台湾)差不多就是这个数儿,怎么过了几年不见长啊?再拿起法制晚报,映人眼帘的头版头条特大黑体字标题是:"我国人口13.7亿".后面这个数字比较符合我对人口增长的直观感觉.这样重大的数字怎么会不一样?  相似文献   

3.
杂志人听到的最悲凉的话,即"我以前是贵刊的读者".现在他怎么不读了?哦,工作忙,没工夫;或杂志太多,读不过来,云云.真可谓,铁打的杂志,流水的读者.  相似文献   

4.
回想起来,我与郭布罗·润麒交往有八个年头了.北京人喜欢喊他"国舅爷",因为他是末代皇后婉容的胞弟.可是他不喜欢这个称呼.也有人喊他"郭老",有些不伦不类,不知道的,还以为他姓郭呢,我直呼他"润麒".  相似文献   

5.
孔祥涛 《出版参考》2006,(29):16-17
毛泽东是他家里的"读书人".除了在外婆家受到的启蒙教育外,他在韶山冲还先后接受了六年私塾教育,成了这个农民家庭里文化水平最高的人.  相似文献   

6.
7月6日,著名的华西村村长吴仁宝退休了。消息传来,使我想到了新闻时评。去年11月,当吴仁宝在南京豪迈地宣称还要干到80岁的时候,由于他的知名度,由于他是一个著名的政治明星,自然引起了媒体的高度注意。以南京为例,党报都对此作了显著报道,新华日报系统的《服务导报》还是头版头条。放眼媒体,几乎看不到一点儿“杂音”。我觉得有些不解,华西村固然著名,但华西村不是中国的华西村吗?吴仁宝不是中共党员吗?总书记都退居二线了,吴仁宝为什么自己宣称要干到80岁就能够干到80岁?难道吴书记在华西村工作这么多年没有培养出一个信得过的班子吗?那吴…  相似文献   

7.
C 22."长年累月"不要写作"常年累月". 23."差强人意"的"差"是指大略、稍微,这个成语是指大体上使人满意,不要误用为表示"不合主观意愿". 24."彩"与"采",都是多义词,应根据不同的义项加以辨别.一般来说,在表示具体事物时用"彩",如"节目精彩""剪彩""彩排";在表示抽象意义时用"采",如"神采""兴高采烈".  相似文献   

8.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有人把出版称为"茅屋产业".当然这个人不是中国人,他是Bookscan美国公司总经理Jim King先生.  相似文献   

9.
詹晓东,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今日早报>摄影部主任.他不善言谈,习惯将镜头对准普通百姓,用镜头展现老百姓的苦与乐,并"表达自己的观点".读了新华社对詹晓东的报道,除了钦佩他那种心系百姓,喜欢与基层群众在一起的职业精神外,他的"摄影观"更是发人深思.詹晓东的"摄影观",用他的话来概括,一是"希望大家可以看到一些积极向上的东西";二是"灾难新闻并不是灾情展览、感官刺激,而应该具有一种人文品格";三是"救人比拍照更要紧".  相似文献   

10.
李零先生以《丧家狗》来命名他解读《论语》的新作,试图还原一个真实的孔子,也就是褪去了圣人色彩的孔子,他认为这个真实的孔子是个唐吉诃德,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  相似文献   

11.
这是一个目不识丁的深山农民,他花费8年时间,用一己之力,建成了一项宏伟的"南水北调"工程.1座水库、500米绝壁水渠、2.5公里地下管道、1座水窖-这是他工程的几个主要部分.他的这项工程,不仅解决了自己4亩多地的灌溉难题,还捎带让周围近千亩农田"绝处逢生". "南水北调"让千亩家田"绝处逢生" 为了能浇地,冯武飞努力了8年. 一大早,这个56岁满脸沧桑的农民打开院中地窖的盖了,搬出整整一拖拉机的塑料管.他要到西坡根浇地去了,盼着分的,是西坡根近千亩麦田的主人.  相似文献   

12.
黄公略声名显赫,与林彪、伍中豪并称"朱毛"麾下的"三骁将".后来,蒋介石经常用"朱、毛、彭、黄"来指代中央红军.黄公略才华横溢而又英姿潇洒,彭德怀与他结成生死之交,朱德称赞他智勇双全,毛泽东多次把他写入诗词之中,称誉他为"飞将军".  相似文献   

13.
据文学评论家说,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写作风格曾影响了"整整一代青年作家".海明威曾是堪萨斯城《星报》记者,他本人认为记者生涯使他在语言运用上得益非浅.他说,《星报》的写作手册上那些规定"是我所知道的最好的写作规则,我从未忘记它们.任何一个有才能的人,只要他遵循这些规则,就能把他想说的,与他真实感觉到的东西如实地表述出来".那些写作规则是什么呢?那就是"用短句子,开头段落须短.语言有力.行文力求流畅通顺.用肯定说法,避免用否定说法."美国新闻写作至今遵循这些规则而且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某BBS上看到有人署名"聪明人"发牢骚:这个世界到头来总是被不那么聪明的家伙掌握.我看了笑起来,到底怎样算聪明,聪明应该用在哪里,怎么用……是门蛮深奥的学问呢,在职场这个人脉攸关的地方,尤其如此.  相似文献   

15.
说说Money     
前两年网上有个题为"当今中国十大流行恶习排行榜"的帖子,其中第八大恶习是所谓中英文夹杂的"新洋泾浜",说了这样一个例子:前不久,在某"COM公司"举行的新闻酒会上,一位风度翩翩的CEO说:我们所追求的不是"注意力",而是Money……说到这里,他耸耸肩,然后抱歉地解释:"对不起,我不知道这个词该怎么用中文来表达……"  相似文献   

16.
朱永刚书序     
王建辉 《出版科学》2009,17(5):108-108
这篇序言是应杨德炎先生要求写的.而他让我写这篇序的起因,可能是十年前我完成了一篇博士论文<文化的商务>,副题是王云五专题研究,交给了由其主政的商务印书馆出版,他认为由我来写这个序"最合适不过".  相似文献   

17.
当爱已经不在了,坦然的面对可能是唯一的出路!认清面前的这个男人吧,不要再继续你的梦……当你问你的男友"怎么了",而他却爱理不理或是简单回答"没事"了。对我们来说,交男朋友最大的乐趣之一  相似文献   

18.
曹大营长     
"小兔崽子!"我蓦然一惊,回头,不是喊我,一个老头呵斥往他金鱼盆里扔石子的小孩.小兔崽子,我多少年没听到这个词了.别人管我叫"原老师".  相似文献   

19.
秦腔     
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王鸿生说,在这个不把语言当回事的时代,贾平凹的这部作品以"流水慢板似的文字,不露痕迹地还原了生活本身".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郜元宝也对贾平凹小说中"无边无际没完没了的闲言碎语"印象深刻,称在这部作品中贾平凹抛开了性崇拜、魔幻故事等他以往作品中常见的元素,写了一个封闭的故乡.华师大中文系教授倪文坚称<秦腔>"是一部非常当下的作品".  相似文献   

20.
做"土记者"的父亲带我入了新闻的门记得刚参加工作时,想得最多的问题,或者说最让我感到"纠结"的问题是:新闻在哪里?我大学的专业是高分子材料,和新闻完全不搭边.当然,也不能完全说是"一张白纸".我的父亲是我新闻职业生涯的领路人.他退休前一直是乡村初中的语文老师,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新闻.他从20多岁给县广播站投稿开始,40多年来一直痴迷于"业余通讯员"这个他认为"最有意思的职业".直到现在,人们还经常看到他骑着自行车,穿行在广阔的田间地头.他总是在自行车把手持挂个包,随摊备掏出里面的钢笔和本子,记下他认为是"新闻"的事儿.然后熬个夜或者起个早,把稿子写好,传到电台和报社,之后就是准备在广播里听到或者在报纸上看到他的名字.那种幸福的期待,伴随了他40多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