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简析教育分流与社会分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轶 《江苏高教》2004,67(2):33-35
本文通过简析我国20世纪90年代教育分流和社会分层的一般关系,讨论了我国教育分流对人们所从事的行业、职业及是否在业、是否失业的影响。本文认为,社会分层可以激励人们接受教育的需要和热情,而教育分流决定了人们教育程度,进而影响人们对职业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知识和能力在决定人们的职业地位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教育作为人们获得知识和能力的主要途径已经成为人们改变自己地位与命运的重要筹码。成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成人世界中对于提高成人的知识与能力,从而改变职业地位,进而促进社会流动、影响社会分层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我国转型期社会分层与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分层带来的社会地位竞争是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因。而转型期我国社会分层模式又是目前职业技术教育发展面临困境的社会根源。这主要是指,当前我国社会分层中官员地位居高、直接分层依据从无形资产向有形资产转变、学历社会分层功能的强化以及社会分层中的封闭性,给职业技术教育造成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我国社会已经具备现代社会分层结构雏形,但不理想。当前的关键,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弱势群体向中上层流动。教育是社会阶层上向流动的主要动力,但是弱势群体及其子女在教育中又处于弱势地位,受教育权利、受教育机会的不公平致使他们无法通过教育程度的提升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要促进中国社会阶层的上向流动,必须对弱势群体及其子女进行教育弱势补偿。在现代社会,职业高度分化,而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及经验大多是后天获得的,因而人们社会地位的取得越来越依靠自身条件的获得,而教育是最主要途径。因此,教育程度就成了社会测定个人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的一个标志,影响着个人选择职业,社会选择个人,并参与人们的社会阶级、阶层地位的归属过程。  相似文献   

5.
社会分层理论首先是西方社会学家在分析社会结构时提出的,主要有三种模式,即功能主义理论、冲突理论和文化再生产理论。本文从社会分层的视角对法国大学校的精英教育进行了分析和探索,主要从两个层面来研究:一是社会分层对大学校的教育机会、学生学业水平和职业获得三个方面的影响;二是大学校教育对法国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论点     
<正>关于教育对社会人才结构的影响教育对人才层次分配及相应社会人才供应的层次结构具有重要作用。(1)社会职业的层次结构。现代社会中的职业有其层次结构,个人所处的分层状态主要由劳动力市场中的等级层次和职业位置的层次确定。(2)教育经历与职业层次间的关系。教育作为决定个体素质的重要因素,在个体被分配到不同职业层级的分层机制中发挥了显著作用,因此被普遍认为是决定个体社会职业分层的主要因素,甚至被称为社会的"分层机器"。(3)教育的层次划分会带来人才供求层次结构的失衡。尽管接受高层次的教育不代表真实的高能力,也不一定能进入  相似文献   

7.
任何社会都存在着一定的社会分层、社会分工及相应的职业。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过程,教育在客观上对社会分层、职业选择产生着重要影响。新韦伯主义认为:教育是限制经济领域中具有优厚报酬职位的竞争者数量的筛选工具,帮助那些接受过较高层次教育的人占据这些职位。随着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社会个体“身份团体”地位的获得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处于社会各个阶层的人都越来越感受到个体的职业获得与将来可能得到的权力、财富以及社会地位息息相关。我们在看到高等教育对社会分层产生着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发现了社会分层在某种程度上反作用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换言之,不同社会层级的个体,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是否平等?本文试图通过社会分层与高等教育关系的探讨,分析社会分层对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一、教育与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社会分层与流动方面的研究,传统上一直非常重视教育在阶级、阶层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布劳、邓肯在分析美国社会结构时认为,在影响人们社会经济地位的自致性因素中,个人的教育程度极为重要和关键,但他们的  相似文献   

9.
莫莉莉 《上海教育》2004,(12S):55-55
在英国,人们普遍认为,职业教育的普及程度应成为评价一个国家经济成就的新标准。目前英国正在广泛推行的新职业主义,其目标就是构建并巩固一个针对所有青年的全新的职业教育体系,使面向青少年学生的教育,培训与其职业要求联系起来,在教育与职业生活之间建立起更密切的内在联系。新职业主义的推行。使人们意识到高中阶段开设职业教育课程的必要性,为高中阶段开设职业教育课程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加强了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社会分层与流动方面的研究,传统上一直非常重视教育在阶级、阶层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布劳、邓肯在分析美国社会结构时认为,在影响人们社会经济地位的自致性因素中,个人的教育程度极为重要和关键,但他们的理论分析中并没有明确将教育因素作为一个分层维度来看待。来自马克思和韦伯的传统阶级阶层结构理论,则把教育或者技术资格看作是划分阶级阶层结构的重要依据。[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制约机制是教育管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社会组织中的各个组成部分或各管理环节相互作用、合理制约,从而使系统中有形要素或无形要素按照其内在规律在运动中相互联系、相互结合形成特定功能,促进教育管理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制约机制是教育管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社会组织中的各个组成部分或各管理环节相互作用、合理制约,从而使系统中有形要素或无形要素按照其内在规律在运动中相互联系、相互结合形成特定功能,促进教育管理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问卷调查所得数据,考察了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公平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优质高等教育机会的分配仍然向国家干部、企业经理等优势社会阶层的子女倾斜,社会分层扩大了高等教育的起点不公平;优势社会阶层子女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处于有利地位,社会分层扩大了高等教育过程不公平,在重点本科院校中,过程不公平程度较大,而在一般本科和专科院校中,过程不公平程度较小;优势社会阶层子女更容易获得就业机会,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的结果公平有着不利影响,在重点本科院校中,这种影响较小,而在一般本科和专科院校中,这种影响较大.文章对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教育肩负着社会分层的社会职能,而高等教育在不同层次的教育中,促进社会代际流动的作用更大.进入21世纪,高等教育公平问题呼声越来越高,因阶层差距而导致的高等教育的不公平现象愈演愈烈,而高等教育的不公平又反过来加大了阶层间的差距.本文着重阐述了二者在当代所显现出的互为因果的特征,并就如何减少阶层差距对高等教育公平的影响作了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5.
阶层之间具有流动的可能性,这是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条件,媒介在促进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良性互动,保证阶层间流动的公平合理,以及为最广大的基层民众提供廉价实用的教育资源,帮助他们实现适应社会变革的再社会化方面可以有很多的作为,本文探讨在我国现阶段阶层分化的现状和阶层流动的特点,寻找媒介通过促进层间流动维护社会公平、和谐、稳定的积极途径。  相似文献   

16.
对心理教育与思想教育相关性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与思想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因而心理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就具有必然性和重要意义。当前,面对各种社会思潮和纷繁复杂的心理、思想情况,如果把心理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那么二就能够相互补充,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从而使心理和思想教育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闽、湘、川3省社会阶层高等教育机会差异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对闽、湘、川3省部分高校内社会阶层高等教育机会差异的调查分析表明,当前我国社会阶层高等教育机会差异主要体现为农业劳动阶层、失业人员阶层与其它各阶层的差异;各类高校在缩小社会阶层高等教育机会差异方面有不同地位和作用。基于以上分析,本提出了当前应选择公办高职院校作为缩小社会阶层高等教育机会差异的突破口;在入学要求(包括学费和成绩)、学位层次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多样化高等教育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国法学教育自近代始就以法律人才的培养为基本目标。改革开放30年,中国法学教育迎来了历史上第二次迅速发展的高潮,但是,本次法学教育迅猛发展同样没有完全赢得满怀法治享受期待的社会各界各阶层的普遍认同。当前法科学生就业难和法律实务部门人才短缺的显性问题主要不是由于法学教育自身造成的。  相似文献   

19.
Sri Lanka experienced a rapid expansion of population in the first few decades following Independence in 1948. Population growth far outstripped the rate of growth of the economy which remained mostly dependent on primary production for export and domestic consumption. Introduction of universal free education pre-dated political independence and led to rapid school enrolments. In a slow-growth economy, dominated by state enterprises, education became the main avenue of upward social mobility for many underprivileged young people. Increasing competition for education and white-collar employment in the then dominant state sector in the 1960s and the 1970s necessitated policy interventions that were not necessarily fair to all competing social and ethnic groups. In the late 1970s, the policy focus shifted from education to liberal economic reforms aimed at generating economic growth and employment creation. Early gains in terms of economic expansion were slowed down by the ethnic conflict that erupted in 1983 and continues to retar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country. While the affluent strata continue to gain from the open economic and liberal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in terms of income and lucrative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many young people from lower social strata who possess conventional paper qualifications live in despair looking for scarce white-collar jobs. Those who have resources to invest in overseas training and/or foreign qualifications are in an advantaged position in the competition for private and transnational sector employment.  相似文献   

20.
宋代教化的重心下移与组织重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面对五代以来的社会纷乱和伦常失范,宋代新儒家在新的政治环境下,致力于对社会伦理观念与国家教化格局的积极改造和重建,突出表现为:教化重心层层下移,官府教化力量与民间教化力量、学校教化组织与非学校教化组织进行了有效衔接、互动、重构与整合。宋代教化组织系统的制度化建构,为维持后期封建社会结构和伦理秩序的基本稳定奠立了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