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涂皓 《教育》2012,(32):29-30
校企合作是大中专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其初衷是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然而事实情况是由很多的大企业以此为名,违法使用"实习生"。根据9月5日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江苏淮安多所学校强迫学生去本地的富士康工厂"实习"。这些实习生大都被学校以"体验企业文化交流"的名义安排到了富士康上班。据报道,这些  相似文献   

2.
深化产教融合需要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校企合作实现了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兴起的创客基地对高等院校素质教育来说也是一次新的机遇和挑战;两者相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节约教育与企业成本,实现一种"双赢"模式。文章基于校企合作和创客基地现状,对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实训教学是培养高校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数字化设计制造实训平台以传统金工实习为基础结合先进的网络制造技术,模拟企业真实生产环境,让学生在实训中按照岗位分工协作,通过实训掌握就业所需要的先进制造技术、制造业自动化技术和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提高在校学生的竞争力,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相似文献   

4.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和特色部分是实践,尤其是让学生到企业中去实践,是学生与职业技术岗位"零距离"接触的最有效途径。校外实训基地是实现这一环节、彰显这一特色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5.
校企合作是大中专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其初衷是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6.
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都是人的文化,企业文化进入学校、进入课堂,让学生提前了解企业,接受企业文化熏陶,实现学校教育和企业需要的"零距离",真正架构一座沟通企业与校园的桥梁。  相似文献   

7.
职场模拟实践教学法,是根据课程目标、学生现状和企业用人标准,将企业工作环境和条件引入课堂,构建模拟职业场景。把知识和技能溶入到模拟职业工作场景的任务中,让学生在校感受专业知识和技术在实际职业工作中的应用,真正体现"做中学",实现与就业零距离对接。  相似文献   

8.
<正>一、"校企一体化"的概念及其办学模式的优势"校企一体化"是指职业学校为了主动提供学生和教师在完全市场化生产、技术应用和政策执行完全与社会同步的企业接受教育、学习和培训,而出资设立的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全资校办企业。长期不断变换身份和变换空间环境的工作,让我切身体会到:采用"校企一体化"的办学模式,能使专业建设与产业深度融合,拓展会计专业发展空间,增强专业发展后劲;能及时掌握产业动态,实现学校与企业及时的"产教对话";能以市场  相似文献   

9.
校企合作是中职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其初衷是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这种制度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有扎实的文化和专业理论基础,又有与岗位能力要求相对接的专业技能。这种制度培养出来的学生,企业满意、学校满意、学生满意、家长满意。所以这一模式是目前较好的一种中职教育的教学方案。  相似文献   

10.
深度的校企合作,不仅提高了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力度,也是企业培养人才的内在需求。校企"无缝对接"、文化管理时代的到来以及高职生工作价值观的现状都要求校企进一步合作。建立校企利益共同体、打造"双主体"模式、实现"双证融通"是文化对接赋予校企深度合作的新内涵。校企共定人才培养方案让行业文化进专业,校企共建企业文化体验中心让企业文化进班级,校企共办企业文化讲坛让职业文化进课堂,是文化对接推动校企深度合作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企业工会组织,如何把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与履行维护职责统一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之中?关键是做到"双维护"和"双促进"的统一。"双维护"和"双促进"的要义是:在维护企业发展中促进职工贡献聪明才智,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中促进企业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职工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维护企业发展,要充分认识到维护企业利益与维护职工利益是一个对立的统一体。企业是职工的家,是职工赖以生存的生  相似文献   

12.
通过校企合作进行"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让专业教师进入合作企业担任企业岗位工作,专业教学聘请行业专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实现专业与合作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合作互融,是解决"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捷径.  相似文献   

13.
"班组长"——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分析目前大、中企业一线班组人才需求情况入手,结合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多年来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提出"班组长"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班组人才需求的"零"距离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4.
"公司化"管理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在班级虚拟一个"公司化"的职业环境,用类似企业的规章制度要求学生,用类似企业的考核标准考核学生,让学生及早找到自身与就业的差距,从而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提高学习动力,最终实现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  相似文献   

15.
浙江传化集团是一家民营企业,而它却始终坚持"员工是企业主人"的理念,切实保障职工的劳动经济权益、民主政治权利和精神文化权益,用先进的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引导形成"企业关爱员工,员工关心企业"的良好氛围,以和谐劳动关系推动实现了企业与员工的共建共享共赢。传化让员工体面的工作、生活,同时这样的氛围又将员工牢牢地吸引,形成传化持续发展的巨大力量。  相似文献   

16.
企业文化作为全新的管理理论倍受关注,是国内企业管理理论及实践由表及里、层次提升使然的一种进步.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征,立足本土文化特质,正确理解把握企业文化内涵,实现企业文化构建与本土行为逻辑的无缝对接、有机交融,让企业文化脚踏实地、富有活力.革除企业管理中的痼疾,在企业文化构建中,防止思想政治工作越俎代庖,路径依赖一叶障目,把企业文化当成标签乱贴一气等诸多错误,让企业文化回归本真.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促使企业运行在遵从市场法则的同时,充分体现人性的光辉;摆脱"统治"陋习,走出"人治"泥淖,依照制度逻辑建立起真正的制度管理体系,推动企业沿着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的方向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17.
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型大学的技术转移对于推进一个国家与民族的自主创新与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的关键是向企业转移创新能力,研究型大学的"四大创新平台"是促进区域创新体系发展与实现大学向企业进行创新能力转移的有效支撑,研究型大学与企业紧密合作并向企业转移创新能力,有利于提升大学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以及科技创新能力,也有利于提升大学的社会声誉与影响。大学科技园是整合大学优势资源、营造创新环境、凝聚创新人才、实现研究型大学向企业转移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研究型大学、政府、企业、中介机构都应围绕研究型大学创新能力转移来开展技术转移工作。  相似文献   

18.
企业文化作为全新的管理理论倍受关注,是国内企业管理理论及实践由表及里、层次提升使然的一种进步.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征,立足本土文化特质,正确理解把握企业文化内涵,实现企业文化构建与本土行为逻辑的无缝对接、有机交融,让企业文化脚踏实地、富有活力.革除企业管理中的痼疾,在企业文化构建中,防止思想政治工作越俎代庖,路径依赖一叶障目,把企业文化当成标签乱贴一气等诸多错误,让企业文化回归本真.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促使企业运行在遵从市场法则的同时,充分体现人性的光辉;摆脱"统治"陋习,走出"人治"泥淖,依照制度逻辑建立起真正的制度管理体系,推动企业沿着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的方向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19.
曾繁华  李明 《培训与研究》2007,24(12):83-85
在科技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国公司是全球技术竞争的主角与驱动力量,其全球技术开发竞争是为了形成全球技术垄断,跨国公司全球技术垄断性利用是为了获得实现长期的控制市场从而达到技术垄断利润的最大化。本文主要从9个方面研究了跨国公司全球技术利用竞争力绩效评价指标,认为中国企业应该在"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指导下,积极运用全球技术利用竞争战略,通过"干中学"提高中国企业全球技术利用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校企合作”是“大中专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其初衷是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没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多年来,我校领导班子深化教学改革,拓宽教学模式,改革学科体系,更新教学方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竖起了我区中职学校的一面旗帜。作为中职学生必修的一门文化课、工具课,我们也对数学课做了大胆的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