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读过一篇题为《纸篓与墙》的故事。两个母亲的儿子打小都喜欢画画。一位母亲给儿子准备了一面墙,凡是儿子画的画,她都把它贴在这面墙上,家里来了客人,母亲就让他们欣赏她儿子的画,因此收获了许多的赞扬;另一位母亲给儿子准备了一个纸篓,她对儿子说,你画的所有的画都将被扔进这个纸篓里。第一位母亲的儿子10岁时成功地举办了一个画展;第二位母亲的儿子10岁时  相似文献   

2.
A 教育力的平衡牛顿的运动定律告诉我们,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情况下,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用这个定律解释个体身上的教育现象,我们会发现一种单纯指向的教育力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一方面,当爱迪生的母亲开始担当起被辍学的儿子的教育任务时,爱迪生的好奇心与探求能力就被极大地激发;傅聪沉浸于父亲傅雷为他编  相似文献   

3.
[题目一]1914年12月,大发明家爱迪生的实验室在一场大火中化为灰烬,损失超过200万美金。大火最紧的当儿,爱迪生的儿子查里斯在浓烟和废墟中发疯似地寻找他父亲。此时,爱迪生正平静地看着火势,他的脸在火光摇曳中闪亮。看到正为自己难过的儿子,爱迪生嚷道“:查里斯,你母亲哪里去了?去,快去把她找来,她这辈子恐怕再难见到这样的场面了。”第二天早上,爱迪生看着一片废墟说道“:灾难自有它的价值,这不,我们以前所有的谬误过失都被大火烧了个一干二净,感谢上帝,这下我们可以从头再来了。”火灾刚过去三个星期,爱迪生就开始着手推出他的第一部留…  相似文献   

4.
《爱迪生救妈妈》这个故事的主题谁都知道:只要多动脑筋,熊孩子也能救母亲。不过,有天晚上,我检查儿子的家庭作业时,一个念头冒了出来:手术对光线的要求那么高,油灯的灯光经过镜子的反射真的能支撑做手术吗?  相似文献   

5.
当我们在明亮的电灯下读书工作,或在工作之余看电影时,一般是不会想到电灯和电影的发明者爱迪生的,更不会想到爱迪生的母亲。其实,这位伟大发明家的母亲对他儿  相似文献   

6.
1847年2月11日,爱迪生出生在美国中西部的俄亥俄州。他8岁上学,但仅仅读了三个月的书就被老师斥为"低能儿"而撵出校门。爱迪生的学问是靠母亲的教导和自学得来的。他的成功,应该归功于母亲自小对他的谅解和耐心的教导。母  相似文献   

7.
生从爱小迪爱玩化学把戏,12岁进学校读书,常用瓶子装着有毒化学药品带到学校玩,而不留心学业。冬烘先生不理解觉得爱迪生很讨厌,便以“小坏蛋”之罪名把刚入学3个月的爱迪生赶出校门。这3个月成为爱迪生一生中仅有的学校教育。然而,爱迪生有一位贤明的母亲,说她家里的“蛋”没有坏,反而责怪学校只教历史、地理,不能满足孩子的兴趣要求。母亲与爱迪生约好,历史、地理由她教,化学药品放在地窑里由爱迪生保管。还教爱迪生在各种药品瓶上画上记号,以示区别。化学药品有毒性,起初,母亲也是担心会出意外,想加以制止。但对爱迪生痴心爱好化学深表理…  相似文献   

8.
在短篇小说《他》中,凯瑟琳·安·波特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家境贫困、生育了一个智障儿子的母亲形象。而关于这一人物形象有不同的评论。通过分析这篇小说中智障儿子“他”的蕴意以及家庭中父亲角色的缺失来探讨母亲在生活中所面临的困境,从而得出结论,在这个小说中波特以现实生活为主题,展示了一个经济条件困窘的母亲由于生活所迫不能更好地照顾好智障的孩子时经历的内心的不安和挣扎,那种认为她既是善良仁爱又是自私冷酷的虐待智障儿子的母亲的评论,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9.
听说我已经康复出院,母亲风尘仆仆地从老家赶来了。说是来看我,可母亲只是匆匆地瞥了我几眼,说我的脸色比在医院时好多了,随后便径直走过去抱起了我的儿子。在我的印象中,母亲对待我们几个儿女好像从来就没有过太多的热情,从没像抱起他的孙子那样爱不释手地抱过我们。我也曾经多次地嗔怪于母亲不喜欢我们,嗔怪于她给予孙子的热情远远多于她亲生的儿子。对于这些,母亲总是淡淡地一笑,说她就是喜欢孙子,还指望着孙子养老呢。  相似文献   

10.
谎言     
佚名 《家庭教育》2011,(1):91-91
孩提时,儿子张着小手对母亲说:“妈妈,我腿疼。”母亲急忙抱过儿子,问:“乖,哪儿疼?”儿子在母亲的怀抱里,蹬了蹬小腿说:“噢,不疼了。”但刚把他放下,他就嚷:“又疼了。”母亲明白了:儿子原来是想让她抱。年轻的母亲抱着儿子,亲着他的小鼻头说:“坏宝,还骗妈妈呢。”儿子在母亲的怀抱里,一脸得意地笑。这是孩子对母亲撒的第一个谎。  相似文献   

11.
我曾迷上过一本书——《爱迪生》。读着这本书,觉得越读越有味。读到爱迪生在一本正经地孵小鸡时,我便会不由得笑起来;看到爱迪生的发明有一个小小的进展时,我的心里便甜滋滋的,为他一点一滴的成功感到高兴。  相似文献   

12.
林虹是一名老师,也是一位母亲,而且是大多数人眼中成功的母亲,因为她儿子成绩优异,为人正直,从小学到大学一直顶着"尖子生"的帽子。但林虹却觉得,虽然自己在教育儿子方面不乏成功之处,但更有许多遗憾,等她醒悟时,儿子的许多习惯只能有所改变,很难彻底"拨乱反正"。  相似文献   

13.
惯子如杀子     
传说古时候有一个十八九岁的男孩,因犯罪被官府判处死刑,在刑场上他提出要见他母亲一面。当他的母亲痛哭流涕来到他面前时,他要求母亲能让他吸最后一口奶。当这位慈母将乳头放到儿子嘴里时,儿子竟狠狠地咬了一口说:“都是你害了我啊!”从昏死中醒过来的母亲,回味着儿子最后说的这句话,如梦方醒——正是自己对儿子从小娇生惯养,没有家规,不讲国法,造成儿子善恶不辨,性情放荡,走上邪路,真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是个特困家庭。儿子刚上小学时,父亲去世了。娘儿俩相互搀扶着,用一堆黄土轻轻送走了父亲。母亲没改嫁,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儿子。那时村里没通电,儿子每晚在油灯下书声朗朗、写写画画,母亲拿着针线,轻轻、细细地将母爱密密缝进儿子的衣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一张张奖状覆盖了两面斑驳陆离的土墙时,儿子也像春天的翠竹,噌噌地往上长。望着高出自己半头的儿子,母亲眼角的皱纹张满了笑意。当满山的树木泛出秋意时,儿子考上了县重点中学。母亲却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干不了农活,他们有时连饭都吃不饱。那时的中学,学生每…  相似文献   

15.
宝贝对不起     
一个母亲,很多年前,把年幼的儿子弄丢了。 18年后终于相遇时,母亲激动地上前拥抱儿子,儿子也抬起了手,但是准备拥抱母亲的手臂举到半空却无力地落了下来,他不能想象这样的女人,竟是自己的生母,她看上去是那么苍老沧桑,就像是奶奶一样。  相似文献   

16.
这是一个贫寒的家庭,母子俩相依为命。母亲每天起早贪黑操持着这个家,刚上中学的儿子也很懂事,从不让母亲为他生活和学习操心。  一天放学回来,儿子眉头紧锁,闷闷不乐,晚饭也没吃几口。细心的母亲关切地问儿子:"儿子,怎么了?"儿子吞吞吐吐地说:"同学都骑自行车上学,只有我一个走,常常迟到!"母亲看着枯瘦如柴的儿子,每天往返20多里路。眼睛不知不觉地湿润了,她犹豫再三,还是将儿子叫到跟前,庄重地从衣柜中捧出一个小木箱子。  从记事时,儿子就看见母亲每天将这只箱子捧来捧去,每逢过年还要贴上"招财进宝"。但箱子…  相似文献   

17.
三袋米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是个特困家庭。儿子刚上小学时,父亲去世了。娘儿俩相互搀扶着,用一堆黄土轻轻送走了父亲。母亲没改嫁,含辛茹(rú)苦地拉扯着儿子。那时村里没通电,儿子每晚在油灯下书声朗朗、写写画画,母亲拿着针线,轻轻、细细地将母爱密密缝进儿子的衣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一张张奖状覆盖了两面斑驳陆离的土墙时,儿子也像春天的翠竹,噌噌地往上长。望着高出自己半头的儿子,母亲眼角的皱纹张满了笑意。当满山的树木泛出秋意时,儿子考上了县重点一中。母亲却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干不了农活,有时连饭都吃不饱。…  相似文献   

18.
惯子如杀子     
传说古时有一个十八九岁的男孩,因犯罪被官府判处死刑。在刑场上,他要求见母亲一面。当他的母亲痛哭流涕地来到他面前时,他要求母亲能让他吃最后一口奶。当这位慈母将乳头放到儿子嘴里时,儿子竟猛然狠很地咬了一口说:“都是你害了我啊!”从昏死中醒过来的母亲,回味  相似文献   

19.
不久前,一位女同事这样谈论她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一天晚上,儿子写作业时,她出于关心,凑过去看看,不想儿子脱口甩出这么一句:“你懂吗?做你的饭去吧!”尽管这位母亲心怀爱昵之情说出这句话,并在讲述时不无得意地进行了某种程度的渲染,但这毕竟是儿子对母亲的喝斥,令人瞠目。三年级的小学生固然年幼无知,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是个特困家庭。儿子刚上小学时,父亲去世了。 母亲没改嫁,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儿子。那时村里没通电,儿子每晚在油灯下书声朗朗、写写画画,母亲拿着针线,轻轻、细细地将母爱密密缝进儿子的衣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一张张奖状覆盖了两面斑驳陆离的土墙时.儿子也像春天的翠竹,噌噌地往上长。望着高出自己半头的儿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