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不知从何时起“灭火”这个词被新闻人借用,且已成为口头语。灭火本是消防队员的职责,为啥新闻人也提及“灭火”,原来这里的“灭火”是指把带有批评性的新闻报道压下去,不让刊播。近日我去一个县采访,见到县报道科的同志,我随便问了一句,现在咱们科多少人?“15个人”。我一听很激动,因为新闻报道队伍这么壮  相似文献   

2.
不知哪年哪月,一首通俗歌曲,无意中飘到了我的耳朵里,我隐约听见一句歌词“外面的世界很无奈”。我不曾多加思索。可后来,吹起了一阵“无奈”之风,不仅歌手们声嘶力竭地高歌“无奈”,而且,越来越多的评论家也言必“无奈”,仿佛不“无奈”就不足以“知人论世”,不足以“抒情言志”。有人在一本很权威的评论刊物上说:“无奈感弥漫着,蔓延着。  相似文献   

3.
请您出招     
张闽 《中国档案》2005,(7):66-66
最近,通过看了《中国档案》2005年第3期“当家园的记忆出现缺失的时候”这篇文章后,使我很受感动,同时也很受启发。三年前,我在整理和鉴定本单位无保存价值和保管期满的档案时,发现一份1963年6月某省公安厅出的一份“情况简报”,题目是“筑路大队揭露出一些严重问题”。我为什么对这期简报感兴趣,一是我父亲从1957年初至1963年一直在该单位工作,二是我记事时起,对这段历史有一定了解。近两年,通过调查、了解和搜集到的部分档案材料,发现了监狱工作方针“改造第一,生产第二”的提出和确立的历史背景中提到的修建鹰厦铁路的“劳改队”的部分队…  相似文献   

4.
读画录二则     
又是一幅“错版画”“错版画”,这是我仿照集邮界的“错版票”生造出的新词,辞典里暂时未见,恐怕美术界也不愿让它有立足之地。不过,我却很担心将来美术出版界会不会频繁地使用起这个术语。这种担心或许有点为时过早甚至有点多余,可也并非毫无原因。前不久,笔者曾见一本美术读物把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制成错版印行于世,心中很为这位文艺复兴大师、这幅世界美术杰作在咱们文明古国的遭遇感到气闷,于是发了几句议论。言犹在耳,笔者便见到“又一幅”,这回该轮到十七世纪荷兰绘画大师伦勃朗了,仿佛只要是大师的作品咱都不放过似的。伦勃朗晚年的生活十分清苦,直到一六六一年才稍有好转。这是因为此时有人雪中送炭,向他定购了两幅大型作品。其中一幅是受布商领袖们委托  相似文献   

5.
潘奠元 《图书馆论丛》1999,(1):53-53,49
一个很平常的人,一个很平淡的事。本无意铺开稿纸记叙点什么,文中的主人翁也一直讳言不露:“我都这般模样了,何必让世人知晓呢?……”却总有一种奠明的冲动.驱使我将这个很平常的人,很平淡的事录进文稿中,为“知识助残”工程采撷一朵小小的花蕾……  相似文献   

6.
那天 ,我上了搜狐 (www .sohu .com)网站 ,想查看一下我的稿件在报纸杂志上发表的情况。像平常一样 ,我在“搜索引擎”中填入了我的名字 ,点击“搜索” ,不过几秒钟 ,立刻还像平常一样 ,便有 70 0多条条目出现在电脑屏幕上 ,每页有 10条 ,估计有 70多页 ,粗看一遍也得好几个小时。可今天我注意到 ,在条目上方的一条很醒目的、地位很特殊的条目 ,上面写了如下一段话 :“在超星数字图书馆中找到几十本魏雅华所著数字图书”。我不禁吃了一惊。好在在“超星数字图书馆”几个字上 ,鼠标会变成一只手 ,即显示可以“登出”。我便双击该网站 ,很快便…  相似文献   

7.
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说过这样一句话:“采访是记者的生活.”这话很有道理,既道出了记者生活的特点,又反映出采访的本质特征. 我采写过一篇《上海老乡》的通讯.这篇通讯就是在兰州附近一个小站月台上候车时发现的线索,在火车上完成采访的.当时,我准备乘火车向西到酒泉去,在月台上遇到了也在候车的某部王政委。“听口音,是江浙一带人吧?”我问.“怎么说呢?算半个祁连半个上海吧!”他把半个说得挺重.“这怎讲?”我很好奇地问.“我喝了十多年黄浦江的水,又喝了十来年祁连山的水.所以,我既是上海人,又是祁连山人.”他一字一板说得很认真.“照你这么说,我也可以称是半个上海人了.”我接上说.“噢!!”他脸上显出很感兴趣的  相似文献   

8.
一位新闻媒体的负责人对我说:如今一部分记者、编辑,尤其是相对年轻的同志中,存在着“懒”、“皮”、“变”现象.对此我有同意. 所谓“懒”,生活、工作条件的改善和进步,交通、通信的方便、快捷,助长了懒惰心理,比如:电脑广泛使用,写字“懒”了;手机普及了,去现场“懒”了;信息得来太过容易,思想“懒”了;我经历过多次会议场合,发现做笔记的都走五六十岁的老同志,年轻人基本上不做笔记,也不认真听;有一次一位年轻同志“采访”我,竟然连笔和本都不带……  相似文献   

9.
马小莲 《传媒》2015,(13):21-22
《学与玩》杂志是由全国妇联主管、中国儿童中心主办的科普益智综合类少儿期刊,已走过31年的辉煌发展历程.我们在做活动的时候,经常会碰到“80后”的家长说这样一句话:“我小的时候就看《学与玩》杂志,现在我也给孩子订这个杂志.”如果问他们当初为什么要订这个杂志,他们回答,“因为有一个‘玩’字,一下吸引了我”“杂志里有好多新奇好玩的手工、实验,包含物理的、化学的知识,特别有意思”,等等.每当听到这些,作为杂志的出版人,我们非常激动,也很有压力.一本好刊,的的确确能够带给一代人美好记忆和人生积淀.  相似文献   

10.
我60年代初对毛泽东同志诗词手书产生了兴趣,当时买了三本这方面的书,一本是毛主席诗词线装本,一本是《毛主席诗词手书选集》,另一本是《毛主席诗词试解》。三十多年来,我虽然调动不少单位,也丢失了不少书,但毛主席诗词这三本书,一直保存至今。有空余之时就翻翻看看,有时也仿照毛泽东同志诗词手书练上几笔。最初练的是“毛泽东”这几个字,我觉得这几个字连接得很好,写得也很好,很有意思。后来我就学仿毛主席的“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这是我近几年经常练,练得最多的几个字。有时毛主席诗词手书也临习写一写。特别是毛主席诗词…  相似文献   

11.
我是三线军工企业的一名党委书记,业余时间也爱爬格子写我的“豆腐块”,主要为中国振华电子集团主办的企业报——《振华报》撰稿。199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一本《新闻三昧》杂志,随手翻开一看,便被她那丰富的内容,独特的风格所吸引,真有相见恨晚之感。从1993年起,我便订阅了《新闻三昧》,每期一到手,我都认真阅读,尤其对“评头品足”、“采写经验谈”、“咬文嚼字”、“通讯员园地”和“新闻夜大学,新闻自修辅导”等专栏更是爱不释手。年底又把12本《三昧》精心地装订成册,便于保存,便于时时翻阅。久而久之,我便深深地爱上了《新闻三  相似文献   

12.
打开9月19日石家庄广播电 视报《声屏之友》,我特别注意到了第一版的一则显要图文,是关于22集电视连续剧《大贪官和珅》的。文字很精炼,以“这是一部警世之作”开篇,全文才二百多字,一下子吸引了我;而且发现从9月28日起,每日节目表前的“今日推荐”,头条都是加图片刊出关于这部片子的分集简介。这样就吸引我从第一天起,每晚锁定在石家庄“电视一台”的这个节日…… 《大贪官和珅》的前后主题歌词很有深意,请听:“天知地知还有谁知?你知我知总有人知。”“是非曲直总有一把尺,天地间哪有包火的纸?”“身前死后一场空,…  相似文献   

13.
我是一名金融系统的业余通讯员,学写通讯报道起初是因为爱好,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迷上了,也取得了一点成绩,这些只缘认识了她《新闻通讯》。前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读了一本《新闻通讯》杂志,马上就被其内容所吸引,从此“一见钟情”地“恋”上了她。从她那里我学到了不少的知识,特别是“新闻学步讲座”和“通讯员促膝谈”等栏目办得很有  相似文献   

14.
一天,邮递员递上一份稿费单让我签字,一边喃喃而语:“这家报社怎么这样没出息!”我一看,汇款金额:2元;汇款人名址:攀枝花市日报社;附言;补上月稿费。开始,我也很纳闷。但又一想。不由得向邮递员解释起来:“这家报社不是没出息。而是精神很可贵。”  相似文献   

15.
出发前当我们感觉到主力红军有转移地区作战可能时候(注一),我就想到我是被派随军移动好呢还是被留在根据地里工作好呢的问题。有一天何叔衡同志和我闲谈,那时我们同在一个机关工作。他问:“假使红军主力移动,你愿意留在这里,或是愿意从军去呢?”我的答复是:“如有可能,我愿意从军去。”“红军跑起路来飞快,你跑得么?”“一天跑六十里毫无问题,八十里也勉强,跑一百里怕有点困难;这是我进根据地来时所经验过了的。”“我跑路要比你强一点,我准备了两双很结实的草鞋,(注二)你有点什么准备没有呢?”“你跑路当然比我强,我只准备了一双新草鞋,脚…  相似文献   

16.
我有三本《现代汉语词典》,分别放在长岗镇我的单人宿舍、办公室和随州市区的家里。在我眼里,这“三兄弟”是我最宝贵的财富,无论是谁都借不走、讨不到。两年前,上五年级的女儿玉莹自量蛮有把握地向我讨要一本,却吃了“闭门羹”。她小嘴巴一撅:“一个人用几本词典,吃着碗里护着锅里”。我得罪不起“小公主”,只好到书店买了一本《新华字典》“呈上”。 其实我并不是“吃着又护着”,只是我实在少不得这些词典。多年来,我一  相似文献   

17.
我是出版战线上的一个新兵,又是个“半路出家”的“土包子”,不仅古籍方面的知识极其贫乏,就是现代书籍的知识也相当缺乏,很希望有介绍这方面知识的书籍出版,以弥补自己业务知识之不足。最近,我怀着欣喜的心情读了三联书店新版的唐弢同志的《晦庵书话》,觉得实在是一本好书,尤其对我们这些“新出版”,可以说是我们学习业务的一本不可缺少的  相似文献   

18.
从一九六三年起,我业余写的新闻稿件,先后被县、市、省和中央的电台和报刊采用了,有的还放在一版重要位置,并配发了评论。我的本职工作和通讯报道,都受到领导上的奖励。我搞业余新闻报道的体会是: “干”中写“新闻的本源是客观事实”。专业新闻工作者,接触的面广,了解的情况多,是写新闻的有利条件,同样在基层工作的业余通讯员,对本部门、本系统的情况很熟悉,也是能搞好新闻报道的有利条件。过去我片面的认为自己在基层工作,好象就没啥可写,不在“结合”二字上做文章,结果成绩不大。一九六三年四  相似文献   

19.
以前,我总以为自己是大学生,文字基础不错,在校时写的论文还上过大刊物。因此,觉得搞新闻报道,上点“豆腐块”是很容易的,不学也会。谁知,在实践中碰了钉子。我写的许多“豆腐块”编辑就是一篇也没用。直到去年十月,我参加了本系统举办的新闻学习班,才认识到自己的想法是不对的。新  相似文献   

20.
陪你痴狂     
2003年7月,我进入湖南出版系统工作,不知不觉中,走过了十二个年头.我很感谢命运之神的牵引,让我在十二年中能够接触、熟悉版权贸易工作;我也很感谢在版权贸易工作中碰到的人与事,让我在十二年里能够不断累积、蜕变,从而执着热爱版权贸易工作.十二年来,萦绕在心头的是六世达赖的那一句“陪你痴狂千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