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期以来人们对花间词爱情意识一直持指斥否定的态度,认为它是统治阶级享乐生活和颓废心态的反映,更是其醉生梦死的人生态度的体现.其实,从词产生的时代背景与审美习尚来看,花间词唯美的艺术追求正是当时民族文化特性的集中反映.通过花间词爱情意识萌发的因由、花间词爱情意识的表现以及花间词爱情意识萌发的意义三个方面阐述花间词的爱情意识对现代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从宫体诗到花间词,其审美旨趣存在着清晰的嬗变轨迹。花间词更加关注动态行为的关.摆脱了宫体诗静物写生般的凝滞,同时,较之宫体诗,更加注重对人物内心的刻画,在表现人物外在形象的同时.或借助外界环境含蓄地表现人物的心理,或借助人物的直接抒情酣畅地表达心理。  相似文献   

3.
高峰教授长期致力于晚唐五代文学研究,在花间词和南唐文学的探析方面卓有成绩。专著《花间词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分别从花间词体、主题取向、审美情趣、花间词风、花间词品等不同角度,全面剖析中国第一个词学流派花间派的精神内涵和艺术魅力。既联系花间词赖以产生的时代、地域、思想、音乐等诸多因素,揭示其艺术风格形成的深层动因;也站在词史的高度,探讨花间词对后代若干词学观念的内在影响。此后出版的《花间集注评》(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又对《花间集》500首词逐一注释、详解,正确探索、深细分析,在学术界广受好评。  相似文献   

4.
花间词多以描写抒情主人公的情绪记忆来展开故事及抒发情感,其叙写基本沿用"触发—回忆—比照—感叹"这一范型来展示情绪记忆的生发与完成,极具情节动感与情思美感。情绪记忆促进花间词幽微要眇的美感特质形成,也是构成花间词深沉多义的审美风貌之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揭示花间词的思想本质和艺术个性,重视人品与词品关系的探索,感情是诗歌的骨干,要求评论的对象首先是艺术品,花间词表现了词人们各自的思想轨迹、美学追求和艺术品质,其评论也同样表现出作者的感情波澜、审美情趣和艺术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揭示花间词的思想本质和艺术个性.重视人品与词品关系的探索,感情是诗歌的骨干,要求评论的对象首先是艺本品。花间词表现了词人们各自的思想轨连、美学追求和艺术品质,其评论也同样表现出作者的感情波澜、审美情趣却艺术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自花间词诞生后,其在词史上的价值被词学家开始关注。宋代文坛上,词学家多赞誉花间词的体制精巧、格调优美等,同时,也有人指责其属于艳情词,有害于文学的政治教化功能的发挥;金元时期,批评家直接指出花间词是亡国之音,此时的文人也有推崇花间词的,说其能婉转地表现情感,实质是尊崇词体文学;明代文坛,推崇香艳的审美风尚,词学家对花间词的评价认识在此时发生了非常重要的变化,词学家从花间词的字法、句法、格调、意境等方面对花间词进行整体研究,进而极力推崇花间词的创作模式;清代词坛上,词学家继续延续明代文坛对花间词的认识,其中陈廷焯评其"沉郁"、况周颐评其"穆境",是对花间词给予高度的肯定。  相似文献   

8.
晚唐绮艳诗与花间词的关系一直是学界的讨论的热点问题.本文尝试从晚唐五代文人内倾心态对诗词创作的影响这个角度入手,探讨晚唐绮艳诗与花间词在创作题材与审美情趣两个方面存在的某些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9.
任何文学的兴起,都是多种条件合力作用的结果。花间词出现于晚唐五代,离不开当时特定时代、地域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晚唐动荡的社会环境,促成了文人"曲子词"的成熟,也是花间词香软绮靡词风形成的根本社会原因;城市经济的畸形繁荣,导致了市民意识的空前高涨,舞榭歌台、贵府酒筵成了词的流播之地,使得镂金错彩、偏重闺情的花间词大行其道;巴蜀城市经济的繁荣是花间词写闺情、抒愁怨,委婉言情文体特征形成的物质基础;巴蜀城市文化的兴盛是花间词香软绮靡词风成型的文化基础;由于城市经济文化的繁荣而导致的追求世俗享乐的时代氛围,成就了花间词"镂玉雕琼"、"裁花剪叶"(《花间集序》)的独特品格;巴蜀独特的自然环境熏染了花间词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0.
花间词和柳词在文学史上都被看作是艳情文学,但二者本质上实有不同。柳永的艳情词注入了对男女私情的个体化的真切体验,带着较为鲜明的平等意识和新爱情观,从而替花间词赎了"好色"之罪,而且柳词直率的情感表现、"骫骳从俗"的创作取向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审美精神走向言情化、世俗化有着潜在的深刻联系。  相似文献   

11.
花间词派和婉约词派是我国词学史上的两个重要的艺术流派,在我国词学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对后世文人产生深远的影响。婉约词派是在花间词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两者之间具有相同点又存在着不同之处。本文试从存在时期、题材和内容、审美欣赏角度、流派内涵广度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五个方面来探析花间词派和婉约词的异同。  相似文献   

12.
花间词与宫体诗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但是,花间词中强烈的情感力量,使作品充满了生命活力,从而剔除了宫体诗柔弱病态审美趣味的不良影响,词人因此实现了对宫体诗的本质改造.南朝以来个体意识的不断苏醒,以及唐代尤其是中唐以后歌妓的社会化和冶游之风的盛行,都是这一文学现象发生的社会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3.
花间词是晚唐五代社会享乐之风的产物。它反映了当时文人感伤、悲慨、颓唐、放逸、孤独、贪乐等心态,是时代心灵的艺术记录。本文认为,花间词集中体现了时代的审美趣味。它为应歌而作,功能是娱乐、消遣,在历代传播过程中发生一些变异。诸多特色皆可从社会风气及文人心态中寻找答案。  相似文献   

14.
王玫 《现代语文》2006,(10):6-7,19
词与曲在诗史上前后相邻,二者在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上有着诸多相似点,存在着紧密的承继关系。研究者历来大多只重视元代散曲对宋词,特别是对宋代俚词的接受,但忽视了花间词中的俚俗成份对元散曲创作的影响。而更好地梳理出散曲对包括花间词在内的前代诗歌的接受情况,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散曲的美学风格乃至文学史内部的传承关系都有重要意义。元代散曲对花间诃的接受主要表现在创作题材和艺术风格的接受这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花间词新解     
花间词派是晚唐五代奉温庭筠为鼻祖而进行词的创作的一个文人词派,产生于西蜀,得名于赵崇祚编辑的<花间集>.主要的词人还有孙光宪、李珣、牛希济等.这一词派题材狭窄、情致单调.大都以婉约的表达手法,写女性的美貌和服饰以及他们的离愁别恨.在这些词中描绘景物富丽,意象繁多,构图华美,刻画工细,能唤起读者视觉、听觉、嗅觉的美感.由于注重锤炼文字、音韵,从而形成了隐约迷离幽深的意境.花间词和花间词派在人门的心目中一直印象不好,这是因为人门在看待花间词时,多是以词发展的高峰苏、辛词为标杆来评判的.<花间集>对民间曲子词过渡到文人词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花间词"既有文人"长短句之诗"的文学性,又兼具民间曲子词的娱乐性.我们重新解读花间词,是从文学的动态视野来观察花间词,给予合理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肖伟 《文教资料》2009,(21):4-5
本文首先简略介绍学界一直以来对于花间词的传统视角看法,继而通过对这种观点的批驳提出重识花间词的一种全新视角,并以温飞卿词作为研究的切入点,重新界定温词在花间词史上的重要位置和我们在认识评价一种文学现象时所应保持的正确心态.  相似文献   

17.
作为以豪放词风见长的苏轼,其爱情词写得空灵蕴藉,婉转清丽。这种审美风格与花间词的婉媚以及柳永柔靡词风迥异。这与当时时代审美思潮的转变有关,更主要的是源于词人主观上对高风绝尘的雅化追求。  相似文献   

18.
古代诗人对韩信悲剧形象接受的创造性成果是咏韩信诗系列,因诗人期待视野、审美情趣、接受标准和方式的不同,既有垂直接受又有水平接受,宋前或赞美其功勋或哀叹其命运,偶见批评之作;宋代则变换评价视角,从不同侧面剖析韩信悲剧缘由;元明清时期表现范围更广,囊括前代观点,可谓交叉影响,共同接受。  相似文献   

19.
晚唐五代词风对北宋词影响较大,与花间词相比,南唐词具有情深而文雅的特点,更易为北宋士大夫所接受。欧阳修在北宋词坛上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又具有合体的文学观念,因此他对于南唐词的接受,更能体现北宋人的文化审美心态。一是接受南唐词淡化情节、形象的写作技巧,深化、细化词作的情感;二是接受南唐词淡化情欲描写,提纯人的感情的写作技巧,使得感情温润纯正;三是接受南唐词幽深的意境,摈弃了其深广的意境;接受南唐词细腻婉转的情思,淡化了其深沉的情思,使得意境迷离,情思摇曳。这样,既遵循了词作摇曳迷离的心绪文学的审美特征,又遵循了儒家温润雅正的审美思想。这种心态的形成是由作者对于词体的认识、合体观念及其儒家文化审美观念共同决定的,也是当时士大夫接受南唐词时的普遍心态,但这种心态一方面不能真实地反映作者的内心感受,一方面受到了儒家文化的束缚,因此说,它并不是一个完全的心灵审美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花间集>词选用的意象具有惊人的一致性和重复率,本文以花间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背窗、背灯等能拓展读者思维的场景来探索词人的复杂情感、审美趣味、男子巨妾心态等文化品格及其丰厚的文化蕴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