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顺应论是一种语用综观理论,对翻译有强大的解释力。从顺应论的语境关系顺应角度研究《围城》的英译,可知译者的翻译过程就是在向读者推介中国文化和减少读者阅读障碍之间寻求平衡的过程。《围城》的英译实际是顺应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顺应原语文化,顺应读者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的过程。为了顺应当时社会大背景下西方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需求,实现向西方读者推介中国文化的翻译目的,译者采取以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是正确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吴娜 《华章》2013,(15)
《聊斋志异》是中国古典奇幻小说的顶峰艺术之作,对后继文学影响深远。本文通过对两个不同英译本进行比较分析,意在证实翻译是基于不同翻译目的,译者在不同意识程度的指导下,对语境关系及语言结构做出动态顺应选择的语言转换和文化传递的过程。顺应论对翻译有很强的解释力,即翻译中的绝大多数问题在顺应论框架下都能得到很好的解释,因而能够指导对英译本的比较赏析。  相似文献   

3.
本文尝试在一种全新的语用学理论——顺应论框架下解读中国第一次翻译高潮即佛经翻译。通过对佛经翻译过程中的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中意识程度的分析,揭示出中国第一次翻译高潮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4.
顺应论已经普遍被翻译界接受,运用顺应论探讨各种翻译的文章也发表了不少,但是涉及文学翻译的文章相对较少。论文运用顺应论,结合中国的传统翻译理论,探讨文学翻译的问题,主要讨论在文学翻译中如何运用顺应论来解决语言、风格、文化三个方面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5.
维索尔伦的顺应论的提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文在顺应论指导下,从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角度出发,对选取的《雾都孤儿》荣如德译本进行案例分析,探讨语境顺应在译本中的应用以及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取,以期为文学翻译中语言的选择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6.
本文尝试在语言顺应论语境说的基础上对文学翻译心理语境中的情感因素进行分析,指出文学翻译中的语言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译者顺应自己和原作者及译文读者的心理世界的动态过程,以期为文学翻译理论和实践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初,中国国运不济、国力衰弱,为西方列强蚕食.在这一历史大背景的影响下,中国维新派翻译迅猛地发展起来.它不仅开启了中国辉煌的现代翻译史,而且使中国翻译文学从附属学科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由于大环境影响,维新派的翻译带有极强的政治目的性,并突显出极强的矛盾政治观.文章选取当时最具代表性的两位翻译名家:严复、林纾,从翻译学操控论理论的一大主要因子——意识形态出发,做比较性地典型分析从而揭示出其中所体现的普遍政治观.  相似文献   

8.
从语用的角度展开对翻译的探索,越来越引起国内外语言学界、翻译界的关注。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Jef Versehueren在他的新著《语用学新解》(1999)一书中提出了“语言顺应论”,以全新的视角理解和诠释语用学。随着顺应论的提出,它逐渐被学者们借鉴到翻译研究中。顺应论具有四个特征:语境关系顺应,结构客体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及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突显。然而,在翻译实践中顺应是有限度的,顺应只是翻译中的一种现象,忠实才是翻译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翻译的顺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顺应论在1999年由比利时国际语用学会会长维索绪伦提出后,引起了我国学者的关注。本文借用这一理论模式,尝试研究翻译。从顺应原文的语境、顺应原文的语言结构和顺应读者的反馈三方面,研究翻译过程中的顺应性问题,希望对翻译理论和实践研究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10.
周磊 《文教资料》2014,(27):32-33
Jef Verschueren提出的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的过程是语言使用者为适应交际需要而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这为语用学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语用顺应论不仅对语用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而且对翻译研究有着重要的启示。本文从顺应论的视角研究翻译活动,认为翻译也是一个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将顺应论应用于翻译中,可以为翻译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也为翻译实践带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顺应论从一种崭新的语用视角来考察语言的使用情况,是一个极具解释力的语言学理论。该理论认为,顺应性是人类使用语言的本质特征,这恰巧与动态的翻译过程不谋而合,因此,顺应论对翻译研究有很好的辅助作用。文章以运动广告为例,从语用顺应论视角看此类广告翻译顺应性的体现,从而得出:成功的广告翻译实质是对语言的成功顺应。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为基础,探讨中国高校简介英译的过程及研究方法。通过概括中国高校简介英译的研究现状和分析顺应论的研究成果在汉英翻译过程中的运用,得出顺应论对中国高校简介英译过程研究具有一定解释力的结论,以期使中国高校简介英译研究的翻译过程在理论研究上能够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3.
在顺应理论的框架内,语言使用者要动态地让语境因素和结构客体互相顺应。文章从语境顺应论的观点出发,讨论语境动态顺应在文学语用翻译解读中的作用,也为翻译理论的建立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刘璐 《英语广场》2023,(7):101-104
顺应论强调特定语境中的话语生成与理解。话语生成过程涉及社会认知、文化心理等多维度顺应,这为阐释翻译过程提供了新的视角。翻译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认知过程,是译者在翻译活动中选择顺应译入语语境以及译文读者认知心理的语码过程。在顺应理论视域下,教师在翻译教学中解析翻译动态选择,培养学生的顺应译文语境文化意识,对学生产出有效译文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梧州龟苓膏配制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西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积极践行"文化自信"的时代主题下,做好梧州龟苓膏传统配制技艺的英译,具有促进梧州文化交流和文化"走出去"的作用,为地方文化旅游产业做出贡献.文章在顺应论翻译模式的指导下,探讨梧州龟苓膏配制技艺的英译过程中的顺应.从解读龟苓膏的配制原料到配制技...  相似文献   

16.
从语用顺应论的角度来看,翻译是一个不断选择且动态顺应的过程。归化和异化作为翻译的两种策略一直是翻译研究和争论的焦点之一。针对这一问题,从顺应论的角度去审视归化和异化,并以鲁迅的异化观为个案进行分析,指出顺应论为正确看待归化与异化之争提供了新的视角,是偏向于归化还是异化,其本质就在于是否顺应了翻译目的、读者的认知语境、历史背景等因素。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顺应论角度分析杨宪益《边城》英译本,指出杨宪益《边城》英译本是译者动态顺应语境和语言结构的产物,进一步证实了顺应论对文学翻译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纵观中国翻译史,严复自提出"信达雅"翻译标准之后,对我国翻译的发展影响颇深.本文从笔者对英国著名女作家A.S.拜厄特的文学评论集《论历史和故事》的部分章节翻译的译文进行案例分析,旨在探讨"信达雅"翻译标准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语言顺应论是一个极富解释力和适应性的理论,它对翻译理论研究有很强的借鉴作用。顺应论认为顺应性是人类语言的重要特征之一,翻译是一个根据语境不断进行顺应性选择的动态过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对译语语境以及译文的语言结构的顺应。本文主要从语用学视角探讨了语境顺应对电影《英雄》字幕翻译的影响,指出了语境动态顺应在字幕翻译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车文娟 《海外英语》2012,(13):143-144
从语境关系顺应研究了顺应论在中国各省政府门户网站英译中的应用,并指出了翻译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解决方法。最后得出结论,顺应论可以极大地促进中国各省政府门户网站英译质量的提高,加强其对外宣传作用,从而进一步促进中外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