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思想动态愈发受到社会、学校关注及重视.学生要建立积极健康"三观",与心理健康教育、思政教学密切相关.近年来,国内外形势不断变化,原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政教育存在的弊端逐渐显现,所以高校在教书育人工作中,面临着全新压力与挑战.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思政教学中,可以延伸教育路径,实现三全育人核心目标,真正发挥课程育人实效性.本文以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思政教学中的必要性入手,分析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思政教学中面临的困境,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思政教学中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2.
高职马克思主义学院担负着思政教育阵地和思潮引领的重任.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高校思政教育,十九大后,党和国家对马院建设的高度重视,高职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出现了思政教育阵地作用和指导地位趋于增强、联网体系更更加紧密等新态势,获得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高职马克思主义学院应当坚持符合标准的规范要求,借鉴经验,特色创新,协同合作,使高职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好地完成艰巨而又光荣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习总书记十分重视学校的思政教育,而红色旅游正好是青少年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本文论述了红色景点在思政教育中的四种功能,并针对红色景点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四种教育实践策略.本研究对红色景点建设和青少年思政素质的提升具有切实的意义,并能为红色景点的思政教育实践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4.
红色文化是大学生思政教育不可忽视的资源,也是承载此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对红色文化内涵及思政教育间的关联进行分析,有利于高校思政工作的顺利展开,提升学生的思政教育水平.本次研究从红色文化及思政教育工作的含义着手分析,阐述了目前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现状,包括影响力不足、灵活度不够等问题,最终重点探究了红色文化融...  相似文献   

5.
在党的十九大上,将"明晰优秀传统文化的定位,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下一阶段工作的重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本文通过详细研究传统文化资源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影响,先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困境进行了分析,然后提出了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大学生思政教育模式,希望为全面提高高校学生思政...  相似文献   

6.
网络技术的迅速崛起改变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效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也因此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挑战。本文探讨了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为高校提高思政教育水平提供了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7.
为帮助高校在思政教育中更好地运用新媒体技术,本文针对新媒体技术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进行研究,从促进思政教育理念更新、促进思政教育方法优化、促进思政教育机制变革、新媒体技术促进思政教育机制变革等方面分析新媒体技术对高校思政教育带来的积极影响,最后提出高校思政教学利用新媒体技术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提升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是高校思政课教育的重点教学内容之一.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与爱国主义教育的有序开展,以期能够通过系统完善的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社会环境的多元化,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政课与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此,本文通过对高校思政课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必要性以及高校思政课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全面解析,并提出在重大疫情防控中高校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策略,以期能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教学参考.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网络技术也渐渐普及到人们日常生活中,从而影响着新一代孩子的思想、行为、心里等方面,受此影响,目前教育行业在传统的思政教育方面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从思政教育的特征和当代学生的发展方式来看,我国当前的思政教育要根据社会的进步做出改革创新,因此本文将针对网络思政教育和传统思政教育互动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0.
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关系着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这些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核心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学科.语文学科理应肩负起思政教育的重大使命.本文结合一堂以"诵读红色家书坚定理想信念"为主题的课堂出发,结合语文教育教学突出优势,提出了中学语文课程渗透思政教育的活动设计,以期为中学语文教师语文课程渗透思政教育提供一些可操作、可实现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本文阐述了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必然选择。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存在着思政课程"主渠道"的地位没有凸显、教师缺乏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学校缺乏多学科合作的课程思政合力等问题,从构建课程思政组织框架、打造课程思政优秀教师队伍、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落实课程思政等方面提出课程思政推动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的路径,以期对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新兴媒体被广泛应用于思政理论教育实际,课堂渗透力由此大大增强,但新兴媒体对思政理论教育带来的干扰与冲击也在不断增强.分析新兴媒体对思政理论教育所带来的现实影响,进一步探讨了新兴媒体提升思政理论教育实效的方法与措施,认为教育者在应用新兴媒体进行理论教育的同时,更要开拓多种自我教育形式,促使青年学生运用新兴媒体参与思政理论教育,在新兴媒体的应用实践中提高媒介素养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3.
大思政工作格局下,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日常工作和党团学工作为代表的“思政课程”直接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政治任务;以其它学科中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代表的“课程思政”也同样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二者在协同育人上具有传递知识、树立道德、砥砺实践的相同逻辑起点。不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之间也存在着阻碍协同育人实际效果的差异因素,主要体现为知识教育方面的重合、道德教育方面的区别、实践教育教学方面的冲突。因此,需要在逻辑进路和实践指向上构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之间“求同存异”“平等交往”的合理沟通方式,通过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进行知识教育的分工、道德教育的联动、实践教育资源的协调,促进显性思政与隐形思政的结合,充分发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间的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民族和人们的精神支柱、行动向导,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然而,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往往出现教育形式脱离教育目的而出现形式主义倾向,严重制约着思政教育良性发展。因此,文章从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意义出发,针对思政教育形式主义倾向,探讨了如何以学生为本开展思政教育活动,以杜绝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主义滋生。  相似文献   

15.
高校德育与思政教育工作被视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新常态背景下,人们对高校的德育及思想教育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高校要进一步提升学生德育工作和思政教育质量。但是,当前高校德育工作和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高校要对德育工作和思政教育工作进行协调,以此促进二者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大数据时代,从客观上来说,高等学校的网络思政教育有着很大的责任,也有着重大的作用,它承载着社会责任,促进着学生的发展与成长,并推动着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大数据是时代发展至今的产物,它影响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同时也在重塑高校思政网络体系。大数据的发展给高校思政教育体系带来新契机的同时,也带来新的挑战。因此,高校需要通过重视数据在高校思政网络体系,规范师生对于数据的运用,扩大思政教育阵地等方式,提升大数据与高校思政教育体系的融合。  相似文献   

17.
课程思政教育新理念的提出、贯彻与实施,是教育深化改革的重要措施与手段,更是对我国提出的"立德树人""全程育人"人才培养策略的响应与反馈.以英语课程为核心,建设课程思政教育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应切实发挥教材本身的文化教育、德育教育功能与价值.且注重丰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模式、突显网络思政教育的优势与价值、加强大学英语教学与课程思政的关联性,充分发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的价值与内涵.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技术逐渐深入思政教育过程中,高校的思政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构建完善的新媒体教育平台成为高校思政教育发展的必然路径,通过不断改革和创新,提升学生思政文化素养。微信是现代社会与每个人密不可分的社交软件,通过合理地开发利用微信的功能,实现思政教育新媒体平台建设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党史资源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应正确把握其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价值和路径.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堂不仅能够更好地发挥思政课程的育人实效,还能优化思政课程教学体系.但在推进过程中存在对党史教育资源挖掘不足、缺乏对党史课程与其他思政课的统筹规划、学生难以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知等现实问题.将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应注意统合党史资源,丰富课程内容;结合课程特点,加强制度建设;融合实践体验,发挥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20.
随着当前互联网信息技术不断成熟,新媒体行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发展之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也受到了一定程度影响.基于此,本文围绕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展开创新探究,分析了新时代背景下,创新思政教育工作的几种方法:重视思政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积极创建融媒体思政教育平台、加强融媒体平台与思政教育联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