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俗话说:“文章自己的好”,这也许是凡动笔总要花一番心思的缘故吧!过去,我也是这样,总不喜欢别人对自己写的东西有所改动,哪怕是个别字句也不忍割爱。可近些年来,当我和报纸、电台打上交道后,渐渐地改掉原来的想法,反倒养成了“多写多修改”的习惯。记得前年《镇江日报》登了一篇抨击“意识流会议”的议论,我有感而  相似文献   

2.
我当了将近三年的报道员,写了350多篇稿子,直到前年10月份才有一篇不足300字的小故事见了报。假如有人问我今后还写不写稿件?我会爽快地回答:要写下去。为了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我先后买了120多元钱的书刊、稿纸、复写纸等。连队训练紧张,我就抓紧饭前饭后和节假日的时间学习理论和写稿。今年春节放了5天假,我一天也未休息,就坐在学习室里写稿。但是,当我在报道工作上“剃”了“光头”,听到各式各样的议论时,心里甭提有多难受了,真想打退堂鼓。可又一转念,要干事情总不会一帆风顺,需要用勇  相似文献   

3.
每月初上,我就天天朝邮电所跑,打听陕西《新闻知识》寄来没有。前年,初学写稿,写了100多篇稿件,都石沉大海。单位同事给我编了个歇后语:“张记者,不简单,一年写稿百十篇,一分稿费没见到”.我也哀叹自己不是这块料。  相似文献   

4.
常言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业余作者即使功底好,技巧高,但不亲自下去调查研究,深入采访,是写不出好的文章来的。要想写出好文章,反映真实情况,关键是要坚持调查研究,做细致工作。联想去年五月,我听有的干部反映文件多,会议多这一问题,就急于写了一篇稿子发出去。过了很长时间,也不见登报,我心里就琢磨着,并且拿出底稿仔细推敲,再与报上的好文章对照,才发觉自己写的文章,就象秋天的老丝瓜条——干巴巴的。原因是缺乏调查研究,没有抓住实质。于是我与部分领导座谈,又到有关部门调查了解确切数据,由于调查研究仔细,六月初我改写了一篇《不要让干部》泡《在文件堆里》的文章,六月十七日就被《经济日报》二版采  相似文献   

5.
感悟失败     
性格急躁的我,时常喜欢写些短文,然后就匆匆地送到编辑部,希望编辑老师能帮个忙,改动一下。此后,就如饥似渴地盼望着能在报纸上看到自己的名字。一次,我拿着刚刚写好的小稿,匆忙地来到《新闻与成才》杂志编辑部,送给杨主编。杨主编待人特别和善热情。他十分认真地从头至尾看了一遍,可令我有些不安的是,他连笔也没拿,更别说帮我修改稿件了。我的心里有些慌了,刚学写作的我,文章写得是不是很糟糕,不值得修改呢?正当我感到疑惑时,杨主编开口了,话语中流露出慈祥与和善,他不仅指出了我用词不当等问题,还结合我的文章,讲了初…  相似文献   

6.
通讯员园地     
读报剪报有收获 我爱读报剪报。往往见人家看报纸是看过了就丢到一边不管了,而我却不舍得,看完的报纸我也不会放过它,我把它们分类剪贴起来,做成几个剪贴本,按报道的内容分别分类为:农业、工业、新闻评论、经济信息、法制等五个剪贴本,到目前为止,我已经收集剪贴了1086篇。 我觉得读报剪报,不但有意思,而且还对我采写新闻帮助不小。我常常把这些剪贴本当作我写稿的“老师”。每当我动笔写稿时,我总是先请教我的“老师”。看看人家是怎样写的。如我发给《桂中日报》的一篇《有感于干部下乡》的稿子,就是借鉴了人家的技巧,来充实自己的。我从我的剪贴本中看到了有一篇关于干部搞不正之风的文章,读后觉得很有针对性,于是联想到现在的干部下乡也有一股不正之风,觉得很有写一写的必要,于是就写了《有感于干部下乡》的议论性文章,被《桂中日报》在一版显著位置刊用了。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在青年时期曾写过一句诗,“我有一言应记取,文章得失不由天”。这句诗对我们业余写稿人来说是莫大的安慰,联想到我们这些业余写稿爱好者。写了稿子不见报。心里总感到难过。笔者自己就深有体会。“发出去的稿件,十天个把月不见稿,心里想,哎,出不来了,这篇稿子又被抢毙了”,心里总有一股说不出的感觉,其实这是一种不正常的心理,应当加以克服。 “文章得失不由天”,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想写好文章,不靠别的,全凭自己的真功夫,就新闻写作而言,除了应具有一定的文字基础  相似文献   

8.
做梦也没想到,我这个不是当秀才的“料”,也能成为陕西日报社的优秀通讯员。回想起,我这些年走过了一条不平常的坎坷之路。 一、突破开头难。我在部队当兵时,一位新闻宣传干事让我替他抄一篇稿件,寄出去没几天,在《人民军队》报上就发表了。看着报,我那个高兴劲,犹如自己写的稿见报一样。于是我也开始学写新闻,可写了一篇又一篇,全都石沉大海。我悔心了,当秀才自己不是那块“料”,干脆撂笔不再写了。退伍我被分配到工厂进了机关,公文写的多了就又萌发起写新闻的念头,投几篇稿件还是没被采用。搞新闻报道对我真的就这么难?1985年,我自费订了一份刚问世的《新闻知识》和其它新闻工具书开始学起来,逐步掌握了一些新闻写作的基本知识。1986年底,我们工厂门前的马路,常常被污水淹没,交通事故不断,职工们怨声载道。我写了一篇《尽快修好这条路》,不久在陕西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促使问题得以解决。成功的第一篇稿件就被省级电台采用,而且取得了这样好的社会效果,心里甭提有多高兴。写新闻难这一关终于被我突破,我暗自感谢无声的老师——《新闻知识》帮了自己大忙。 二、凝尽心血“抠”新闻。迈进写作的门槛后,我常常用耳  相似文献   

9.
李劭军 《新闻前哨》2012,(10):20-20
三个月的学习,我最大的收获,就是通过边听、边跑、边写、边思,从“门外汉”跨进“屋子里”.初步掌握出精品新闻的技巧和方法.实现了思维的三次转变。第一次转变:从不懂新闻到会写新闻我于今年2月从远安县委党校调到宣传部工作。3月1日,参加首期新闻干部研修班学习。之前,从没写过新闻稿,对新闻基本上是一窍不通。怎么办?只能学习、思考、比较和模仿。开学之初,报社就送给我们两本书,熊家余的《岁月有情》和杨发维的《两翼的快乐》,我自己还买了一本书《新闻精品之路》,每天晚上就一篇篇地去啃。当我看到杨发维老师写的《从拿相机到用笔》中“‘本报讯’三个字好沉重”这一句话,心里也是五味杂陈,感同身受。  相似文献   

10.
为宣传中央一九八四年一号文件精神,促进我省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去年,我除就一些重大主题撰写了几篇社论外,并配合典型报道,写了一些署名魏明夫的短论。“从雄鸡过江到罐头进城”是其中一篇。当我编发了如皋县“一个充满生机的村办宰鸡场”的稿件后,领导建议写一篇评论。我也觉得这篇报道虽然有意义,但是,报道只能客观地报道事实,有一定的局  相似文献   

11.
我是一名业余通讯员,写了几年稿,也见报几十篇.但回头一看,在报纸“重要位置”的不多,好稿几乎没有.每当看到别人采写的新闻登在报纸的显著位置,有的还频频获奖,心里  相似文献   

12.
每一个通讯员都希望自己投出去的稿件能见报。当自己的稿件被报刊或电台采用时,回过头来把自己的原稿与采用稿仔细对照比较一番,这对今后写稿是大有益处的。以往,我阅读别人的文章总觉得人家写得好。后来才明白,那些好文章大多是经过编辑精心加工的成果。以后,当我的稿件见报后,就注意对照琢磨编辑是怎样修改的。有一次,我写了一篇题为《我这样学习写稿》的文章,全文700多字,寄给《新疆新闻界》。编辑删繁就简,仅用150多字就把意思表达明白了,使文章思路清晰,主旨鲜明突出。去年12月,我写了一篇题为《上  相似文献   

13.
前年我写了一篇<书太多了>,登在<读书>1988年第7期上,里边摘录两位英国作家的文章.其中第二人是G. C. Squire.最近在旧书堆里翻出他的一本随笔选集<美人鱼酒店里的生活>,重读了一遍.里边有不少篇谈到与书有关的事情,现在挑出三篇来给<读书>的读者做个介绍.  相似文献   

14.
庄电一 《今传媒》2007,(2):54-55
2006年11月7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我采写的长篇通讯<"马铃薯博士"的马铃薯"情结">.这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并不认为,这篇通讯就算写得好了;这篇通讯,也不是我自己最满意的一篇.  相似文献   

15.
那还是1987年,我大学毕业分配到人武部担任新闻干事。那阵子,写稿就是不入门。什么原因呢?有人说我写的稿子题目不吸引人,我就把这~点记在心里。一次,市里召开宣传工作会议,在会上我遇见了老退伍兵李建锋,他不但人品好,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担任了乡长也不辍笔,每年刊稿达150篇2多,我决定写写他。这回我可下了番功夫,采访结束,我很顺利地拿出了初稿。可想个什么题目好呢?我绞尽脑汁:取个“李建锋成才之路”吧,觉得太俗气,取个“乡长通讯员李建锋”吧,又觉得不太安当。就这样写了10余个标题都觉得表达不了文章的主题。天快…  相似文献   

16.
1982年初春,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省邮电管理局,尚未去报到就听说湖南出版局胡真局长招兵买马的消息,于是揣着毕业证书去应招.在修改了一篇刘亚楼的回忆文章并当场写了一篇作文后,不久便被录用,到湖南人民出版社"革命历史读物编辑室"工作. 这个编辑室有范寅铮、萧屏东、徐日晖、钟叔河、黄鹤逸、李沛诚等一些老前辈.我幸运地被范寅铮主任收做学徒. 范寅铮老师是中共地下党党员.他写得一手好文章和毛笔字,对党史情有独钟.他性格平和,清心寡欲,把读书和修改书稿当作生活中的全部乐趣.按照政策,他可以从老家农村调一位子女来长沙照顾他的生活,但他从不向党伸手.我师从他编辑出版的书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宁乡人民革命史》和《宁乡四髯》,前者获全国优秀通俗历史读物奖.范寅铮老师将自己的心血和才华,毫无保留地浇灌到修改来稿中而不求任何索取的精神,是对我编辑品德最好的精神启蒙.  相似文献   

17.
新学期开始了,我们班按照惯例又调坐位又换组长。老师让我们整理好书包到教室门口,按从矮到高的顺序排成男女生各一队,老师担心我们自己排不好就帮我们整了整队。老师很公正地排好了坐位,还照顾了视力太差的学生。接下来该选组长了,教我们数学的田老师先选数学组长。我的心里特别紧张,因为我原来就是组长,如果落选了,那该多难堪啊。组长一组一组地选下去,终于该选我们这一组了,我认为自己一定会被选中,便喜滋滋地望着田老师,可是选的不是我,那不争气的眼泪顺着脸颊往下流。这时,听到李老师说该选语文组长了,我的兴致又来了,也许会被选上吧,…  相似文献   

18.
屡败屡战     
屈指一算,入伍已近十年,回忆这些年来自己在从军路上虽然笔耕不辍,在军事学术杂志上已小有收获,但一篇篇的新闻稿件,却总是泥牛入海,难以在军报上崭露头角。每当深夜独坐微机前聆听时断时续的敲键声,心里就油然生出不服输的念头。正当我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时,无意中在军报一角看到“新闻函授”招生的广告,我马上报了名。不久就收到函授老师邮来的新闻写作教材、函授月刊和《军事记者》,按照函授老师制定的计划,我如饥似渴地认真阅读。待我初步掌握了消息写作的基本理论后才恍然大悟,后悔自己当初为何不注重理论学习,只知道一味盲目地写呢?为…  相似文献   

19.
大学毕业,我一直从事编辑工作。闲余之时,常静下心来写诗写散文写小说写评论写报告文学,投给报刊杂志,其收获其欣喜自不必说。但要细细回顾创作的经历,新闻这种素常被人认为只是新闻记者的专利的体裁,也占重要的席位,给我的文学创作帮了很大的忙,使我受益不浅。 初中三年级,我就给《语文报》、《中学生学习报》写稿。课余,兴之所至,激情澎湃,我便洋洋洒洒一大篇,匆匆草草投入邮筒。结果,大都泥牛入海。经过这么几次折腾,不免灰心。有时候,我把自己的作品同报刊上的文章作比较,觉得自己的文章并不差多少。于是,又信心骤增,重新操笔。但直到毕业,也未有一篇成为铅字。 到了高中,我对文学的兴味更浓,而且愈来愈烈。有一次,我将一篇习作让一位很有权威的语文老师看了,等他赞美一番。他却说我的文章是胡编乱造,没有真情  相似文献   

20.
我们厂在宣传报道工作上,连年稳居河南油田20多个二级单位的前三名。成绩的由来,除了领导重视和支持以外,要算宣传干事宰先珍和张红贡献最大,应该表扬他俩。 1986年前,我厂的报道工作是倒数第8名。1986年先珍同志从江汉油田调来之后,当年厂里给他的报道任务是4篇,完成11篇,第二年任务加到40篇,他却完成130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