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我们所处的时代,社会发展迅速,知识不断更新.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贯彻"三个面向"的精神,开发人的大脑,而不能将学生大脑看成知识仓库,尽量将知识塞入仓库.我们对学生的要求,不仅是"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启发他们的积极思维,培养各种能力.将我们的学生造就成一代创造型的人材.  相似文献   

2.
栾琴 《语文天地》2013,(3):52-53
开展"问题性教学",要让学生生成"问题",让"问题"走进课堂,激发学生联系生活,感悟知识,体验情感,再以新问题为归宿,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以学生为主体1.课前:自主研读,自我感悟心理学研究表明:不断变化或富有新异性的剌激,更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在学生自主预  相似文献   

3.
"心中悟出始知深",学生能够用心去体验、感悟并获得道德认知,会理解和掌握得更牢固。因此,在教学中应考虑什么时候学生需要体验?  相似文献   

4.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非常强调日常积累:N个作文片段+N个名人事例+N句名人名言=一篇成功的作文。这已然成了学生写好作文的"座右铭"或"口头禅"。然而,当学生真正面对作文题目的时候,却感到束手无策,无话可说,无计可施。有些学生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写出来的文章,要么"言之无物",要么"面目可憎",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是学生不会灵活运用手中所积累的作文素材。他们对材料只会机械积累,却不会有效占有。面对材料,他们忽视了仔细分析和深层次、全方位审视,以至于积累了很多作文素材,而在实际写作中能够真正考虑  相似文献   

5.
《华章》2007,(11)
所谓"感悟"的"感",即学生对知识的感知、了解,是对知识形成过程的一种经历和体验。"悟"字乃由"心"字加"吾"字构成,即"我的思考",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感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数学的学习必须是先"感",对基础知识有一个透彻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正>课堂教学中,教师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白"和余地,让学生充分思考、体验和感悟,既能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又能使他们体验到探究成功的喜悦,获得不同的发展。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巧妙运用"留白"艺术,让课堂更精彩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做法和体会。一、新课导入时"留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把"留白"艺术巧妙地运用于新课导入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相似文献   

7.
阅读活动是一种对阅读材料进行识别、加工、理解的认知过程。由于学生是活生生的、独立的阅读个体,他们在感悟、体验、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往往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面对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学习个体,面对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所表现出来的种种认知状态,我们该如何及时、有效地进行调控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些自己的看法。一、认知受阻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有时限于文学积淀和认知水平,对文本的感受、理解出现一些困难,造成建构新知识的经验、背景不足,思维受阻,遇到认知的障碍。对此,我们可采用如下策略:1.调整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在新课程背景下,全国各地的教师都在努力实施素质教育,都在努力使学生真正做回学习的主人.那么,教师的主导地位如何体现呢?这个问题着实让很多的一线教育工作者感到茫然无措,当前教学的现状就存在着几个极端:有的老师过分"导",教师设计好了一切,只需要学生做适当的填空或者选择;有的教师又过于忽视"导",学生自己在黑暗中行走,结果一节课下来连基本的学习目标都不能够达成.现如今还存在一种现象,就是有一部分教师似乎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了,他们在"导"的形式上做足了文章,可是他们的"导"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只是换了汤却没有换药.以上几种教师的"导"都只能使学生"学会",不利于学生"会学".那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正确"导",才能够促使学生去主动探索,真正做到"会学"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跟大家交流一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关于"导"的一点尝试.  相似文献   

9.
视障学生主要通过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通道感受外界环境,学习各科知识。教师只有充分地研究视障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结合学科知识的体系,合理地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在"做中学",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其中,丰富学生的体验,让他们亲身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  相似文献   

10.
正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会出现"半模糊"的状态,如果我们稍微点拔一下,他们就会豁然开朗;如果听之任之,他们则会抓耳挠腮,不知其法。为何出现这样的情形呢?据心理学理论的分析:此时学生的思维已到了重要的关口——"隘口",但他们原有的知识储备、思维能力不足以支撑他们越过这个"隘口",故而会出现模模糊糊的状态。如果我们教师在这个"隘口"给予及时的帮助,学生的思维定会有效地提升。为此,当我们发现学生思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生为本",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感悟知识生成的来龙去脉,培养其自主探究意识.如何在课外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来践行新课程理念?本文尝试数学"好题"的"征集—评选—共享"活动模式.  相似文献   

12.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品德课教学,一旦脱离现实进行体验,只能让学生成为空谈道德知识的"理论家"。因此,我们教师应该本着让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的理念,引导学生进行"生活体验",使道德在"体验"的催化下,在儿童纯真的心灵里生根发芽。  相似文献   

13.
很多学生都喜欢上化学课,上课也能听"懂",可是一考试化学成绩却不是很理想,久而久之丧失了学习化学的热情.看似学生学得也轻松,似乎都一听就"懂",可一做就错,备感惘然.细细想来,学生的"懂"只不过是搞清楚了基础知识,却没能将它们灵活运用,即知识向能力的转化环节出了问题,也就没有真正"会".为此,我们必须想出办法来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14.
"真实的体验、新鲜的表达、灵动的感悟"是我们《课堂内外·创新作文》(小学版)一直以来的办刊宗旨.其中排在第一位,最最重要的,就是——"真实的体验". 没有"真实的体验"就难有"灵动的感悟";没有"真实的体验",表达再"新鲜"也是华而不实.拥有"真实的体验"就会有丰富的细节、细腻的感受、独特的观点,就会让你的作文个性十足、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15.
教材中的留白,课堂教学中的"留白",给学生营造了一方思维的空间,让他们与文本对话,感悟,体验,激发他们创造的火花,使语文课堂成为思想的乐  相似文献   

16.
《考试周刊》2015,(87):30-31
"以学得促进习得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语文课堂必须有所"学得",乃至"习得"。怎样才能有所得?教师首先要保证课堂效度,即保证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是真实有效的,这是基础;其次要挖掘课堂的深度,与文本深度对话,真正给予学生审美体验与人生感悟。  相似文献   

17.
佟飞 《现代语文》2013,(8):80-81
中学作品中,有的篇目因时代的差异,要求学生顺利解读有困难,尤其是情感类文章。但采用"变身体验阅读法",学生会走进文本,步入作者和文中人物内心或精神世界,与其"同呼吸共命运",拓展思维空间,很容易感悟亲情,感恩父母,努力做人做事。伏尔泰说过:对于亚当而言,天堂是他的家;然而对于亚当的后裔而言,家是他们的天堂。有关"家"的文章,会让七年级学生"更爱我家",更好地"珍惜自己的  相似文献   

18.
波兰尼认为:默会知识和非默会知识存在于学生的知识体系中,但是如何运用两者解决问题呢?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将默会知识的传授与体验作为能力目标,采用"进阶式"的渐进方式,"进阶式"教学登的是"原有默会知识—新的明确知识—强化明确知识—新的默会知识"的知识转化的"山",让学生感受到学科的美,唤起学生自发的进取心和热情,激发学生源源不断的内部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达到掌握知识的高层面,最终实现"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19.
当今学生优越感强,没有刻苦学习的精神,如何让学生在"学"和"讲"中忘我地汲取知识,通过"学",感悟和应用知识;通过"讲",训练和提升思维。教师在"学讲计划"的课堂中究竟发挥什么作用?文章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0.
<正>对于班级里的好学生,我们做教师的,总是像呵护着珍奇的花朵,给予更多的关爱,即使他们犯了错误,我们也会刻意用他们的优点去掩饰。认为:"人非草木,孰能无过?"所以总能原谅他们的过错;但是,对于班级里所谓的后进生,我们似乎缺少更多的耐心和爱心——非打即骂,认为"严是爱,松是害",到头来学生还是屡教不改,或效果微乎其微。这种现象值得我们反思:打骂真的等于关爱吗?在我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遇见过各种类型的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