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初审意见(节选) 一、稿件总评 《十三经注疏校勘记》一书,清阮元撰.阮元生于文武兼治之仕宦世家,家资殷丰,颇有书藏,父母皆通诗书,家学渊源;本人师从戴震,为徽派朴学之重镇巨擘,乾隆进士,历任高官,在儒生中颇有号召力.阮主政江西于南昌府学所刻《十三经注疏》今为《十三经》通行经典刻本,然此次刻经源起实为其更早一次学术活动,即始于嘉庆六年的校经活动.有感于当时通行之毛本经书错舛流沿,阮元以其与自藏善本对校,成《十三经注疏校勘记》一书,刻印于文选楼.今通行本《十三经注疏》所附《校勘记》多以此为祖本,抄写过程中,难免益误.今对文选楼本《校勘记》进行校点整理,并与南昌府学《注疏》所附《校勘记》进行对校,单独出版,实有益学者,也是对《校勘记》这部校勘学集大成之作的首次校点整理.  相似文献   

2.
古之学者分天下学问为文章之学、训诂之学、儒者之学,即文章、考据、义理;考据以通辞,文章以达意,义理以闻道,三者不可偏废.治经闻道是戴震一生治学生涯中所孜孜追求的,本文试通过解析戴震关于义理、考据、文章这三者之间关系的阐述,探讨戴震的治学路径,以期利于后学.  相似文献   

3.
汉代扬雄的《方言》是第一部记录汉语俗语的语言学著作,然而历代沉寂无闻。到了清代,戴震对之特别推崇,其《方言疏证》在语言学研究领域多有开辟,如“经字互求”、“因声求义”与“义例归纳”等诸多方法,引起了乾嘉及其后学者的普遍关注,由此掀起了俗语言的研究热潮。戴氏启人智慧的深沉之思,足以沾溉后学,影响至今。  相似文献   

4.
经作者考证,《戴震全书》误收录了一首米芾诗作,故为之指瑕纠谬,这样的做法也是继承和发扬戴震实事求是、无征不信的治学精神。戴震素来景仰高节之士,喜以古人诗句抒写心志,今人从中也可窥见戴震的治学思想和处世心态。  相似文献   

5.
戴震为清代巨儒,昔章太炎谓"震始入四库馆,诸儒皆震竦之,愿敛衽为弟子,天下视文士渐轻"(《检论》卷四)。其学问之大,此一言以蔽之矣!然戴氏的著述和文章究竟知多少?曲阜孔继涵虽刻有《戴氏遗书》,段玉裁重刻《东原文集》、中华书局整理出版《戴震文集》,都曾补入了一些遗文,近人梁启超、胡朴安先生亦作有《戴氏书考》,然只是初具梗概,不能尽睹其学。难得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收藏有一些戴氏的抄本和  相似文献   

6.
武英殿本《十三经注疏》是历史上唯一的经、注、疏及音义四者俱备的《十三经注疏》官方刻本,其中殿本《仪礼注疏》以监本为底本,审慎参校,校正了监本中诸多舛误。武英殿本《仪礼注疏》于各卷后皆附《考证》。《考证》是广义的校勘记,具有文本校勘和文义考订的双重性质,开《四库全书考证》之先河。其校勘成果对卢文弨《仪礼注疏详校》和阮元《仪礼注疏校勘记》等均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戴震全集》,系由原徽州师专(现已改名黄山高专)主持立项,由戴震研究会、原徽州师专古籍整理研究室、戴震纪念馆联合编纂而成。该书采用1936年《安徽丛书》第六期《戴东原先生全集》所汇印的部分著作为点校整理的底本,以其他的一些刻本和抄本作为参照,并吸取了中华书局版《戴震文集》、《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哲学著作选注》以及上海古籍出版社版《戴震集》、朴社版胡适点校的三种戴震著作中的部分点校成果。全集一共六册,收入著作总数254万字,超过以往刊行的戴震著作总量一倍以上,其中,新收戴震未曾刊行…  相似文献   

8.
就徐行可旧藏钞本《北齐书校勘记》和《欧阳行周文集》略加识语,以例证徐氏收藏钞本之精;考证约匕齐书校勘记》钞写时间,并通过与点校本约匕齐书》比对,指出该书存在劳而少功之遗憾,仍能胜意迭出;指出《欧阳行周文集》钞本内有清劳格校语,可确认为藏园老人曾经寓目和用于校勘者。  相似文献   

9.
《横浦集》是宋代学者张九成的文集,为杨新勋先生整理的《张九成集》之一部分。其整理相比前人有所精进,但仍有一些疏漏处。文章拟以杨新勋先生整理本为中心,就该集校勘提一些自己的看法,以求在将来重新出版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经雅》是戴震辨释草木鸟兽虫鱼之名,而没有定稿的一部专著。由于这部未刊著作没有见之诸家记载,戴震自己亦未曾提及,因而自清代中叶以来,世间不知有此作矣。 1989年《文献》第一期上登载了方利山同志的题名为"戴震佚著《经雅》的发现"  相似文献   

11.
古籍整理的地域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籍的整理最初注重对经典古籍进行注释和阐述.随着古籍整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和经典古籍整理的日渐完备,一些具有不同地域特色、"他人无而我独有"的地方古籍开始走入学者的视野.古籍整理的地域倾向表现为越来越多的学者特别是地方学者对于地方古籍的关注和研究.我们应当顺应古籍整理的地域倾向,重视甘肃地方古籍的整理、开发与利用,并在此过程中注意甘肃古籍整理的全面性、连续性、和整理方法多样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周恩来对古籍保护作出巨大贡献:在解放战争时期,指示保护藏书楼;建国初期,布置抢救购买古籍;"文革"中,推动古籍的整理保护工作,促进古文献的大发现。  相似文献   

13.
汉代学者对文献学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点通过介绍刘向、刘歆父子和班固、郑玄整理典籍的功绩,说明了汉代学者在著书立说,以整理校注古籍为己任的同时,开创了目录学、校勘学、版本学等一套整理文献的方法,为中国文献学的形式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朱熹在“文化成天下”思想的指导下,为恢复封建伦理纲常,推行教化,把著书讲学、振兴书院、教育仕子作为一生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除了大量儒家经典注解之作外,朱熹及其弟子还对古代先贤的著作进行大规模收集、整理和编次。此外,朱熹修建书院,广征书籍,重视出版刻书,不仅促进了南宋学术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同时也对丰富我国历史文献宝库、保存文化遗产起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杨洪升 《出版科学》2007,15(6):72-79,83
缪荃孙好古若痴,终生勤于编刻丛书.在选本上,他注重罕见之书,以及习见之书版本后出转精者,注重乡邦文献,以及有价值的零星小品与讲究实学的典籍.所刻各书,在校雠上用功甚巨,在辑佚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他刻书有严谨的校刻程序,所刻丛书质量皆高.  相似文献   

16.
王绍曾与商务印书馆间存在良性的互动关系.1930年,王绍曾进入商务印书馆校史处协助张元济整理出版《百衲本二十四史》,馆中工作也使其研究能力得到提高."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王绍曾开始正式研究张元济其人其学,研究重心偏向张元济的古籍整理与校勘成就,同时发起并向中华书局讨回《百衲本二十四史校勘记》,又组织团队进行整理并最终将...  相似文献   

17.
李坤坪 《图书馆》2021,(4):103-106,111
刘康,字春禧,湖南宁乡人,清代末年知名藏书家,好收藏历代名人墨迹书本,编纂有《红豆山房法帖》。但由于年代久远及藏书多毁,刘康事迹已久不为人所知。文章通过对刘康藏书、刻帖、刻书活动的发掘、考证及参考湖湘近代名人对其评价,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刘康的藏书其事。从目前的资料来看,刘氏广于收藏,勤于校勘,其收藏曾获近代省内外达宦名流赞许,故研究刘康对完善湖南近代私人藏书史和保存传播文献古籍有着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杨守教对我国近代图书事业的贡献巨大.他一生贫寒,而购书、刻书、藏书热情不减.尤其是访书于日本,搜集整理孤本、善本带回祖国,使佚书得以复见于中土.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严谨细致的求实精神.是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9.
傅荣贤 《图书馆》2012,(2):44-48
以《别录》佚文为主要史料,考察了刘向"校中秘书"的相关问题。认为"中"是一个泛称概念,是若干具体藏书机构的总称。刘向校书广涉"中外",但"中"书是刘向校雠的基本动机也是主要对象,因而《汉书》等正史将其工作概括为"校中秘书"。最后分析了刘向校书的学术影响,重点指出刘向"校中秘书"并没有源自政权庇佑的绝对权威性,导致其所定"新书"及其"条其篇目,撮其旨意"的叙录都只是一家之言,并不完全为后世学者所取则。  相似文献   

20.
孟祥凤 《河南图书馆学刊》2007,27(6):127-129,133
19世纪末以来,众多学者运用不同的历史观及图书史观.对中国图书史的源流及其规律予以阐释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也深深打上了时代烙印,显示出明显的阶段性与层次性.目前学术界对于这些成果的梳理和研究还显得很单薄.试以代表性的书史研究著作为主要分析对象.对近百年中国图书史的研究情况做一分析评价,并初步总结出不同时期图书史研究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