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当代》创刊四年多来,发表了不少较好的作品,获得了读者的广泛赞扬,发行份数从创刊时的7万份稳步上升,到50万份以后,几年来一直稳定在这个水平上。今年6月,在党的领导机关的一份情况简报上,称《当代》是“一家办得较好的文学期刊”。朱穆之同志批示:“这样的好经验,出版局应总结推广。”边春光同志批示:《当代》的经验要“再总结一下,在报纸上或《出版工作》上发表”。《当代》为什么受到人们的赞扬和喜爱?它是以什么吸引着广大读者?它的主要经验是什么?  相似文献   

2.
1984年6月。吉林日报将每月四版的《理论与实践》专刊减为两个版,同时每月增出其姐妹专刊《学舟》两个版,有意识地将传播社会科学知识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轨道,在一定理度上克服了理论宣传呆板、生硬的现象,增强了理论宣传的可读性,扩大了理论版的读者群。《学舟》专刊面向广大读者(不仅仅是理论工作者),力求广泛地介绍社会科学知识,引导读者在知识的海洋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的理解。它开设《哲学ABC》《逻辑趣谈》等栏目,发表浅显易懂、活泼生动的文章,把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它也发表《列宁怎样研读黑格尔著作》《唯心主义——不结实的花朵》《费尔巴哈的历史功绩》等文章,帮助读者阅读和理解马列原著。  相似文献   

3.
田增军 《传媒》2021,(12):30-31
《当代陕西》杂志是由中共陕西省委主管主办的机关刊物,是陕西唯一的省级党刊,在1998年12月全省报刊治理整顿时,由陕西省委办公厅主办的《当代陕西》、省委组织部主办的《先锋》和省委宣传部主办的《共产党人》三刊合并组成. 创刊20多年来,《当代陕西》记者足迹遍布三秦大地,无论在繁华的城市、边远的乡村,无论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重点工程的工地上,还是在抗击非典、抗震救灾、抗洪抢险的第一线,都留下了坚实的足迹和奔波的身影.随着刊物质量的不断提升,刊物风格的日趋明晰,读者群体不断扩大,《当代陕西》发行量从月发行20多万份到今年的64万余份,读者覆盖陕西全省各级党组织中的260多万名党员,还实现了杂志进机场、进宾馆、进图书馆、进中组部机关.《当代陕西》与人民日报、新华社、《求是》等中央媒体以及陕西电视台、今日头条、喜马拉雅、龙源期刊网、中邮阅读网等媒体平台广泛开展合作互动,不断提升自身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非事件新闻是指综合记述、评论某些事实、事件而说明一个问题的新闻。它在为读者提供客观世界变化的多重信息的同时,以强悍的理性征服读者,显现出独立的指导品格和目标个性。 (一) 1991年9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记者述评《变化就在你的身边——从衣食住行看中国》。文章以大量典型材料,勾画出当代中国人衣食住行的恢宏图景,充分展示我国人民物质生活的深刻变化。可以这样说,《变化就在你的身边》一文,对广大读  相似文献   

5.
《当代西方宗教哲学》,单纯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0月出版继《宗教哲学》之后,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单纯先生又为读者献出一部力作《当代西方宗教哲学》。同于《宗教哲学》,这部著作仍保持了清新、浅显、流畅的文风;又不同于《宗教哲学》,它对于诸多问题的探讨更为深入和细密。具体到这部著作  相似文献   

6.
《新闻传播》2004,(12):30-30
《当代传播》2004年第5期发表何志武的文章《时政新闻的“结构性紧缺”现象》。文章说,受众需求调查显示,时政新闻远远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出现了时政新闻信息的“结构性紧缺”:时政新闻的总体数量不少,但读者真正需要获知的信息却严重不足。  相似文献   

7.
我的飞毛腿     
本刊今年第五期“读者点题”栏刊登了宋继闻同志的点题,希望详细谈谈当代名记者顾执中“飞毛腿”的故事。我们以为,这个题点得好,很有针对性,顾老“飞毛腿”事迹,对全国三十万名正战斗在新闻工作岗位上的同志,尤其是中青年同志,会有启迪作用的。本期除发表喻速同志的回答文章外,还发表了顾老一九八三年发表在《新民晚报》上的文章《我的飞毛腿》和周胜林副教授《记者当有“飞毛腿”》,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是当代美国最著名的记者之一。一九八四年他访问中国后所写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已在中国读者中引起广泛反响。《无所畏惧,无所偏袒》,是索尔兹伯里在一九八○年出版的一本畅销书。作者在这本书中,从一九七一年《纽约时报》发表《五角大楼文件》这个改变美国新闻和政治的关系,轰动世界的事件为核心,透视了从六十年代初期到七十年代末期,《纽约时报》在历次国际和国内重大事件中所起的作用。它告诉人们,在美国,一个居领导地位的报纸负有怎样的义务和责任,他们的编辑和记者是怎样工作的?作者用了近十年时间,访问了美国政界和报界上百个当事人,写成了此书。可以说,这也是一部从新闻记者眼里看到的美国这一时期的历史。现編译其中部分章节,陆续发表。  相似文献   

9.
最近几月来,对美国《读者文摘》和中国《读者》的比较研究引起了好些同行的兴趣。刘兰在《出版广角》2002年第4期发表《〈读者〉VS〈读者文摘〉》,我的朋友祝得彬在《出版参考》2002年第9期发表《〈读者文摘〉的长盛之道》,他还正在进一步收集资料准备对《读者文摘》的中文版和英文版作比较分析。从《北京晚报》2002年5月5日第5版《相逢一笑泯恩仇》知晓,《读者》主编彭长城和《读者文摘》总编辑  相似文献   

10.
张云志 《传媒》1999,(1):30-30,15
今年2月至5月间,我们《现代家庭报》发表了四篇关于清华大学学生欧阳可青借钱救母的系列报道,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报刊文摘》、《北京青年报》、《中国妇女报》、《新华日报》、《服务导报》、《文汇报》《新民晚报》、《深圳青年》等数十家报刊先后在重要版面转载了我报的报道.这组系列报道能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原因就在于拨动读者心弦时,奏响时代主旋律.  相似文献   

11.
肖颖 《青年记者》2007,(16):46-46
安妮宝贝,当代文坛一朵绚丽的奇葩。她1998年开始在互联网上发表小说,以告别、流浪、宿命为题材,因其另类的风格、阴郁艳丽的辞藻和飘忽诡异的行文引起了广泛的注意。成名作有《告别薇安》、《七年》、《七月和安生》等。  相似文献   

12.
本世纪享誉世界的著名记者、著名作家、著名翻译家萧乾先生,今年1月27日度过他的九十华诞,却不幸于2月11日在京病逝。萧乾先生一生创作了大量通讯、特写、小说、散文、随笔以及《尤利西斯》等译著,充分展示了他的才华,因而蜚声海内外,久为读者所喜爱。其中《万里赶羊》,就是读者最为喜爱的诸多特写中的一篇。《万里赶羊》发表在1956年10月12日的《人民日报》上,曾在读者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报纸就此连续专门刊登了几期读者来信。1956年12月3日发表的读者李少一的来信中写道:“为了社会主义建设而从事豪迈劳动的各族人民子弟,应…  相似文献   

13.
一、名著是读者最多的.它们不是一两年内最畅销的,而是经久不衰的,比如《飘》、莎士比亚作品或《唐·吉诃德》.估计荷马的《伊利亚特》在3000年中至少有250O万个读者.因而一本好书不一定是它那个时代最走俏的,它需要时间来汇集最多的读者.  相似文献   

14.
每逢元旦、国庆等重大节日、纪念日,报纸都在头版显著位置发表社论或评论员文章,以示重视和祝贺。“节日评论”是新闻评论的有机组成部分,有着它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众多读者这样认为:每年的《人民日报》元旦社论,都代表党中央新一年的路线、方针,事实也如此。不少人至今未忘,1979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这篇社论产生  相似文献   

15.
当代文坛中有一个小小的有趣现象,一些诗人“诗花”翻飞的笔变魔术似的成了“匕首、投枪、手术刀”,杂文写得相当漂亮.比如流沙河、邵燕祥、叶延滨等即属此类.在诗坛,这几位的诗是拥有大批读者的,而今他们转而做杂文,又吸引了相当多的读者.用时髦的词讲,可谓“两栖”得潇洒!“杂文家”的桂冠,不少在报刊上亮相的人头上都有一顶,但真真称得起杂文家的还真不多.流沙河当之无愧,邵燕祥也让人心服口服.10余年来,邵先生有《忧乐百篇》、《当代杂文选粹·邵燕祥之卷》、《小蜂房随笔》、《无聊才写书》、《自己的酒杯》、《大题小做  相似文献   

16.
本刊1995年第1期发表的“《红楼》大战几时休”一文,评介了几部研究《红楼梦》的新书。经《文摘报》及一些省市报刊摘发后,在读者中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我们至今还在不断地接到读者的来信,询问有关《红楼》大战的动态。本刊只发表图书评论,不发表学术研究的文章;只因对于读者的来信,不便一一作复,谨就来信中提出的几个集中的问题,作为书评的回声,答问如下,以向关心本刊的读者致意。  相似文献   

17.
读者中来     
河南省攸县读者谭建平:《新闻通讯》教你少走弯路我从86年起订阅《新闻通讯》,在她的帮助下,已在报刊、电视台、电台陆续发表稿件两百多篇。《新闻通讯》能帮助通讯员提高业务水平。别小看这本小册子,却五脏俱全,对于我们初学者和通讯员来说,它确实是一本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8.
《湘江文艺》是湖南省文联主办的综合性文艺刊物,以发表小说、散文、诗歌、评论为主。它的前身是五十年代的《新苗》,稍后是《湖南文学》,文化革命中停刊,一九七三年复刊后改名《湘江文艺》双月刊,一九七八年改为月刊。由于湖南省委的关怀和重视,刊物在省文联党组织的直接领导和全体编辑人员的努力下,一九七九年刊物质量有了显著提高,工作有了很大改进,获得了省內外读者的好评。  相似文献   

19.
建于1975年的浙江省衢州市大川麻风康复村,在一年前的今天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把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告诉读者。是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我们历时3个月跟踪拍摄了一位麻风康复病人回家的过程,通过一个小人物命运的变化,折射出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摄影报道《回家·走出麻风村》在《衢州日报·文化周刊》上发表后,相继被《工人日报》、《中华新闻报》、《北京青年报》、《都市快报》等多家报纸转发,给人以深深的感染。  相似文献   

20.
《当代》杂志1984年第五、六两期上发表了某作家的长篇小说《钟鼓楼》,不久,地方的一家晚报得到了小说作者的允许,又在晚报上连载。《当代》杂志对此提出申诉,作者却认为:“既然《当代》杂志已经刊登了,晚报为什么不能登呢?”后来,在有关部门干预下,才得到妥善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