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就大多数美国人而言,前苏联的克格勃是个令人不寒而栗的特务机构;可是对于美国记者理查德·瓦莱里亚尼来说,感觉就大不一样,因为在20多年前,他在一名克格勃高级特工的帮助下,获得一则独家新闻,一举轰动美国。下面是瓦莱里亚尼的回忆: 1967年,我是美国广播公司(NBC)新闻部驻华盛顿的记者。那年6月,我顶替休假的驻白宫记者雷·谢勒报道了一个星期白宫  相似文献   

2.
一位常驻国外的老新闻记者谈到这样的体会:“驻在他乡异国,记者缺少在国内具有的那些方便、优越的工作条件,更要象哨兵一样,日夜注视着驻在国局势的变化,捕捉新闻动向。如同‘晴雨表,那样随时感知新闻气候的升降。”这位老记者的话的确是经验之谈。事实上凡是能写出精彩而有新意的重大报道的记者,无不是体现了这种“晴雨表”与瞭望哨的精神,显示出记者锐利的新闻敏感和深入观察、综合分析的能力。新华社驻华盛顿记者怀成波所写的新闻分析:《引人注目的交叉访问》(见人民日报7月9  相似文献   

3.
信息社会的特点是快,人们对信息的需要是以分秒来计算的。如果说在现代战争中抢先一分一秒就能赢得胜利的话,通讯社抢先一分一秒发出消息就有可能赢得读者。竞争是无情的。谁的消息先到用户面前,谁就争得了地盘。谁慢慢腾腾,谁就失去战机,丢掉读者。笔者在任新华社驻华盛顿记者期间,曾置身在这个竞争的激流中,力图冲向浪尖。华盛顿云集着几千名记者。他们用各种手段采集新闻,并以最快的方式向美国以及世界各地传送。用一个“抢”字来形容记者采集新闻,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记者在白宫采访,经常看到的是这样的情景:白  相似文献   

4.
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1987年12月7日抵达华盛顿,同里根总统签署中导条约。美国对这件大事有什么反应呢?记者发回的特写《首脑会晤前夕的华盛顿》(见1987年12月7日《新华社新闻稿》),就这一问题作了回答。美苏首脑会谈是举世瞩目的大事,美国公众更不例外。记者通过描写12月5日的公园集会的盛况说明首脑会谈的重要。“来自全国各地的和平组织的成员约3000人……在白宫对面……公园集合,然后手拉手组成一条‘人桥’,从白宫一直延伸到……苏联驻美国使馆,……一批儿童把鲜花送到白宫和苏联使馆,  相似文献   

5.
根据《联合报》报道,担任驻白宫记者近60年的前合众国际社记者海伦·汤玛斯最近过86岁生日,并出了一本新书“民主看门狗?”书名的问号,表达了她对如今驻白宫记者的批判,书中痛批美国媒体沦为官方传声筒,已从“看门狗”变成摇尾乞怜的“哈巴狗”。被封为“白宫首席女记者”的汤玛斯,曾采访过9位美国总统的经历,让她的著作有如历史教本,不过,她的这本新书主要是对美国新闻业痛下针砭,“民主看门狗?”还有一个副题“:华盛顿记者团的式微及有负公众期待的作为”,显然后生晚辈记者的表现,让汤玛斯十分瞧不起。在华府历经一甲子采访生涯,素以发问…  相似文献   

6.
在许多人眼里,记者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其实是一项很艰苦的工作。有人用“家庭当旅馆,孩子不认爹”来形容记者奔波不定的生活,是有一定道理的。在我任“解放军报》驻二炮记者的10多年间,平均每年下部队采访都在7个月以上。下一次部队,短则20来天,长则2个多月,常常走的时候穿着军大衣,回来时只穿单军装。在家过不了几天,当新的精神和任务一来,又得赶紧下部队采访。家中之事,根本无心也  相似文献   

7.
胡望年 《军事记者》2012,(11):49-50
前段时间,中国记者在国际顶级传媒平台上,围绕日本窃占中国钓鱼岛问题,接连与美日官方新闻发言人交锋。场面十分精彩。7月27日.在日本官房长官藤村修举行的记者会上,1985年出生的新华社驻东京女记者郭一娜,就日方关于钓鱼岛是其“固有领土”的说法,来了个“连环7问”,要求藤村修明确钓鱼岛的“固有历史”划分。藤村修躲闪不及,难堪至极。8月28日.拥有傲人外交资历的美国国务院新闻发言人维多利亚·纽兰女士,站在发布台上。1980年出生的新华社驻华盛顿记者冉维.就美国关于钓鱼岛主权归属与《美日安保条约》适用范围的矛盾表述,一再追问,使之难以招架。  相似文献   

8.
我不知道,在世界各国首都中,华盛顿是不是拥有常驻外国记者人数最多的。但是,华盛顿的常驻外国记者的队伍是很庞大的——500多人。因此,至少可以说:华盛顿是世界上拥有外国记者最多的城市之一。不过,在美国,它还只居第二位。纽约的常驻外国记者超过了600人。洛杉矶约200人,占第三位。为什么有这么多外国记者常驻美国首都?其原因不难理解。作为世界两个超级大国之一  相似文献   

9.
改进工作性报道,是党委机关报记者、特别是驻地方记者一个长期感到困惑而又不可回避的话题。就驻地方记者而言,改进工作性报道的难度更大、难题更多,因为驻地方记者的本地会议消息、一般的工作进程、工作方法等报道,在本报很难见报;而经过“改造”后的工作性报道,地方党委又不一定满意,因此,身居“夹缝”的驻地方记者,其报道要做到既让编辑部满意,又让地方党委满意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我们在改进工作性报道方面把文章做好、做活。 一、改进工作性报道.要提高对工作性报道的认识 首先,我们要看到,工作性报道是党报的优势,而…  相似文献   

10.
卖稿谋生的美国自由撰搞人李希光一我从北京飞抵华盛顿的当天晚上就给我10年前的老师泰德·葛普打电话。今年46岁的泰德·葛普是个美国记者,10多年前当他在《华盛顿邮报》当记者刚开始走红的时候,突然鬼使神差,竟自己申请了一笔基金,从《华盛顿邮报》请了一年的...  相似文献   

11.
埃及《金字塔报》驻美国首都华盛顿的采访主任韩迪坐在十二楼的办公室内(距离白宫两三条街)他一面用一枝没有燃着的雪茄轻敲他的办公桌,一面却不停地将眼镜推到前额上面,看他的神态,他显然正在为了要向国内数百万读者报道一些什么样的今日美国新闻而绞尽脑汁。在该建筑物内的第十楼内,俄罗斯“塔斯社”驻华盛顿采访主任马泰阿殊正准备整理向俄罗斯联邦发出美国新闻。他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可以坦白地告诉你——当我在七十年代中期被派驻纽约时,我要搜索的尽是美国的坏新闻、罪行、吸毒、贫穷家庭、种族问题、失业情况等等。我这样做并非是因为我憎恨美国,而是莫斯科方面的上司要我这样做。然而时至今日,一切已起变化。我们向国内读者报道的美国新闻,具有建设性的比过去多了四倍!”韩迪,马泰阿殊以及来自82国的逾1800名外国驻美记者,在报道美国的新闻时采取的立场和角度虽然  相似文献   

12.
20 0 2年 8月 5日 ,美国参议院宣布肯奈特·汤姆林森为第三任美国广播管理委员会主席 ,管理美国政府资助的非军事国际广播。汤姆林森的前任是马克·纳坦森。纳坦森自该委员会于1 995年成立时担任委员 ,于 1 999年担任主席一职。汤姆林森曾任美国之音台长 ,有着 3 5年的新闻从业经验 1 965年从业伊始 ,在《里查蒙德时代通讯》任记者。 1 968年 ,任《读者文摘》驻华盛顿记者 ,而后任驻越南记者 ,最后又被派往巴黎负责欧洲、非洲和中东报道。1 982年 ,美国总统里根任命汤姆林森为美国之音台长 ,任职至 1 984年。之后 ,汤姆林森又回到《读者文摘…  相似文献   

13.
记者的职业充满风险,记者的工作充满艰辛。当一名记者,尤其是当一名称职的军事记者,不仅要有政治家的头脑、军事家的胆略,而且还很有一种特殊的职业素质——不畏强暴,不怕艰辛,勇于迎风击浪,踩着困难和艰险前进。这不论在昔日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今日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都是不可缺少的。在许多人眼里,记者是个轻松的职业,其实是一项很艰苦的工作。有人用“家庭当旅馆,孩子不认爹”来形容记者奔波不定的生活,是有一定道理的。在我任(解放军报)驻第二炮兵记者的10多年间,平均每年下部队采访都在7个月以上。下一次部队…  相似文献   

14.
记者:最近,中国和联邦德国的电视交流不断增多,像贵台组织的上海市民同汉堡市民的电视对话活动,使许多中国新闻界人士对贵国电视方面的情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们希望通过这次采访,能加深我们两国电视同行们的彼此理解。请问贵台有多少个驻外记者? 马:有20个。驻中国只有我一个。我来中国还不到3个月,我原来在电视一台工作,后来电视二台有一个驻北京的名额,我就从一台转到了二台。记者:你为什么愿意选择驻北京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1993年9月13日早上6点,熹微中的华盛顿显得美丽而安宁。虽然还沉浸在夜晚的梦中,可坐在分社同事王楠驾驶的车上,我惺忪的双眼却直盯着前方。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将于中午在美国白宫南草坪签署举世瞩目的巴勒斯坦人首先在加沙和杰里科实行自治的原则宣言。白宫新闻办公室要求,参加采访的记者必须早上7点30分之前从白宫西北门进入白宫。 背着摄影包、300mm镜头、拎着独脚架,我忐忑不安地走到白宫西门里的栅栏外,向栅栏里的一位负责人递上我的美国国会记者证。因为我到新华社驻华盛顿分社才一个多月,这又是我第一次进入白宫采访,所以白宫电脑里还没有我的  相似文献   

16.
乘着猴年早春诱人的金色阳光,周确向他的新闻同仁和朋友们挥手道别了——他成为黑龙江省及新华通讯社黑龙江分社第一位走向国际新闻舞台的长驻外交记者。  相似文献   

17.
美国当选总统乔治·布什定于1月20 日宣誓就职,但是,庆典活动已干1月18日就大张旗鼓地动了起来。盛况空前的庆典使记者们翘首以待,都想以生花妙笔作精彩的报道。我驻华盛顿分社的年轻记者黄泳,在18日当天就发回了报道:《布什就职盛典揭开序幕》(见1朋19日人民日报),以简洁的文字、巧妙的手笔,生动地反映了庆典开幕的情景,读来印象深刻。首先,记者严格选材,把那些最具典型意义的景与事收入“篮”  相似文献   

18.
●《文汇报》驻外记者朱幸福,在国外从事采访活动多年。数年前,菲律宾发生兵变,朱氏冒着生命危险上街采访,写就《菲律宾兵变目击记》,获得“轰动效应”。前年,朱氏移驻华盛顿。今年初,他偕夫人访问美国一些地方,采访美国总统初选情况,并为本刊发来专稿《美国总统初选采访记》。  相似文献   

19.
1993年3月,我再次被派往新华社华盛顿分社任记者.头一次是在1982年,这次重返华盛顿,中间已隔近10年的时间.华盛顿分社的工作条件也巳今非昔比.首先是电脑发稿代替了过去记者用笔写稿、然后交给报务员译电、作孔、电传等冗杂的过程.现在在电脑上写完一篇稿子后,只需敲打一下发稿按键,几秒钟后稿子就从华盛顿传回了北京  相似文献   

20.
我作为新华社驻华盛顿记者达五年之久,主要分工采访白宫。如果说对白宫毫无见闻,恐怕难以令人信服。但终日来去倥偬,说见得多么深广,也非实在之谈。现仅就印象较深的几件琐事,稍加整理,借以了却一件未尽职守的心事。莫名其妙的“安全审查”在美国,作新闻记者本已是“无冕之王”了,当白宫记者更是“一进龙门,身价百倍”,为同行们所仰慕。这除了因为是常在总统周围,容易出头露面以外,还因为所有申请作白宫记者的人,都要经过时间最长而又繁琐的“安全审查”。一俟被通过拿到记者证,就好像得了“最高的奖赏”。记得十几年前,我在伦敦申请英国政府颁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