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7月是《中国广播》杂志创刊20周年,作为她的读者、作者和被报道过的新闻人,20年来我真切地见证了《中国广播》忠实记录新时期中国广播发展的历程,感受到全国广播界从业者业务思想理念的进步与飞跃。如今,手捧一期期新出刊的《中国广播》,精读那一篇篇理念新颖、思  相似文献   

2.
《中国广播》杂志创办至今已经20年了。现在是庆祝的日子,也是回顾与展望的时机。近年来《中国广播》杂志有了很大的进步,受到广播人的欢迎和同行的肯定。广播媒体的现状与发展,为《中国广播》杂志带来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也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契机。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新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诞生于延安的人民广播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广播》(月刊)杂志是一本研究广播理论、广播业务和广播业态规律的公开发行出版物。从1993年7月创刊起,至今已经走过了20年的历程。20年寒来暑往,20载辛勤耕耘。这本杂志承载了广播人对新中国广播事业的希望与梦想,记录了广播人在逆境中探索、在期盼中前行的感悟与思考。为了记载这20年留存在记忆中的一件件难忘的事,2013年5月7日,《中国广播》杂志召集曾经领导或在杂志工作过的部分同志进行座谈,回忆过去,畅想未来。本期"特别策划"栏目,以实录的方式,将座谈会主讲人的发言进行了整理,记载过去的点点滴滴和所思所想。  相似文献   

4.
现在经济广播要想改成办老年广播,我特别支持、佩服你们的这种魄力。 2004年10月《中国记者》杂志刊登了我的论文《广播发展的新空间在哪里》,这篇论文发表出来以后,《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媒体扫描》都转载了,后来还有很多家网站转载。  相似文献   

5.
《中国广播》杂志创刊20周年了。这20年,正是中国广播不断解放思想、迎接挑战、改革发展、硕果累累的20年,也是《中国广播》立足广播、面向广播、展现广播、服务广播的20年。《中国广播》以敏锐的触角,坚持引领广播发展宏观战略,关注国内外广播发展的新实践,呈现最新的思想理论成果,以突出的思想性、实践  相似文献   

6.
屈指算来,我与《中国广播》从相识到结缘、再到挚爱,转眼已过20个春秋。是她伴随着我一路走来,成就了我的广播事业。辛勤耕耘而收获的一串串沉甸甸的果实、记录我进步成长的一摞摞红彤彤的证书,这是我的骄傲。《中国广播》不仅是我的良师益友,还是我领略国  相似文献   

7.
《中国广播》20岁,青春阳光,前程似锦。在此,我要以读者、收藏者和广播实践者、研究者等多重身份,真诚地向为《中国广播》默默奉献的历任社长、主编和编辑部的同人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和崇高的敬意!向支持、关心、爱护《中国广播》的中央电台历届台长表示深深的谢意!  相似文献   

8.
《视听界》2006,(3):F0004-F0004
综合性的广电蝶体:现有5个广播频率,4个电视频道,广播电视报,有线电视网络和中国淮海网。新闻宣传引导有力:电视《徐州新闻联播》、《徐州夜新闻》、《社会大观》、《生活110》.广播《麻辣新闻》、《经济纵横》,《走近科学》等栏目深受群众欢迎。近三年来,有近20篇作品在全国获奖。技术事业全省领先:拥有全省先进的硬盘自动化数字播出系统和6 2讯道全数字转播车、有线电视前端播出机房采用国际领先的技术设备。产业经营三年翻番:2005年产业经营总量达到1.513亿元,实现三年翻一番。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劳动用工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以…  相似文献   

9.
我既是个老广播,又是办刊人,所以作为《中国广播》的读者,习惯于从广播与办刊两个角度观察与品评这本刊物。纵观《中国广播》的运行曲线会明显看到,它一路走来,在一路走高。《中国广播》已经成为中国专门研究广播的第一刊,成为中国广播界的一块理论园地、  相似文献   

10.
于江 《中国广播》2004,(7):48-50
音乐专题《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纪念人民艺术家张寒晖一百周年诞辰》以下简称《松》在2002年度中国广播音乐奖评选中获得音乐专题二等奖,同时获得中国广播录音技术语言类节目一等奖。一件广播音乐作品能够在编辑和制作两个方面都得到专家的首肯,实属不易。  相似文献   

11.
按照总局2002年广播影视重点工作部署,2003年为中国广播发展年,总局《关于开展中国广播发展年工作的通知》要求“要进一步加强广播覆盖工作,积极发展城市有线广播和调频广播,不断提高广播节目传输质量。”徐光春同志在2002年的全国广播影视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也明确指出“要积极开办有线广播,使有线调频成为广播覆盖的新亮点。”因此电台在继续办好有线调频背景音乐频道的基础上,2003年又开办了古典音乐和戏曲两个频道,2003年5月20日开播至今,各项性能指标良好,受到听众的好评,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2.
广播是听觉媒体,它是通过声音向人们传递信息的。从小听着《小喇叭》、《星星火炬》、《小说连播》这些经典广播节目长大的我,至今对广播情有独钟,没想到的是我有幸也成为一名广播人,因为热爱广播,我至今都奔跑在新闻之路上。在新媒体盛行的今天,广播节目依然备受听众喜爱,我认为是广播声音的魅力无法抗拒。下  相似文献   

13.
王静 《中国广播》2011,(7):86-87
文章对《中国广播报》复刊近五年的办报历程进行了概述,指出报纸在配合节目、补充广播,拓展视野、推进广播和放眼全局、促进改革三个方面所作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14.
2004年中国广播发展论坛暨全球华语广播协作会议于10月25至27日在北京召开。本次论坛是在2003年第一次成功举办的基础上.再次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办的。来自亚广联、加拿大、乌克兰及国内广播媒体、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的200多人参加会议。国家广电总局局长徐光春,副局长田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长杨波出席会议。田进作了《加强交流.精诚协作,共同推进广播的繁荣发展》的演讲.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广播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兼答陈尔泰同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去年第4期、今年第2期先后刊登了陈尔泰同志的《关于20年代境内“外台”史料的几个问题》和《奥斯邦台不是中国的广播电台》两篇长文,主要对《中国现代广播简史》①(以下简称《简史》)中的某些观点和论述提出了批评意见。对此,我本人表示欢迎,并愿就有关问题与读者和陈尔泰同志商榷。就中国现代广播史研究中的有关问题开  相似文献   

16.
2013年7月,本刊将迎来创刊20周年纪念日。20年寒来暑往,20载辛勤耕耘,《中国广播》忠实记录了新时期广播发展的历程,见证了广播从业者思想理念的进步与飞跃。经过编辑部工作人员与广大作者的艰辛探索与不懈追求,《中国广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探索中前进,广播实践探索与理性思考的个性更加鲜明,逐渐形成了为广播服务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王江蓬 《编辑之友》2016,(6):108-112
20-世-纪-30年代,中国广播期刊正值发轫和初创期,其发展更多依赖政府、企业及电台的支持.与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进路及广播期刊的演进路径一致,早期广播期刊编辑就此诞生.中国第一批广播期刊编辑的出现,一是源于无线电广播的发展,二是基于其个人理想和家国情怀.这一时期广播期刊编辑的职业身份具有多元性,而广播期刊的编辑实践则自觉遵循着市场、宣传、文化传承的多重理念.经营方式粗放、印刷成本激增的多数无线电及广播期刊终在战争的侵袭下惨淡收场,广播刊物编辑的职业身份和职业命运也就此陨落.  相似文献   

18.
创新广播理念 塑造广播品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丽彬 《中国广播》2005,(11):18-20
谈到广播改革与创新,我有一个观点,就是中国广播的“稿件时代”即将或已经被“栏目时代”所取代。所谓广播的“稿件时代”是指在传统广播理念指导下做广播的时代。这种传统的广播理念着重强调稿件在广播节目中的突出作用,强化稿件为主的节目形态和播报式的语言表现形态。所谓“栏目时代”是指在现代广播理论指导下做广播的时代。这种现代理念着重强调的是栏目在广播竞争中的基础地位与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19.
雪莉,宁波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交通音乐频道总监,《如意鸟·有声杂志》主播、主持,从事播音主持工作20年。她策划、主持、主播的节目曾获得中国广播新闻奖一等奖、中国广播影视大奖、中国广播文艺一等奖、中国广播文艺创新奖等,几乎囊括了中国广播文艺所有的奖项。另外,她还连续6年获得浙江省播音主持一等奖。  相似文献   

20.
美国的广播播音研究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末。笔者从《广播播音》(Radio Announcing,1946)、《训练地方广播播音员》(raining the Local Announcer,1950)和《怎样为广播和电视播音》(Howto Announce for Radio and Television,1956)等三本美国早期的播音学著作入手,尝试分析美国早期播音研究的特点: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理论探讨综合性较强,技巧和修养品质并重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