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网络环境下的运用,出现了一种以网络为环境的新型信息传播模式。本文通过对目前学术界存在的几种主要的网络信息传播模式的比较分析,提出了六度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2.
21世纪是高度的信息化社会,博物馆的展览从物型展览转变为信息型展览,实物展品都是信息的载体,信息由设计师编码后通过陈列展览这一载体传播给观众,观众再将这些信息通过心理势能、心理动能转化为外化行为,产生社会效果,同时也会给设计师一个反馈。因此以信息论的通信系统模型和传播学的大众传播模式为基础,结合博物馆的实际情况,构建一个博物馆信息传播模式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3.
档案信息传播模式之我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播学研究的一大特色是善于运用图像模式对传播现象进行描述和解释,引入模式方法为全面考察档案信息传播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本文拟结合前人的研究与自己的思考,提出一个档案信息传播模式的构想。  相似文献   

4.
网络信息传播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孟庆兰 《图书馆学刊》2008,30(1):133-137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网络环境下的运用,出现了一种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型信息传播模式.通过对目前学术界存在的几种主要的网络信息传播模式的比较分析,进而提出了六度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5.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是一种特殊的公共物品,存在纯公共信息和准公共信息之分,故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是分类进行的.在这种分类共享中,纯公共信息的提供属于一种集体行为,因其集体消费的复杂性,只能由政府来生产和提供,即使有私人部门加入,政府也必须居主导地位,并对共享活动进行适当的管制.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政府主导模式,根据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中利益、权力、资源等因素对政府主导的影响程度,可通过贡献利益型信息共享模式、超常规作业型信息共享模式和理性决策型信息共享模式等三种形式来实践.  相似文献   

6.
从大众传播学和信息传播学的一般规律入手,研究了科技期刊的信息传播模式.揭示了科技期刊传播是信息传播的本质属性.认为:科技论文是科技期刊的信息传播的信源,作者提供的是粗加工信息,编辑借助同行专家对信息进行精加工,编辑直接参入信息的的生产过程,并在其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科技期刊是科技信息传播的载体,科技期刊的出版发行渠道是信息传播的通道,科技期刊编辑出版者是科技信息的传播者,因此任何有利于科技信息传播的渠道和方式都是我们选择的对像,包括出版网络版、建立论文数据库等.  相似文献   

7.
学术期刊信息的传播模式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刘杨  赵大良  葛赵青 《编辑学报》2005,17(6):410-412
从信息传播学的一般规律入手,研究学术期刊信息的传播模式.认为学术期刊传播的本质是信息传播的属性,学术论文是学术期刊信息传播的信源,作者提供的是粗加工信息,编辑借助同行专家对信息进行精加工,编辑直接参与信息的生产过程,并在其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学术期刊是学术信息传播的载体,学术期刊的出版发行渠道是信息传播的通道,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者是学术信息的传播者,因此,任何有利于学术信息传播的渠道和方式都是我们选择的对象,包括出版网络版、建立论文数据库等.  相似文献   

8.
科技期刊的信息传播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大良 《科技编辑研究》2004,16(3):12-14,65
从大众传播学和信息传播学的一般规律入手,研究了科技期刊的信息传播模式.揭示了科技期刊传播是信息传播的本质属性.认为科技论文是科技期刊的信息传播的信源,作者提供的是粗加工信息,编辑借助同行专家对信息进行精加工,编辑直接参入信息的的生产过程,并在其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科技期刊是科技信息传播的载体,科技期刊的出版发行渠道是信息传播的通道,科技期刊编辑出版者是科技信息的传播者,因此任何有利于科技信息传播的渠道和方式都是我们选择的对像,包括出版网络版、建立论文数据库等.  相似文献   

9.
刘婧 《山西档案》2021,(2):35-45
通过分析日本、韩国、意大利、法国、德国、美国、英国、丹麦等传播实践,总结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信息传播主要有“政府主导”、“市场主导”、“分权共建”三种模式。结合现状分析“政府主导”模式最适合我国,国外经验还启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信息传播应探索社会力量参与传播的双赢模式、制定非遗档案信息传播的法规政策、形成特色非遗档案资源的传播品牌。  相似文献   

10.
尚慧 《晋图学刊》2006,(2):23-24,52
本文将传播学中的传播模式应用于图书馆信息传播流程,着重分析现代信息社会图书馆信息传播模式中的几大要素及其特点,以期寻找图书馆信息传播取得理想效果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突发性公共危机信息传播模式的时段性特征及管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界定突发性公共危机的定义和分类以及综述各种信息传播理论模式的基础上,结合突发性公共危机信息传播的特点,并参照Defleur的“互动过程模式”和Fiona Duggan及Linda Banwell的危机信息传播模式,提出基于信息流强弱的突发性公共危机信息传播模式。在此基础上分析信息传播过程的时段性特征,并针对所提出的模型和5个阶段的特征对政府如何有效应对突发性公共危机的管理对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政府手中所拥有的大量信息资源蕴涵着巨大的经济价值,而这种潜在价值的实现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政府自身的商业化信息增值开发;二是通过合同外包、特许经营、用者付费、民营化等市场化开发模式。文章认为在我国并不提倡政府自身的商业化信息增值开发业务,而应该重视市场化运作渠道,同时对市场化开发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指出合同外包、特许经营、用者付费、民营化等模式都已在政府信息开发实践活动中得以应用,并取得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环境下的政府传播与舆论引导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媒体所具有的不同于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特点是给政府传播带来挑战的因素之一。在新媒体环境下,政府传播面临的挑战就是:快速、广泛地传播准确可靠的信息。新媒体环境下的政府传播结构不同于传统媒体环境下的政府传播结构。政府传播本身是一种舆论引导模式,具体而言,新媒体环境下,有五种舆论引导模式:新媒体平台引导模式、政府新闻发言人引导模式、新闻内容引导模式、意见领袖引导模式、客户端引导模式。政府在实践中,需要灵活地应用这五种传播模式,并把它们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舆论引导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欧美政府信息商业化模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丁波涛 《图书情报工作》2009,53(21):122-125
比较美国和欧洲推进政府信息商业化所采取的不同模式,分析模式差异的原因及社会经济效果,指出以美国为代表的开放、市场化的模式应当是我国政府信息商业化的未来发展方向。在此过程中,我国应当修改政府信息版权规定、保障政府信息安全、防止政府与私营机构签订排它性条款、限制政府提供竞争性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15.
我国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创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总结我国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现有的模式和存在问题,分析新技术对我国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最后从管理机制、技术和服务理念3个方面讨论我国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的创新方向。  相似文献   

16.
程肖芬 《编辑之友》2012,(6):45-46,59
文章在界定新媒体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新媒体条件下的社会公共危机信息传播模式以及新媒体对社会公共危机信息传播的正负影响,进而分析新媒体对政府一媒体关系的挑战,提出构建新媒体全交互危机信息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17.
朱颖 《中国出版》2024,(6):28-33
政务微博是政府发布官方信息、提供公共服务、收集民意的主要平台。惠农政策信息通过农业农村管理机构的官方微博向外传递,微博传递信息的具体模式对惠农政策信息传播效能产生一定的影响。文章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信息结构、用户互动、传播内容三方面对微博平台的惠农政策信息传播网络特征进行分析。社会网络视角下,信息传播结构和信息互动形式以及信息传播内容分别形成了信息传播结构相似的惯性行为模式、信息用户积极互动的情感互动模式以及信息内容以官方信息为主的责任担当模式三种惠农政策信息传播模式,这三种模式对应生成了惠农政策信息传播的本体效能、节点效能和标的效能。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空间释放出的新闻信息传播自由权,满足人类对生存环境信息的知晓权,媒介的接近权,给公民参与社会管理提供了平台。政府对网络空间的管理本着沟通与输导的精神而操作,这是社会政治民主化的理性模式。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空间释放出的新闻信息传播自由权,满足人类对生存环境信息的知晓权,媒介的接近权,给公民参与社会管理提供了平台。政府对网络空间的管理本着沟通与输导的精神而操作,这是社会政治民主化的理性模式。  相似文献   

20.
我国政府信息增值服务外包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琳 《浙江档案》2008,(11):21-23
我国政府信息增值服务正处于起步阶段.政府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需要合理有效的发展模式。本文分析了政府自身直接从事政府信息增值服务的缺陷以及采用外包模式开展这一新型业务的可行性,并指出其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