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正>企业大学姓"企",它的存在价值与使命就是服务企业发展,推动、支撑企业战略落地。在瞬息万变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服务的客户、所处的市场环境、运营的商业模式都在快速变化着,所以,战略转型,经营策略创新、调整必须贯穿企业发展的全过程。这些变化驱使着企业大学的发力点必须紧密灵活、快速高效地落到助推企业目标的实现上来,并且彰显出可评估的学习价值。目前,企业大学在运营中存在着以下几个比较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有效助推学生主体成长成才,是家庭和谐的客观要求,适应社会发展进步需要,助力圆梦中华。根据当代中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之义,着力破解其困境,通过注重价值教育与行为引导、突出情感培养与人文关怀、依托模式创新与方法优化、助推理论教育与实践回归等多元融合的超越之路,促进合规律性、合目的性中学德育工作开展。  相似文献   

3.
企业通过肩负起社会责任以获取经济效益的绿色商业模式,体现了可持续和以人为本的发展要求.其中企业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包括对未来社会的责任、对公共环境健康的责任、对企业员工健康的责任以及对消费者健康的责任.绿色商业模式创新的动力系统是由创新主体管理者和外部影响因素组成,其中管理者系统包括道德层面的社会责任感和理性层面的创新预期收益.绿色商业模式创新可以将企业社会责任转换成经济效益,而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又将进一步促进社会责任的践行,最终实现企业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的平衡.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思维作为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手段,正在被传统企业所接受,并有效地促进了传统企业的发展。但传统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尚处于初级阶段,创新路径与重构策略缺乏有效的指导思想和参考标准。通过研究互联网思维下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可知,商业模式创新的内容与互联网思维的内涵不谋而合,将互联网思维运用于商业模式的重新构建中,能从思想上指导传统企业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通过平台化策略、大数据策略和跨界整合策略来引导传统企业,能更好地运用互联网思维改善目前的困境,推动传动企业转型与发展,从而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民营企业追求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效应是其承担社会责任的直接动机。温州民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产生的利润效应、竞争力效应、成长效应,是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带给自身的价值,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而获得的良好社会反应和经济效益回报。但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效应的实现及实现程度,受到诸如政府社会责任管理、行业协会及消费者、经济政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美国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历史悠久、形式多样,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典型范例,为美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服务社会成为美国大学的理想,美国政府有健全的法律体系保障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高校和社会在服务中实现了"双赢"。我国高校应借鉴美国高校社会服务的成功经验,通过树立"顶天立地"的服务观,构建高校与社会协同创新机制,打造契合地方特色的优势学科,不断探寻高校服务社会的有效形式,在助推社会发展中实现自身价值。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是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程的重要组成,对构建社会层面广泛的双创实践环境具有积极意义。本次研究将高校、企业和社会进行有机链接,在此导向下着重研讨双创实践团队建设的价值、内涵、技术支撑及创新之处,形成一种新型双创实践团队模式,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
合法性背离是指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两类合法性的不同发展趋势,这一现象已经出现在许多社会企业发展过程中.研究发现,社会企业在发展过程会因身份构建、竞争决策以及企业商业模式构建过程的偏向行为导致企业合法性背离的出现.依据社会企业合法性背离的原因,提出提高企业共情能力,建立合法性监测系统,营造开放的社会态度,搭建坚实的法律保障等建议与对策,以期能够预防与改善社会企业合法性背离现象,帮助企业顺利成长.  相似文献   

9.
<正>我在几年前曾经以"无边界"企业的构建为目标,提出了关于新经济时代企业逻辑的再思考问题。随着数字网络技术巨浪般地席卷全球各个角落,企业经营赖以开展的基础设施再次获得了革命性进化。相应地,企业运作思维也需要进行全面调整、创新。而这种调整、创新的标志性成果之一,就是商业模式的优化与创新。商业模式的优化与创新,实质上就是企业自主构建一个有利于自己持续获利的小经营环境。在这个不同于传统意义的产业结构的小微观环境的作用下,企业可以同时实现两个不同的目标:提供独特的顾客价值,并且有效地控制运营成本。一个清晰而健康的商业模式可以为企业持续制定、  相似文献   

10.
公益类事业单位是事业单位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在寻找改革路径时,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快速兴起的社会企业可资借鉴。社会企业是"运用商业手段实现社会目的"的组织。它通过引入社会企业家精神和治理模式、组织架构等方面的创新,在平衡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方面,实现了对传统非营利组织的超越。社会企业的实践演进和理论研究,也为我们公益类事业单位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应走出公益性定位和市场化手段相互冲突的认识误区,围绕实现公益目标和增强活力、能力的中心,汲取社会企业的有益经验,重视相关立法,通过管办分离和强化监管,促进公益类事业单位多元参与的法人治理模式的构建,创新人事制度,培养和任用社会企业家。要认识到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的复杂性,改革过程中要重视植入反思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