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目的/意义]学术图书是人文社会科学重要的学术产出形式,结合现有研究基础,从多维角度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图书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学术图书影响力评价的有益探索。[方法/过程]文章从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两个维度,选取图书被引、图书馆藏、学者影响力、书评、微信微博数据、网上书城评论等指标,构建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图书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以江苏省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以上的图书进行实证分析,利用CNKI、读秀、WorldCat、微信、当当网、豆瓣等平台获取传统计量指标和Altmetrics指标数据,运用CRITIC赋权法、TOPSIS综合评价法对269本图书进行影响力评价实证研究。[结果/结论]提出的中文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图书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可推广性。未来应该加大图书在不同渠道的宣传力度,加速相关数据平台建设,探索更加全面有效的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旨在探讨学术专著影响力评价方法。[方法/过程]选取读秀馆藏数据、WorldCat馆藏数据、豆瓣评分、豆瓣热度、豆瓣评论、中国知网收录书评、论文他引、图书引用等八个指标,构建学术专著影响力评价体系。利用TOPSIS法对“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中专著的影响力进行综合评价,得出专著影响力评价的结果。[结果/结论]引文计量指标和Altmetrics指标相互独立地反映了专著的影响力,Altmetrics指标能够及时地反映专著的热度和影响力,对引文计量指标的评价进行补充。  相似文献   

3.
刘意 《情报探索》2021,(1):63-71
[目的/意义]探究国内外期刊在重大事件中早期知识传播影响力差异。[方法/过程]以国内外期刊在Covid-19事件中早期载文为例,分别获取论文引用等学术影响力指标和Altmetrics等社会影响力指标,利用SPSS统计软件,采用非参数检验方法分析不同组别之间国内外期刊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差异。[结果/结论]重大事件发展早期,国内学者发文活跃度高,但国内期刊载文率低;国外期刊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相关性高于国内期刊;除180天使用次数外,JCR收录国外期刊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显著高于未被JCR收录国内期刊,JCR收录国外期刊社会影响力要高于未被JCR收录的国外期刊;国内学者发表到国内JCR收录期刊中的Altmetrics得分、Twitter提及显著低于国内外学者发表到国外JCR收录期刊中。  相似文献   

4.
数字出版时代的科学论文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科学论文在网络上产生的社会影响力日益受到人们关注,引用情况不再是评价论文影响力的单一标准。从评价单篇论文的综合影响力出发,在传统引文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尝试将论文的其他影响力指标考虑进来,提出一种从多个角度全面综合评价单篇论文的思路。选取PLOS期刊中2010年发表的9247篇文献,在浏览、引用、收藏和讨论四个方面选出9个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得出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两个主成分。确定每一个主成分的系数后,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分别对指标的贡献程度做出分析。最后计算每一篇论文的综合得分,并将其与传统的被引次数单一评价方法进行比较,认为使用综合评价方法对一篇论文的影响力进行测度要更为全面。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针对多种学者学术影响力综合评价方法结论非一致性的问题,提出一种新的考虑共识度的学者学术影响力组合评价模型。[方法/过程]首先,定义本年度总被引次数、上年度总被引次数和前年度总被引次数的概念,结合H指数和总被引次数构建一套学者学术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利用熵权TOPSIS方法、VIKOR方法、Heronian算子、DEMATEL方法和幂算子对学者学术影响力进行综合评价,计算5种不同的学者学术影响力综合评价结果;最后,设计考虑共识度的信息融合方法,计算学者学术影响力组合评价结果。[结果/结论]选取26位国际模糊决策领域专家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分析表明,该模型不仅可以发挥各种综合评价方法的优点和弥补各种综合评价方法的缺点,可以避免人为选取综合评价方法进行操纵的可能性,还可以使得最终的组合评价结果相对更为可靠,因此能够得到较为客观公正的学者学术影响力排名。  相似文献   

6.
针对文献计量指标在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中权重的问题,采用SPSS软件,使用因子分析法,分析提高学报学术影响力的主要因子,为在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评价中各文献计量指标权重选取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载文量、基金论文比这两个指标也是影响学报学术影响力的主要因子.这表明,适当增加学术影响力高的文章的发表数量和基金论文的比例能够提高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学者影响力反映学者的学术水平,甄别综合影响力优异的学者有助于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通过构建基因编辑领域学者的学术文献影响力、学术合作影响力、学术引用影响力、社会影响力以及网络社区影响力间的结构方程模型,探究多类指标对各维度影响力的作用程度,结果发现学术迹、合作引用强度、引文网络PageRank值、Altmetrics-h指数均在各层面影响力有更高的贡献作用,Researchgate类指标在揭示网络社区影响力中作用相当。利用天际线算法对基因编辑领域学者进行综合影响力评价实证,发现涵盖Researchgate指标的评价体系可帮助遴选更多学术水平优秀的学者,结果与领域研究的实际推动者较为一致,进一步证实了该多维综合评价体系的可行性以及Researchgate类指标作为补充性指标进行学术评价的有用性。以上结论均可为科技评价理论拓展和应用实践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8.
熊霞  高凡  郭丽君 《现代情报》2016,36(10):118-122
[目的/意义]对电子图书的学术影响力进行评价,可以提高馆藏电子图书的利用率,并为高校图书馆外文电子图书的采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过程]针对外文电子图书的特点,介绍了BKCI、Scopus Article Metrics和Bookmetrix 3种外文电子图书学术影响力评价工具,并根据西南交通大学学科特色,分别对3种工具进行实例分析。[结果/结论]发现3种工具各有优缺点,建议高校图书馆进行电子图书学术影响力评价时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多维度评价。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学术影响力评价方法,设计出Excel VBA宏程序以辅助处理用于学术影响力评价的原始数据。通过菜单方式把程序嵌入到Excel快速访问工具栏,通过程序可计算出上百个统计指标。探讨了华东师范大学的学术影响力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0.
基于国内主流数据库资源的对比分析,提出科技论文学术影响力评价要素及途径.以知网为主、其他数据库为辅设计评价指标,构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以期对科技论文学术影响力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针对z指数评价学者学术影响力存在的问题,提出融合引文分析与Altmetrics改进z指数得到znew指数方法,以提高对学者影响力评价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方法/过程]文章融合学术论文被引频次、下载量和期刊影响因子指标,考虑作者贡献度,构建学术论文综合学术影响力综合指标(AC),以替代z指数评价的基本单元——被引频次(C)单一指标,改进得到znew指数。以图书情报学领域2016—2020年的发文为数据来源,统计获得发文量排名前50位的学者,分别计算他们的znew指数、z指数、p指数、h指数、总发文量N、加权综合学术影响力(AC)、篇均影响力(AC/N)、体现论文影响力分布的一致性指标μ,并实证分析了znew指数评价学者学术影响力的效果。[结果/结论]znew指数在继承z指数优势的基础上,同时也具有自身特有的优势和特点,可较公平和客观地对学者的影响力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综述目前学术迹在学术影响力评价中的应用研究。[方法/过程]从学术迹的概述、学术迹的相关指标、学术迹的应用与学术迹的缺陷及改进这4个方面系统地分析了学术迹作为新的指标体系在各学术主、客体学术影响力评价中的作用。[结果/结论]学术迹这一指标存在忽略论文合作现象、时效性差、评价不全面的缺陷,今后应加强和完善。  相似文献   

13.
公正、科学的智库测评不仅能够促进智库资源的优化配置,更有利于推动智库整体实力的提升。选择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智库评价体系,通过比较的方式归纳了智库评价模式特点,结合中国国情,构建了智库资源、智库学术影响、智库决策影响、智库社会影响、智库国际影响五维度区域智库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全国软科学研究机构统计调查》统计指标数据,采用熵权—TOPSIS评价模型,开展区域智库影响力评价。区域智库影响力差序格局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密切的关联关系,区域智库影响力的五个维度都表现较好的省份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西部地区相对排名靠后;有些省份五个维度排名变动幅度较小,而有些省份排名变动幅度较较大;省市区间智库影响力得分差距巨大,从大到小呈梯度分布状态。  相似文献   

14.
徐芳  郑毅  刘文斌 《科研管理》2020,41(5):140-150
以引文数为主的科学计量学评价方法因其方法和指标的局限性,加上复杂因素导致的引文评价质量下降,激发了学术界对影响力定量评价新方法的探索。Altmetrics 的逐渐兴起提供了在定量评价中使用更多源数据的可能性,也引发了我们利用更宽广的数据范围开展定量评价研究的新思路。本文借助批判实在论的因果观探讨因果关系和证据链,尝试以Altmetrics 和引文数据为基础挖掘并建立学术成果从公开发表到产生学术影响力的证据链,并通过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的实证研究探讨了基于证据链的定量评价方法。实证结果表明了该方法的优越性,比起传统定量评价方法为科研管理提供了新视角与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论文影响力指标的建立、预测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钟旭 《情报科学》1999,17(5):545-549
文章建立了论文影响力指标及综合评价模式,通过对我国5所重点大学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该指标对于综合考察评价科学共同体或个人的科研实力、学术水平及学术影响力是有效可行的,未来几年间我国重点大学的论文国际影响力指标仍将保持较强的上升趋势。文章对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做了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单一评价模型和组合评价模型在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综合评价中的适用性,以引起科技期刊对组合评价模型的重视。【方法】 运用均方根法、熵值法、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对18种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进行评价,对评价结果进行Kendall检验,在此基础上建立模糊Borda组合评价模型对样本进行再评价。【结果】 单一评价模型通过了Kendall检验,但从方法适用性上看,因子分析法最佳,主成分分析法次之,熵值法适用性较差,均方根法不太适合用来评价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模糊Borda组合评价模型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其评价结果与国际通用的复合影响因子评价指标较为接近。【结论】 对科技期刊评价指标进行客观赋权,运用组合评价模型进行评价能够确保评价结果更为科学可信,提高复合影响因子、复合他引影响因子、复合即年指标、被引期刊数和Web即年下载率是扩大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马爽 《情报杂志》2023,(7):178-184+192
[研究目的]探究了科技人才在获得资助前后学术影响力的变化,为治理“唯奖项”人才评价的对策提供启示,对科学合理和切实可行的人才评价标准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以上海地区高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学者为研究对象,基于时间间隔的学者学术影响力评价参数pr(y)指数建立学者整体和个人的学术影响力的时间序列。利用双节点分段线性回归模型研究了首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首次获得重点项目两个关键节点前后学者的pr(y)指数曲线趋势特征,实现了双关键节点下学者学术影响力的精准评价。[研究结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对学者整体和大部分学者个体的学术影响力起到促进作用,双节点分段线性回归模型结果将学者学术影响力表现分为10类,清晰准确地描述了双关键节点下学者学术影响力上升、下降的动态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8.
中国重点大学的网络影响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邱均平  程妮 《科学学研究》2009,27(2):190-195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和逐步普及,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都在悄然改变。大学既要传播知识,又要服务于社会,还要传承文化。在网络环境下,一所大学如何充分利用网络扩大其影响力,进一步服务公众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文章通过学校网站规模、学校网站被链接数量、学校的网络显示度、学校网站内容丰富度和网络学术影响力等5个指标,对中国重点大学的网络影响力进行了定量分析和评价,发现中国重点大学在上述5方面发展不均衡。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论文发表时间和所属学科的不同会对论文在后续的引文产生稀释效应的影响,发生在不同时间的引文也代表了不同的学术价值。从时序动态的视角设计一种学术影响力的评价指标,消除稀释效应的影响并能够体现不同时期的引文价值。[方法/过程]引入参考文献集合的篇均被引次数作为论文集合的基准值,消除由于发表时间和所属学科不同造成的稀释效应,进而再对不同统计时间点的被引次数赋予不同的权重,用以表征发生在不同时期的引文的不同价值。[结果/结论]以四川大学为例,选取ESI学科和研究人员作为评价对象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这一指标可以对学术影响力发展趋势不同的研究实体进行有效的区分。  相似文献   

20.
半衰期在跨学科论文学术影响力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计算2001—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获奖者代表性论文(文中称参比论文)和与其研究内容相关论文(文中称非参比论文)的半衰期,继而对跨学科、领域且发表时长分别达到6、8、10、12、14年相同年限的参比论文和非参比论文的半衰期均值进行T检验和半衰期生存分析,考察高学术影响力论文的半衰期是否长于一般论文,从而为跨学科、领域论文学术影响力的评价提供新的可选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