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笔者以为: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讲述”?“讲述”运用于课堂有什么意义?应该如伺去把握对学生“讲述”的要领和实质?“讲述”和讲故事又有哪些不一样?我认为这些都是语文教师应该弄清楚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新一轮课程改革再次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应该是教育教学的核心之一。那么,在当前新课程理念下以学生为主体究竟意味着什么?如何去实现学生的主体性?一、以学生为主体意味着应建立民主、和谐、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建立民主、和谐、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必然表现,也是实现学生主体性的前提和基础。应该说,能否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关键在教师,在于教师是否有民主平等的意识。  相似文献   

4.
教学必有教学内容,这是毫无疑问的。但何为合适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有一个怎样的生成过程,这些是值得探讨的。一、教学内容由谁定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有四种:一是由“教参”来定,二是由教师来定,三是由学生来定,四是由师生共同来定。由教参规定大一统的教学内容,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弊端是显而易见的,这应该是一个已经过去的时代了。由教师专断教学内容,也已经暴露出了明显的不足,教师毕竟不是学生,教师就不能替代学生去读去想,教师就不能完全清楚地知道学生想读什么想要什么想解决什么,教师就不能擅自地替学生作主这节课应该教什么。由学生作主…  相似文献   

5.
要做一个好教师,首先应当是一个有魅力的教师。教师每天备课、上课、批改、辅导,忙忙碌碌,默默无闻,何处体现其魅力呢?答案就在教师这一份神圣的职责中。
  一、爱能产生巨大的教育魅力
  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对于一名教师来说,爱是事业成功的必由之路,因为教育本身就应该是温馨的,教育本身就应该洋溢着浓浓的爱意。这种爱应该是有使命感、有责任感的爱。教师要把爱注入到整个教育的全过程,所有教育都应该是爱心教育。爱心教育是给学生真情的母爱,是用友情去弥补亲情的教育;爱心教育是用鼓励去驱逐畏缩,用爱心去抚慰创伤的教育;爱心教育是用智慧撞击学生思维波澜的教育;爱心教育是用回避保护学生自尊的教育;爱心教育是承认差异、开发潜能的教育,是走进学生心灵、走出教育误区的教育;是让教师成为学生朋友、师生共同成长的教育,爱心教育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的教育。爱心教育是具有学生的利益高于一切,学生的需求先于一切,学生的困难急于一切的服务意识和行为的教育。教师的职业本身就意味着“无私与奉献”,所以选择了教育职业就注定了与“奉献”牵手;加入了教师的队伍就意味着与“无私”齐驱。所以教师最大的魅力就是“无私奉献”的爱。  相似文献   

6.
现代教育的任务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什么是高素质人才呢?高素质人才应该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这样的人才具有创造性。因此,学生不仅要“学会”,更要“会学”。在学生的学习认知活动中,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主动辅导,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人人都得到发展。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教育、教养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照亮了别人,毁灭了自己的“蜡烛”,渲染了强烈的悲剧色彩;吐尽丝的“春蚕”,封闭了教师的生活视野:“园丁”的“辛勤”,扼杀了学生的天性;“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变成统一模式铸造的标准件……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要用新的理念,演活自己的角色。一、平等的合作者教师和学生应是平等的合作者,要彼此尊重,互相信赖,互相合作。教师不仅要身体走下去,走近学生,更关键的是教师的心要走下去,贴近学生,与学生一起交流,一起活动,共建和谐的教学氛围。合作意味着参与,师生有一种共同的体验。教师不应该对学生说“你该去干什么”,而应该…  相似文献   

8.
“应该多鼓励孩子!”“应该经常表扬学生!”……在我们日常教育话语中,像这样含有“应该”的语句很多。然而,直接和孩子们接触的家长、教师都深知,在和他们的实际交往中,在积极的鼓励行为意识之外,批评甚至惩罚,都是常有的事。那么,批评对孩子们意味着什么呢?他们是如何体验批评的?批评的教育意义是什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批评伴随着的是一种怕的情绪。  相似文献   

9.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学生,感到和学生交往是一种乐趣,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学生的快乐与悲哀,了解学生的心灵。”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一种特有的职业情感,是班主任感化学生、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一大法宝。  相似文献   

10.
一位教师在讲解蔷薇的知识后问学生:“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一学生答道:“是可怕的刺。”另一学生答道:“是美丽的花。”老师表示赞许。第三个学生答道:“我想,应该想办法培育出不带刺的蔷薇。”“你胡思乱想些什么!”教师怒斥道。其实,这位教师没有意识到,他错过了一次发挥  相似文献   

11.
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当然重要,然后,学生想的是什么,却更是千百倍的重要”。“你怎样去教,也许比你教什么更显得重要”。的确,“怎样教”比“教什么”要重要得多.一个好的教师好就好在他懂得“怎样去教”学生.而此,也是我们青年教师亟须尽快解决的问题. 学生的思维是千姿百态的。要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必须了解学生,按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组织教学,切忌以自己的思维  相似文献   

12.
“学生所学到的往往并非是教师所教的”(郑毓信),与时俱进地发挥好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其前提是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特别是学生的思维活动及其规律。教师的教学只有想学生之所想,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正如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Ausubel所指出的:“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13.
“生成”在英文中写作“be-coming”,意思是“变成某物”(coming to be)。它究竟意味着什么?首先,它意味着“关系”,当教师或学生不与其他人或事物(如多媒体、实验装置)发生“关系”时,想法再多都是“准备”(比如教师备课、学生预习),只有当教师或学生与其他人或事物发生“关系”时才有真正的生成。这种关系,最常见的是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对话”是现代社会的一种重要理念。被广泛运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而教学中的“对话”不能只是狭隘地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谈话或者各方面之间的接触、谈判.它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追求。对话意味着相互平等、相互沟通、相互包容。意味着双向互动.意味着相互碰撞和共同建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句话对于教学而言。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的主体间对话过程。从阅读教学来说.教师应该把握阅读教学中“对话”理念.应该在把握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理念的同时.更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相似文献   

15.
尽管做教师的总是哀叹学生见识肤浅,思维僵化,没有“自己的看法”,但我们却很难接受或承认学生对事物的见解,对问题的看法,甚至习惯了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从课本上寻章摘句,按老师的思路回答问题。前几天,去听一个老师的历史课,内容是“日本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正当老师讲兴正浓的时候,突然一个学生提出问题:“老师,什么是事变?”老师的回答倒也干脆明了:“事变是指突然发生的重大事件。”“那日本帝国主义侵我河山,占我国土,杀我军民,这也叫事变?”“那应该叫什么?”“应该叫战争!‘九·一八’事变应该叫‘九·一八’战争。”学生的回…  相似文献   

16.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孩子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与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是的,作为教师,只要你用心去爱学生,就能赢得学生的心。  相似文献   

17.
那是一次省级语文优质课评选。评委在对诸选手的课进行点评时。特别指出有教师在课堂终了时,竟对学生说了一句“谢谢大家!”这位评委说.这样的事情是不应该发生的,说明讲课的教师还没有搞清楚究竟谁是课堂的主人,向学生道谢岂不意味着你是在让学生配合你上课?这位评委的意思大概是说,对学生道谢就说明教师没有摆正自己的地位.应该是教师引导、配合学生去学习,  相似文献   

18.
一、困惑——三座“大山”压心头 每当上到“语文园地”中的习作时,大家的压力就很大。其一,教师糊里糊涂的,不太清楚在这个单元中,到底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去写作文,到底应该让学生从哪个起点出发,提高到哪个高度;其二,学生愁眉苦脸的,在课堂上,很难想出自己应该写什么,好像什么都很难写,如果还要写得有文采,  相似文献   

19.
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说过:“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而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更应该以塑造学生灵魂为目的,以教材为源泉,以学生的心田为土壤,广泛地播下“美”的种子,让美在学生心里慢慢地生根、发芽、开花、结  相似文献   

20.
李阳 《辽宁教育》2003,(12):31-36
内容概要●前面的话●第一篇:透过概况看结构●第二篇:因为自愿,所以喜欢●第三篇:识字不难教●第四篇:走向个性化阅读●第五篇:为了自主作文●第六篇:更新自我,从点滴做起毫无疑问,无论是素质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还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都需要有教师的高素质作为基本保证。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学生的需要,教育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那么,对一位语文教师来说,“高素质”应该包括哪些方面呢?崔峦老师在今年第1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撰文指出,语文教师的高素质首先应该是“对课程改革充满期待,倾注热情”,“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执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