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想过,这一生可能要与书结下不解之缘了。我曾多次宣传过我的“三书主义”:能写书时则写书,写不出书来就老老实实教书,教不成书了那么就安安稳稳地读书。后来,经朋友提醒,又加上一“书”:待到年老眼花读不进书时,就摆摊“卖书”。大约正是因为有了这“四书”的心理预结构,所以在走了一趟意大利之后,脑海里便留下了许多与书有关的印象,权记于斯,以贻同好。  相似文献   

2.
求“神”录     
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我初学当记者时一个重要信条。后来发现。这一句话里就有两个不明白的问题:一是这笔下之神是什么样的神?二是万卷书是不是记者笔下神的独生母? 我虔诚“求神”40余载,没有白修行,算有所得,其中包括找到了对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当然,这答案只是我的自问自答,别人对那句格言式的古训,是否有问有答,问答是否和我共识,则是另一码事。倘若无嘴的笔杆子也能说话,它一定会说,记者读书像给笔锋架桥铺路,读书多,笔路就多、宽、长、直、亮,可四通八达,贯古今中外。读书少,笔路就少、窄、短、弯、黑,笔锋只能在鼻子尖下打转转。我们常说的新闻报道的主题、角度、深度。写作的技艺、联想、文采,背后部有一个“书”字在支撑、操纵。在今天,小平同志有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著作,则是记者笔下神韵的主源。所以,“下笔如有神”之神,当然是有“书神”。不过经验也提醒我们,并非所有的书都是笔下神。有的书中有鬼藏妖。这种书鬼文妖,可使记者报道迷失方向,混淆是非,腐蚀意志,误导人生。尽管如此,我还是觉得,在保持头脑清醒的情况下,有空和书鬼文妖见见面也有好处。记者不仅要写颂歌,还要写战歌。既然世上素有人妖之战,而书鬼文妖又常常潜藏于社会新思潮的浪尖漩涡,出没于人们生活的角角落落,那么,要打鬼擒妖,当然先要见  相似文献   

3.
不论你是在学校读书还是在公司做事,不论你是手握大权的领导还是普通的百姓。甚至不论你是大款还是打工仔。如果你不打算把读书当作一件重要的事对待,本文无话可说;但是,如果你真的愿意读书的话,我认为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是:认真读一本难书。首先,我们要说说“认真”二字。在这日益繁忙的社会里,认真读书是一件很难的事。谁愿意“认真”呢?学  相似文献   

4.
当编辑记者,一定要学会读书。尤其是年轻同志,不可一日不读书。但读哪些书,怎样读书,却是大有学问的。阳春三月,是读书的好季节。本刊记者就这个问题求教《红旗》杂志副总编辑马仲扬同志。马仲扬说,关于读书,前人积累了丰富经验,唐诗中就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说。古往今来,这方面的文章也做过许多。但是要真正做到,却不容易。一个好的编辑、记者,需要有深厚的基础知识。读书多,视野开阔,思想、理论和政策水平高,运用文字的能力强,写报道、改文章就得心应手。遇到复杂的情况也不会迷失方向。刚参加新闻工作的年轻同  相似文献   

5.
读书     
《军事记者》2009,(4):62-62
读书.当然必须是读好书.读能够滋养性灵、陶,钊青怀的好书,从中体味足不出户而神游天下的乐趣.这无疑是一种享受。古人黄庭坚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常读书的人性灵有赖于书卷的滋长。正所谓“书能香我不须花”,而后达到人书交融、书中有人、人亦是书的境界。日子一天天过去,新书放成了旧书.然而书这种物件与其他的不同,它会日久弥香,带着一种沉淀的意味,每次与它接触都会从心底涌起一种融融的温馨,似是故人来。  相似文献   

6.
编辑素质断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卫 《编辑之友》1999,(1):39-40
宋黄山谷云:“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这是对不读书人的生动写照,也适用于曾读过书后来又不读书的人。  相似文献   

7.
目前,在许多新闻单位中,有一大批三、四十岁的中青年编辑记者在攻“文凭”。据说,有些单位参加脱产、半脱产等各种形式学习的中青年编辑记者,要占到全部编辑记者的一半以上。“文凭”要不要?有一张当然要比没有好。“文凭”代表着一定的学历,虽然学历不能绝对地等同于实际水平,但它毕竟表明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要拿“文凭”,就不能不多读书,不能不修完一定的课程。而编辑记者多读一点书总是好事,有利于提高编  相似文献   

8.
读书恩怨录     
李军 《新闻三昧》2005,(4):49-49
我喜欢读书,自幼到今,不爱吃,不爱穿,不爱钱,不爱权,最爱读书,不管为读书吃多少苦,心里也觉得甜。童年时,家中藏书很少,我常借书读,打听到谁有一本书,就赶快去借,碰壁的时候却不少。久而久之,我积累了一些借书的经验,最好的办法是换书而读。我用家中仅有的几本书与别人换书读,常抢在别人前头把书读完,他的书就可以在我手里多逗留几天,我又用这些书与另外的人交换。当别人还书时,我问:“你还有书吗?”  相似文献   

9.
世界上,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而且起码是两个面,有时还不止。 读书,也是。 说到读书,自然可以列出它的正面价值的许许多多方面。但是,它有没有另一面呢,即它的负面,有,而且相当不少。 每一个“过来人”,都有一堆复杂的记忆。 话题回到30年前。这是关于书的命运的。 我因多少有点沉迷于“书香”而接受了毕业留校任教的决定。但是,马上就亲历了文化的浩劫。因为要革文化的命,教书者和书,成了文化的替代物即革命对象。书在“文革”中被集中革命过两次:一次是初期“破四旧”,这次在大学里并没有大开“烧戒”,因为要留作批判材料乃至罪证。另一次是在教师被七斗八斗,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学要从城里搬到乡里山沟的前夕。读书确实无用了,既然读书无用,书也就失了存在的根据。 这样的时候,一般来说,不读书或少读书者遇到了自由快乐的盛大节日,因为这些人的负担最小,容易轻装上阵紧跟形势;而谁读的书多,谁的成绩大,甚至谁的藏书多,差不多就是革命矛头最先攻击的对象,起码是最被动的了,因为他们通常负担较重。 至于书,没法说话的书,就更是  相似文献   

10.
借书     
“买书不如借书……”——这是徐特立同志总结的“三不如”读书经验中的第一个“不如”。我们在《买书》一文中不是提倡买书吗?何以见得“买书不如借书”呢(?)书,是应该买的,特别是常用的和有保藏价值的必备书。徐老也不是一概反对买书,而是主张买书和借书互相补充,相得益彰.我们想想看:自己买的书再多,比起藏书广博的图书馆来,也不过是“沧海一粟”,要掌握丰富的知识,总离不开去图书馆借阅;自己藏的书再多,比起周围的同志、同事,以及亲朋好友的藏书来,总是“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往往你有的他无,他缺的你有,共同求知上进,也离不开彼此借读,互通有无;自己买的书再多,还常常没有借书  相似文献   

11.
“等身书”与“五车书”同是两个读书的典故语。“等身书”原来是指读书很多知识广博的意思:宋代的黄源从小就很聪明,刚满五岁时父亲对他教育极严格,每天早上要他站直,然后将书卷展开,量取与他身体一样长的篇幅,规定他一天念完。这是指读书的篇幅长度而言的,并非指把书叠起来同人一样高。而现在“等身书”都用来比喻某人的著作多而非指读书,而且绝大多数都是这样用的,把典故的本义忘了。  相似文献   

12.
读书人痴话     
读书人痴话周迅白石老人曾言:“画要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套用齐翁之语喻读书也是同理,不读书为愚,死读书为痴;不信书则循头无活水,尽信书则难免步入歧途。读书之奥妙,关键在一个“化”字上。邓拓曾刻一闲章:“书生之气不可无。”此处“书生之...  相似文献   

13.
有史以来,人们常把读书看作是一种特殊活动,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我读小学时,因淘气不爱读书,触发老师一番感慨说: 小人不知书中有黄金,若知书中有黄金,点灯费蜡也甘心。”这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论调,不足为训。绝大多数人,读书不一定为钱、为官、为美女、为有惊世之作,惊人之举。古人云:“读书旨在明其道”。读其书,能明白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就是收获。那么,如何“明其道”?首先必须读好书,不读坏书。记得一位名人说,一部好书,能教给你如何做人。这话有一定的道理。青年人,世界观尚未  相似文献   

14.
一位在图书馆工作的人告诉我.先前调查“国民读书习惯”时.那些对“去年你读过几乖书”作了尴尬回答的人.给的理南,一般都是“忙不过来”.“没有时间”。但是前两年出现了一个薪的答复.大多是年龄不大的人给的:“我一看书就头晕。”为了健康而不读书,理由十足。  相似文献   

15.
1.强调书而不是新闻本身 要正视这一点,书不是新闻,不会一周就印发2000份。你要做的是发掘新闻素材,创作新闻故事,或者将你的发行和近期的一个新闻故事联系起来。新闻发布不是做书评,也不是你要发行的书的传单或广告。几乎每个人写发布稿时都是从“新书”的角度,那不叫新闻。编辑会删掉任何类似于广告的东西。你必须承担起记者的角色,寻找“新闻”。我们通常的做法是  相似文献   

16.
“同志,请替我找一本适合我们阅读的书。”一个青年读者说。“我的儿子比你的年龄还大,你怎么叫我去为你找书?要讲文明礼貌!”工作人员在图书馆外借处出纳台后端坐不  相似文献   

17.
前不久,济南军区某部开展了一次读书体会交流活动,上至部队论政委,下到与会的每个士兵逐一上台介绍。交流中,不少官兵畅谈了自己阅读《新闻与成才》的感受,既有褒奖、布做,也给《新闻与成才》提出了希望。为此,笔者坚理了如下纪要。部队长谈桂林:“门外汉”说起了行话。那是初任“红军营”营长时,常想找营报道组的几位同志谈谈心,每次总感话不投机,就那么三两句。可是教导员找他们谈,一谈就数小时,我便向教导员请教秘诀。教导员送给了我两本《新闻与成才》,并笑嘻嘻地说:“窍门在其中,你细细读一读就明白了”。不学不知道,…  相似文献   

18.
任弼时同志是我省汨罗县弼时公社人,四十年前,弼时同志曾为其子女写过一句习字的“影本”:“小孩要认真读书,现在不学,将来没用”。这幅珍贵的墨迹现在仍保存在弼时同志故居的陈列室里,它  相似文献   

19.
编辑其实也是一种多重身份的人。在出版社,他是编辑,以编书为己任;为了编好书,他得买书、读书,这时他又成了读者,他要写点书评,读书札记,乃至洋洋论文,他就成了作者;如果,他要去听听营业员和读者的声音,抓一点“信息反馈”,帮助书店做些卖书的工作,那么,他又成了营业员了。这四重身份,被“书”一以贯之,最终当然还是编辑的本来面目。但是,每变换一重身份,对“书”的观察就换了一种角度,对书”的感受和体会就会出现变化,变得更“立体化”、“多样化”。这比单纯以编辑身份  相似文献   

20.
书的爱恋     
舒婷说:“和书的缘份就像谈恋爱,越是遭到砍伐杀戮,越是生长得疯狂、热烈”。赵锁山的一段话更是催人泪下:“我可以缺胳膊少腿,我可以四肢无力、病魔缠身,但我决不能没有眼睛,我要读书。”张岱年、萧乾、绿原等老先生在十年动乱期间历经磨难,却念念不忘保护心爱的图书,回忆往事都有一段辛酸的故事。虽如此,他们对书的感情还是一如往昔。出身贫苦家庭的浩然,小时候为了买一本《绣像水浒全传》,花去了家里仅有的过年用的三斤肉钱,如今回忆起来,还是感慨万千。顾志成先生为了替《第二次握手》平反,经历艰难险阻,不辞千辛万苦。冯亦代先生把自己比作《红楼梦》里那个石呆子,“拿着几把旧扇子当宝贝,而且不惜以身殉之,我之爱书,与他有什么区别呢?他痴我也痴,但在人生中,这个痴是值得的。”这倒使我想起陆游的一句名言:“人生百病有已时,独有书痴不可医。”书是要读的,但并非书读得越多,就能成为名人———尤其是真正意义上的名垂青史的人物。要读书但更要选择书。关于怎样选择书,林语堂先生曾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凡人读书必须找一位同调的先贤,一位气质与你相近的作家作为老师,这就是所谓读书必须得力于一家……因为气质相近,所以乐此不疲,流连忘返,始可深入;深入后,如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