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体育信息网络化发展现状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运用献资料、归纳法,依据现阶段信息网络化在我国体育领域开展的实际情况,从体育信息网络化所涵盖的主要应用领域体育电子政务、体育远程教育、体育电子商务及体育信息传播几个方面较为系统地分析了我国体育信息网络化发展的现状,即:体育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滞后,信息获取不平衡;体育电子政务建设水平低;体育远程教育发展所必需的硬、软件缺乏;体育电子商务较落后,普及程度低。  相似文献   

2.
电子商务的应用已深入日常生活,本文指出了体育营销中的电子商务模式,并对电子商务在体育营销中的应用渠道进行了探讨,希望对企业电商和体育营销的综合应用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3.
七十年代以来,日本大力发展社会体育,将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统一在“生涯体育”的体系中,重视“生涯体育环境”的充实完善,注重发挥学校体育的作用。我国现阶段应从发展“终身体育”的高度,重视“终身体育环境”的充实完善,重视发挥学校体育的作用,努力发展社会体育。  相似文献   

4.
文章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探讨电子商务对体育赞助的影响。首先对电子商务的时代特征进行分析,然后分析电子商务对整个体育赞助市场的影响和在其中的角色定位。尤其强调在全球化电子商务的背景下的网络媒体,已经成为传统媒体的有利延伸和高效的互补性媒体,借助网络可以实现体育赞助的价值最大化,弥补传统体育赞助在时间、空间和互动性上的不足,为品牌提供对消费者更加灵活、更加深入的推广方式。  相似文献   

5.
完善大众体育环境,从发展终身体育的角度发展大众体育,是日本发展大众体育采取的主要做法。我国目前发展大众体育应借鉴日本的做法,重视完善大众体育环境,发展终身体育。我国完善大众体育环境应以改善居民日常体育活动所需要的场所为重点,采取“两条腿走路”的办法———开放学校体育设施和建设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发展终身体育,可促使我国改革体育管理体制,建立体育的统筹管理体制,有助于我国大众体育环境的完善。  相似文献   

6.
论我国全民健身法治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京奥运会后,全民健身的发展在建设体育强国与体育发展全局中具有更加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对深化体育体制、机制和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构建和优化与其相适应的体育法治环境.在界定全民健身体育法治环境含义与意义的基础上,对我国全民健身体育法治环境的基本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我国全民健身体育法治环境的关键要素,探讨做出制度安排、合理配置资源等加强我国全民健身体育法治环境建设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7.
运用SWOT分析法及与慕尼黑体育用品和运动服装国际博览会进行比较,对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发展中存在的优势、劣势、发展机遇和威胁因素进行较为全面地分析.提出提升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与措施:坚持统筹规划,形成"点、轴、圈"合理布局;加快体育博览会品牌化进程;推进体育博览会的市场化进程;加强体育博览会知识产权立法;加快体育博览会品牌化进程;加大投入,以"技"兴展;加快体育博览会和电子商务的结合.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和发展体育消费的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树立积极的健康的体育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有利于推动我国体育消费和体育事业的发展,更有利于推动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应树立正确的适合我国特点的体育消费观念,要按照价值规律要求将体育消费纳入市场经济轨道,要建立完善体育产业体育市场和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推动体育消费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从体育强国视角论中国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体育强国的概念、内容,探讨了体育强国进程中我国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必要性;分析了我国传统民俗体育文化存在着基础环境破坏、生存方式变异、传承式微、文化影响力缺失等现实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在体育强国进程中我国民俗体育应营造适合的基础环境、完善体育管理体制、注重城乡统筹发展、建构中华体育新文化和让民俗体育真正步入学校体育课堂等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0.
日本发展大众体育的特点及趋势--"社会体育"政策篇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着手发展大众体育。日本发展大众体育经历了发展社会体育和发展终身体育两个阶段。在发展社会体育阶段,主要通过推动增强体力的国民运动和实施发展社会体育的中长期计划发展社会体育。在这一阶段,日本致力于完善国民参加日常体育活动的环境,特别是完善公共体育设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