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屈原列传》中插入《离骚传》所留下的痕迹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诗人。而司马迁的《屈原列传》是研究屈原最基本的资料。弄清有关《屈原列传》的一些重要问题,对屈原、屈赋及澄清屈原否定论,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汤炳正先生的名作《〈屈原列传〉理惑》,指出《屈原列传》中有两段话,都是后来才插入(汤先生叫“窜入”)的刘安《离骚传》语。这就解决了《屈原列传》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汤  相似文献   

2.
本文正本清源指出:后人对《屈原列传》和《离骚》的误解,皆因传中司马迁的两段谈论和其中有错简.第二段议论“虽放流”至“岂足福哉”,宜移置“顷襄王恕而迁之”下.放流即顷襄迁之.君和悟皆指顷襄.“怀王不悟”,乃司马迁叹语;《离骚》作“哲王不悟”.疏、绌、放流、迁,皆同义词.屈原初放汉北,《抽思》“有鸟自南,来集汉北”可证.第一段议论说作《离骚》的原因和评价.不言《抽思》,是因其内容都在《离骚》中.第二段议论,则明示《离骚》作期和主要内容.《离骚》是屈原回顾其两次放逐的郁抑,抒发其毕生依恋君国,愤俗嫉邪情怀的杰作.屈原历仕怀、襄二王.过去以《离骚》作于怀王世;忽视顷襄王朝政局和屈原及其作品的关联;都应纠正.  相似文献   

3.
再谈《屈原列传》中的“日”新疆/程志兵《屈原列传》中有这么一句话:“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这句话历来较为难解,教参上认为是衍文,说:“如果是上官转述屈原的话,‘曰’字则为衍文,应去掉;如果直接引屈原的话,则‘以为’为衍文,应...  相似文献   

4.
《屈原列传》中“长子顷襄王立……顷襄王怒而迁之”这一部分,文字错杂,不相连属,前人顾炎武在《日知录》里,梁玉绳在《史记志疑》里已经提出,皆疑自“虽放流……岂足福哉”(课本在“此不知人之祸也”之后,删掉了“易曰:‘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王之不明,岂足福哉”几句)一段应置于“怒而迁之”之后。但  相似文献   

5.
徐仁甫先生《史记注解辨正》附《史记校读举隅·辨省略》(四川大学出版社 1 993年版 ) ,揭示了《史记》记事的“省略例”。如其文云 :“《郦生列传》 :‘郦生因言六国从横时……沛公喜 ,赐郦生食。’按 :‘沛公喜’上节略了一段记郦生言辞。”“《游侠列传》‘而猥以朱家……郭解’等。按 :上文曰‘汉兴有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之徒’ ,此言朱家、郭解等 ,明举五人之首尾以赅括中间 ,其有省略可知。”徐先生所论 ,甚为精道。今循徐先生之法 ,似还可得《史记》“省略”之一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太史公曰” :“余读《离骚》、…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与研究》一九八一年第三期发表了石声淮同志的《关于<史记·屈原列传>》,读后获益不少。但觉得有个问题需要讨论一下,这就是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问题。“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屈原列传》中的这段话,是不是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呢?石声淮同志是肯定的。但我认为这不是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而是刘安对屈原的评价。刘安的这段话,最早被班固引入《离骚序》。(石文已节引)这段话虽被抄  相似文献   

7.
一《离骚》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真正是“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艳艳,难与并能。”《离骚》的作者是屈原,明确地记载于去秦未远的司马迁著《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两千年来,屈原对《离骚》的著作权,没有人提出疑问。到本世纪初,四川学者廖平(廖季平)却认为《离骚》不是屈原的作品,而是秦始皇时方士所拟的“仙真人诗”。秦始皇  相似文献   

8.
《史记·屈原列传》被选人中学课文,其中有一句为:“其志浩,故其称物芳;其行座,故死而不容自疏。还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法移,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昭然泥而不滓者也。”中学课本和其他的书上都把“自疏”属下旬,成为“故死而不容,自流浪洋污泥之中”。而由我校教师雷庆翼撰写的《楚辞正解》(学林出版社199q年7月版)《(屈原列传)及总》中说:“‘其志洁,故其称物等;其行廉,故死而容自疏’都是根据《离骚肠内容来赞杨屈原的,上有‘其文约,其辞微’等语。屈原在《离任》中以苦物自喻;他本来说过‘何离心之可同兮,…  相似文献   

9.
几年前曾读过顾颉刚先生《<庄子>和<楚辞>中昆仑和蓬莱两个神话系统的融合》一文(见1979年《中华文史论丛》第二辑),觉得见解新颖,有顿开茅塞之感;不过,文中论及《离骚》里的“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这四句诗时,却说:屈原“把‘扶桑’和‘若木’放在一起,却是他记错了,‘扶桑’原是东极的大树,‘若木’则是西极的大树。”这里涉及到了对《离骚》中遨游日数的理解问题。究竟是屈原“记错了”,还是顾先生在理解上有商榷的地方,我时常在思考这一问题。两三年前又曾读过金开诚同志《<离骚>“周游三日”辨》一文(见1983年《北方论丛》丛书第三辑《楚辞研究》),提出了对《离骚》周游日数的  相似文献   

10.
伟大诗人屈原的《离骚》是我国文学史上一座金光灿烂的丰碑。历来对它的研究争论很多,即以它的创作时间而论,就有作于被怀王初疏时,怀王二十五年“黄棘之盟”时,怀王末年,顷襄王初年,顷襄王七年、十一年、二十一年和三十年等不同说法。我以为要弄清《离骚》的写作年代,首先要研究《离骚》本文,再研究《屈原列传》。通过对《离骚》和《屈原列传》的探究,可以得出结论:《离骚》作于怀王入秦(武  相似文献   

11.
苟德培《千里江陵》文论卷《白璧微瑕:伦理关系谈》认为“屈原《离骚》‘周流求女’一节似有悖逆伦常之嫌”,对此,敝人不敢苟同。敝人认为屈原求女当为虚求幻化之女以喻求贤君而两美相合也。  相似文献   

12.
《汉书·淮南王传》载,刘安尝为汉武帝作《离骚传》,“旦受诏,日食时上”。此《传》既评文,又对词句典故进行训释。而班固不满意《离骚传》对屈原作品和人品的推崇,也不满《离骚传》对《离骚》名物的训解,故其《离骚序》云:“又说‘五子以失家巷’,谓‘五子胥’也。及至‘羿’、‘浇’、‘少康’、‘弍姚’、‘有娀佚女’,皆各以所识有所增损,然犹未得其正也。”关于“五子”等人名,今不细论:单言“有娀佚女”,则可辨其得失。《离骚》云:“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淮南子·地形》云:“有娀在不周之北,长女简翟,少女建疵。”则刘安释《离骚》,当用此说。案:“简翟”,《楚辞·天问》作“简狄”,《大戴礼·帝系》、《史记·殷本纪》同(《索隐》言旧本“狄”作“易”,又作“逷”);  相似文献   

13.
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民间传说颇多,而屈原的生平事迹,最早见诸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其中有关屈原的传文,曾入选高校文科教材,并成为统编高中语文课本的保留范文,题为《屈原列传》。在这篇教材中,第二自然段有一处标点和文字,却让人读不通,弄不懂,往往难倒了先生,糊涂了学生。高中语文课本这段文字及其标点如下:上官大知……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原平。[11上官大夫这段话中的“日,以为‘非我莫能为’也”实在令人费解。这个问题历来使阅…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语文第六册《屈原列传》中有这样一段话:“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这句话从行文上看,似乎难以解释通,参考书也持这种观点,把它解释成“衍文”,认为“如果是上官转述屈原的话,‘曰’字则为衍文,应去掉;如果直接引屈原的话,则‘以为’为衍文,应去掉。”这种解释比较可取。首先衍文是古汉语中的一种常见语言现象,事实也许确实如此;同时也使学生了解了“衍文”这种现象,增加了学生的知  相似文献   

15.
<正> 《屈原列传》:“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原不与,因谗之日……” “夺”,一本教材注为:“强取。下文的‘不与’是不给的意思。”将“夺”释为夺取、“与”释作给予,不确。 关于这里的“夺”和“与”,近现代学者有不同的意见。 一种意见与教材注释相同,这大概也是教材注释的蓝本。如胡念贻先生《屈原小传》:“有一次,屈原替怀王起草  相似文献   

16.
司马迁《屈原列传》,成功地塑造出了屈原之高大忠善的完美形象;因司马迁写《屈原列传》,其几乎全部资料信息,是源于以《离骚》为主的屈原系列作品,这无疑便显示出了司马迁对《离骚》接受的全面性、深刻性及主动性。文章即以《屈原列传》为载体,来深入探究史公之于《离骚》的接受与理解,其中主要从司马迁对于《离骚》成因内涵的接受、内容风格的接受及人物形象(即屈原形象)的接受三个层面展开,并适当论述了司马迁的接受特色与形成这种特色的因由。  相似文献   

17.
屈原作《离骚》的根由,正如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所说的那样:“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对此,班固无异词:“屈原痛君不明,信用群小,国将危亡,忠诚之情,怀不能己,故作《离骚》。”(《离骚赞序》)又说:“楚贤臣屈原被谗放流,作《离骚》诸赋以自伤悼。”(转引自《楚辞补注·目录》)司马迁和班固的论断,是非常正确的。从屈原的作品中,我们也可找到证明:如《九章·抽思》,“道思作颂,聊以自救”,为了表达心中的忧  相似文献   

18.
屈原的《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抒情长诗。对于《离骚》的篇名历来有许多不同的解释。比如司马迁认为:“离骚者,犹离忧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班固则进一步加以诠解:“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离骚赞序》  相似文献   

19.
《屈原列传》中的“夺”与“与”江苏省泰县张甸中学谢兴圣高中语文第六册《屈原列传》中有这样一段话:“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原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课本注释...  相似文献   

20.
班固,是东汉著名的史学家,他撰写了汉代国史——《汉书》,他也是著名的经学家,整理编撰了东汉国宪——《白虎通》,他还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诗、赋、文兼善。班固一生著述颇丰,在其部分著作中,他还阐述了他的文学观念,虽不系统,却极有特色。班固的文学观念集中体现于他对屈原及其作品和对汉赋的评价上。班团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评价,主要见诸《(离骚)序》和《(离骚)赞序》(均见《全后汉文》卷二十五)。在们离骚)赞序》中,班固对屈原的人品及作品作了评价:“……屈原以忠信见疑,忧愁忧思而作《离骚》,‘离’,犹遭也;‘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