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雅明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阐释做出了重要贡献,丰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活力。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他的神学阐释方式和思想中的神学因素,使其马克思主义者的身份形象晦暗不明,本文尝试着眼于本雅明的思想转型的关键节点对这一问题给予回答。从本雅明接触历史唯物主义开始到对其做出新的阐释中间经历了一段理论成长期,经验概念在这段时期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而他在早期围绕经验概念所做的相关论述更是其与历史唯物主义最早产生思想交集的关键证据。通过早期关于经验问题的两个文本群可以分析出本雅明与历史唯物主义发生关联的思想契机和神学语言观中潜存的历史唯物主义感知模式,找到本雅明理解和阐释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念来源,从而进一步澄明本雅明的思想形象,理解本雅明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重新定义本雅明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谱系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基于本雅明吸收唯物主义历史学和弥赛亚主义的历史概念所建构的批判理论,表明艺术实践是一种与生产实践不同的技术性活动,其目的在于人类精神的自我实现,从而达成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理解。艺术与技术所构成的"辨证意象"是历史运动之合力的表征:技术作为艺术生产力决定了艺术作品的进步性,艺术则表现为在技术上无产阶级的集体经验与乌托邦意象之间相互渗透。  相似文献   

3.
瓦尔特·本雅明自称为"文学批评家",纳入他批评视域的"文本"是整个"自然之书"。注目于巴黎拱廊街这一意象,本雅明审视了现代社会的"真实":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在技术的控制下演变成人与物的关系,个体的痕迹消隐于大众。因此,他反对将历史理解为线性发展的过程,反对将技术进步理解为社会进步,意图在对技术的反思中将现实解构为废墟,而后在瓦砾与碎石上重建人类获救的天国。本雅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思考、对知识与真理的质疑为我们提供了智者的启迪,他的提问与设想为我们的思索拓展了空间。  相似文献   

4.
关于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过去林彪、"四人帮"鼓吹庸俗的阶级斗争论,把不基于物质利益的阶级斗争说成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完全背离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常识.批判这种唯心主义的动力论,重新肯定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无疑是对的.但是,现在有一些说法,单纯强调生产力的自发作用,把生产力说成是历史发展的唯一动力.这也是不科学的.我们既反对庸俗的阶级斗争论,也不赞成庸俗的生产力论,而应当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辩证地认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5.
《宜宾学院学报》2016,(2):34-39
本雅明认为,"收藏"是一种不可遏制的热情与冲动。收藏家对物施展"相面术",是物的命运的阐释者。"摘引"则劫掠历史语言世界,通过碎片化的语言拼接,营造辩证蒙太奇的效果。"收藏"与"摘引"都重视历史的断续性,将物和语言本身从习惯与传统中解放出来,使藏品与引文在收藏家和摘引者本身的记忆中复活。"收藏"与"摘引"是历史的中断与破坏,也是一种反抗。回忆与经验让物像和语言在混乱中获得重生。  相似文献   

6.
"追忆"作为美学概念是本雅明的首创,其在本雅明作品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当前汉语世界对这一概念的研究略显苍白的现状,着力挖掘这一概念。首先,将在西方思想史和本雅明作品中阐明"追忆"概念的重要性;然后,从以小说为代表的个体追忆和以历史为代表的集体追忆两个维度对"追忆"概念进行文本分析;最后,审视本雅明通过"追忆"对现代性进行批判与救赎的期望。  相似文献   

7.
<正>一、高中学生历史思维障碍的突破思路采用"双向"的突破思路,从教师角度,不仅要手执钥匙带领学生打开历史宝库——传授知识,而且要帮助学生学会取得钥匙去开启这座宝库——探求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重视传授思维方法、思维过程等,以突破学生思维的障碍。如传授科学的观点。"传授思维方法首先要把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教给学生,让学生用这一科学的观点就可辩证地分析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辩证地分析历  相似文献   

8.
本雅明常常被诟病为"技术决定论者".的确,作为一位技术进步论者,本雅明认为机械复制技术使得艺术作品更加大众化与政治化,而革命的艺术家则通过运用先进的技巧或技术来制造"震惊"艺术,从而改造旧的生产关系,并最终实现革命的救赎.这在本雅明对小说、摄影以及电影的论述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然而,纵观本雅明不同时期的众多作品,可以发现这种技术乐观主义明显存在于他前期的作品之中,而其后期的作品则更多地反映了他对经验贬值的哀悼,对技术现实应用的担忧,以及由此生发出的对传统艺术灵晕的留恋之情.这种矛盾正是本雅明技术观的两歧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本雅明在19世纪发达资本主义的社会文化这一语境中,研究法国抒情诗人波德莱尔及其作品,描绘了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的现代性特征,阐释了闲逛者这一城市意象,辩证地把闲逛者与现代资本主义城市空间联系起来,并通过怀旧的方式对城市空间进行书写和批判,深刻体验到了波德莱尔诗歌的现代性以及发达资本主义的商品逻辑。本雅明笔下的闲逛者蕴含深刻的社会文化意蕴: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文人不得不面临的社会历史命运,任何文人都脱离不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的阵痛,并试图以一种旁观和玩世不恭的姿态,为文人的社会反抗寻找精神的出路。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介绍西方史学史上出现的几种历史决定论,并从辩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给予简单解析。  相似文献   

11.
在本雅明的艺术理论中,蕴含着丰富的身体政治意象,形成其思想的本真面貌。这主要表现为作为一种痛感的身体意象、作为一种时间记忆的身体意象、作为一种公共政治的身体意象。建构和培育身体政治是本雅明抵抗线性历史观和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尽管这种抵抗性并不彻底,但只要身体意象时时保持政治冲动,就可以与现实中的批判对象拉开距离,时刻保持清醒而不至于同流合污,从而体现出其应有的批判价值和抵抗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所谓历史非决定论,是一种否认社会历史及其过程的因果性、规律性和必然性,主张事物运动只存在偶然性、无序性的学说。与之相反,历史决定论是承认社会历史具有客观规律性、必然性的哲学学说。决定论一般分为唯物主义的决定论和唯心主义的决定论。而唯物主义的决定论又可区分为机械决定论和辩证唯物决定论。 在当代历史哲学领域,否定历史决定论,主张历史非决定论,这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挑战。因为,假如历史无规律的话,那么研究社会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历史唯物主义就成了伪科学!但这仅仅是假设。 我们知道,机械的历史决定论,它虽然坚持了社会历史存在规律这一正确方向,但对社会规律的理解却十分死板、机械,缺少辩证思想,因而是软弱无力的。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决定论,在承认社会规律的基础上,又对这些规律加以辩证理解,是辩证的历史决定论。认为社会历史不是受偶然性支配的一团混乱,人们的历史活动也不能随心所欲。相反,社会历史本身内在地固有着一定的因果性、必然性。这些规律的实质,是指明在一定条件下某种结果的不可避免性。因此,人们不可漠视社会规律,更不能同  相似文献   

13.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一直被理论界认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命题。考察这一命题的历史唯物性应从辩证的角度进行思考,从而使我们能够更准确地理解这一命题的科学含义。  相似文献   

14.
历史解释是诸素养中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体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中将历史解释素养定义为:"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可以说,一个合理的历史解释是建立在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以及辩证、客观理解历史事物基础上的。然而,无论是对史...  相似文献   

15.
第二国际思想家沿承恩格斯的诠释路径,将历史唯物主义理解为马克思主义核心.第二国际思想家区分了“经济因素”与“经济”的不同概念,前者是单一性概念,后者内涵丰富,是一个关系范畴.第二国际思想家并没有把历史唯物主义归结为“经济决定论”.第二国际思想家构建了关于经济、思想观念与历史的作用机制图示,这一图式揭示了社会历史结构及动力系统是立体交错网络.  相似文献   

16.
欧洲统一从客观到主观的历史演进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历史角度看,欧洲存在着一种统一的大趋势。这一历史趋势表现为从客观统一体到主观统一体的发展进程。当代的欧洲的一体化是以历史上形成的客观统一体为基础的。“欧洲统一”观念从理想到实践的过程也是这一观念从思想家到政治家延伸的过程。二战后欧洲一体化的发生与发展正是这种统一的历史趋势的现实证明。  相似文献   

17.
著名历史学家柯林武德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说明了历史并不是单纯事件的发生过程,它还有一个思想的过程.这也正是历史的魅力所在.当然我们的历史教学要让这种魅力发掘出来,就要注重培养学生历史思辨能力,就是学生在历史的学习中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去认识、解决历史问题,并能进一步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现实问题,做到历史联系现实并服务于现实、从而解决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从同异范畴出发对视域融合与历史比较的内在关系进行探讨,是深入理解历史比较理论的重要途径。视域融合较之于西方传统的哲学观念而言,强化了现代哲学所具有的古今二者之间的联系,表现了明显的历史性。但由于缺乏真实的历史实践性和彻底的辩证精神,仍无法正确理解时间与空间的内在联系,表现了用同一代替统一、用时间代替空间、用理论代替具体历史进程的倾向。就历史比较理论而言,这一观念只是属于历史比较的第一阶段——"异中之同"。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依据,历史比较理论体系中的时间与空间关系是一种高于同一的统一关系,历史进程和历史理论二者间实质上是一种不断发展的辩证关系,它要求历史比较必须在"异中之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同中之异"的真实内涵,从而将认识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充分体现历史比较的真实性和实践关系。因此,对视域融合与历史比较二者之间的差异性与同一性进行再诠释,有助于加深对视域融合和历史比较体系进行历史、逻辑和辩证的理解与融通,以达到深化和完善历史比较的理论与方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许多人将"具体历史分析"这一方法论原则抽象化和相对主义化,并用做于拒斥价值的普遍性和确定性的工具。其实,马克思、恩格斯提出这一方法,是对17世纪启蒙思想的理论前提和方法论原则的批判性超越,也是对德国古典哲学思辨方法的批判性超越。在这种超越中,具体历史分析方法有两个关键:辩证思维方法;从现实问题及其语境出发。这个方法论原则对我们今天的启示是:1.以事实为依据,从人们的实际生活状况出发;2.反对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肯定价值的普遍性和确定性,确立辩证思维方式;3.不能将马克思恩格斯在那个"具体历史"语境中的论述简单平移到我们今天的"具体历史"语境,而要具体历史分析。  相似文献   

20.
价值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核心的历史理性价值在价值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高校历史教学中要辩证对待传统价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加强价值观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