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吴棫字才老,《韵补》自题武夷人,约生于北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死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关于他的身世,文献记载不详。他的同乡徐蒇说他“登宣和六年进士第,尝召试馆职,不就,除太常丞。忤时宰,斥通判泉州”。“时宰”,指的是秦桧。  相似文献   

2.
立于须弥山圆光寺前明成化四年《敕赐僧林》碑载:“礼部为求请寺额事于礼科抄出陕西平凉府开城县旧景云寺僧绰吉汪速奏照得本寺原有石碑系崇宁三十五年九月二十四日敕赐名为景云寺……”崇宁(1102—1106),为宋徽宗年号,只有五年时间。崇宁三十五年为南宋绍兴六年(1136),当时镇戎军已被金兵占据,有关专家认为,“是寺僧仍奉赵宋正朔”,  相似文献   

3.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生于北宋灭亡十三年之后的金人统治地区。他从小就受到民族意识与爱国思想的教育,立志恢复失地,报效祖国。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秋,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北方暴发了以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两千余人的抗金队伍,在济南南部山区起义,不久投归耿京领导的义军,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叛徒张安国杀死耿京投降金营。当时辛弃疾奉命渡江与南来接洽联合抗金事宜,归来途中闻此消息,他即率身边仅有的五十余人,飞骑闯入金营,活捉张安国,并收拢义军残部万余人投归南宋。  相似文献   

4.
南宋绍兴二年宰相吕颐浩的北伐,是南宋建立后为维护本朝合法地位的一次军事行动,既是一次抑制诸大将势力膨胀的尝试,也是一场高宗平衡宰相集团权力的手段。这次北伐,承担了南宋摆脱内忧外患的重任。北伐失败,表明南宋还无力打破对内对外格局,但是却迈出了宋金双方划江而治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5.
冯时行,字当可,宋恭州(今重庆)人。自号(?)云或(?)云子,人称(?)云先生,著有《(?)云文集》。 冯时行的生年史无记载,其所作《龙多山鷲台院记》有云:“绍兴已卯,行年五十九。”(《合州志》)以宋高宗(赵构)绍兴三十九年(一一五九)逆推五十九年,是为宋徽宗(赵佶)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他少年时曾住居(?)云山读书。宣和六年(一一二四》状元及第,先后在奉节(今四川奉节)、南浦(今四川万县)、江原(今四川崇庆东)、丹稜(今四川丹稜)等地任县官。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奉旨上朝,得罪卖国宰相秦桧,次年调知万州(今四川万  相似文献   

6.
陈国女 《语文知识》2003,(10):47-48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伟大诗人。他出生的第二年,北宋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为金兵攻陷,徽宗、钦宗相继被虏,北宋王朝灭亡。他随父母在兵荒马乱中度过了童年。父亲陆宰是主张抗金的爱国士大夫,和主战派交往密切。他的爱国言行,给予幼年的陆游以深刻的影响。中年时期,陆游前后共九年参加军旅生活,进一步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由于他坚决主张抗金,政治上  相似文献   

7.
张九成,字子韶,号横浦居士。生于北宋哲宗元佑七年(1092)。卒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九年(1159)六月四日,终年六十八岁。祖籍开封,徒居浙江钱塘。“家素寒窘,父某不使其为农为商,躬行抚育,教督诲诱,凡三十余年”(《横浦集》卷18《又上宰相》),于绍兴二年(1132)进士及第,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时年四十有一岁。张九成致学目的颇明确,说:“不为登甲科计也,不为取青紫计也,不为求车马骄门生第子计也,为君臣之义也。”(同上,《上李泰发参政书》)其“风节光显者”(《宋元学案》卷40《横浦学案》),也正在于此。他平生为官时少,谪居时多,基本是在读经解经中度过。其著书十多种,门人郎晔编辑《横浦集》二十卷,今存;《孟子传》侠《尽心篇》,尚存二十九卷,亦难称完璧;  相似文献   

8.
范成大,字至(致)能,号石湖居士,南宋绍兴年间进士,曾多次出任地方官,兴利除弊,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他生活在宋、金长期争战的年代,民族对立,灾难深重,社会动荡不安,目击民众痛苦,心被强烈震撼,哪能缄默不语?蒿目时艰,岂肯逃避现实!渴望祖国山河重新统一,能过上和平安定、富裕美好的日子,这些均一一诉  相似文献   

9.
沈定庵,一九二七年生,浙江绍兴人,书法幼承庭训,六岁习字即受邑中书画大师徐生翁先生嘉勉,一生受持。他对书法艺术传统有精湛的领悟,同时又具深厚功力。  相似文献   

10.
重庆大足石刻造像题记中“天元甲子”之纪年,过去普遍认为是专门为颂扬南宋高宗所为。其实,根据文献记载,“天元甲子”是我国古代“七元甲子”纪年法中之一元,与绍兴十四年(1144年)宋高宗“中兴第一甲子”相遇纯属巧合,其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大足宝兴镇三教寺第5号龛题记中所见“上元甲子”之纪年,源于我国古代历法中的“三元甲子”纪年法。此窟的开凿当始于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而不是原来推定的北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  相似文献   

11.
张浚与洛学     
张浚在南宋高、孝两朝出将入相,对宋代学术起着重要作用。他在南宋初与赵鼎并相,推崇洛学,引擢洛学之士,造就“小元祜”政局,为洛学的复兴吹响了号角;另一方面,他又主张元祜未必全是、熙丰未必全非,倡行孝悌之说,打压洛学,使洛学的发展受到抑制。秦桧专政后,张浚被贬斥,在困顿谪居期间,张浚终信洛学,著书立说,继承弘扬洛学,并引导其子张轼追随洛学。张浚对洛学的推崇使他在孝宗朝再受重用,流誉于后世,甚至掩盖其过失。  相似文献   

12.
熊克是南宋高宗、孝宗时的大臣,《中兴小纪》是他撰写的记载宋高宗一朝史事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宋高宗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中兴之主",也是备受争议的一个皇帝,历代对他褒贬不一。从《中兴小纪》中我们可以看出高宗皇帝的驭臣之道及其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绍兴和议是宋朝内部主和派与主战派矛盾斗争的产物,人们传统地认为主要是秦桧卖国投降,诬害忠臣岳飞. 其实矛盾的焦点在宋高宗长期以来的和议思想占了上风,岳飞成了和议的法码,也成了和议的障碍.  相似文献   

14.
陈东是宋代丹阳籍爱国太学生,他的《上钦、高宗八书》是对北宋末年、南宋初年时政、军事问题全面、精辟、系统的分析总结,所论皆有的放矢、高屋建瓴,显示了陈东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忠义恺切的文风,也体现了陈东“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人格精神。  相似文献   

15.
吴潜为南宋名臣,关心国事,节用爱民;为人豪迈,不附权要。屡次上奏,表达对国家的政治环境、经济形势、军事策略及用人方法等方面的独到见解和措施,因而在理宗后期曾两度为相。但由于社会形势的变化及君臣、臣相间复杂的关系与争斗,吴潜的一些建议并未实施,或是实施而效果不大。他罢相的原因主要是同僚的排挤、台谏的攻击及自身的性格等。  相似文献   

16.
认为金朝五世皇帝完颜雍在位29年(1161—1189)中,励精图治,业绩显著,有金国“小尧舜”美誉.介绍其从执政伊始,即在短期内剿灭契丹农牧民和汉族反金起义军,稳定政局的过程.肯定其主动让步于南宋,签订宋金“隆兴和议”,减岁币,降辈份为叔侄关系,同南宋保持和平友好相处30余年的积极意义.论述金世宗“减丁战”,修筑边堡界壕,作持久防御的策略.金世宗的安边保境策略终于延缓了后日蒙古灭亡金王朝的历史进程,充分肯定了金世宗安边保境方面的远见卓识.  相似文献   

17.
"三舍人议案"和"乌台诗案",是宋代政治中的重大事件。"三舍人议案"中,苏颂与皇帝、宰相的争论涉及以法治国还是以情代法?用人是皇帝、宰相"已夺"还是付之"听取众议"?"乌台诗案"是以诗文断章取义,罗织罪名的大冤案,此案的罪魁是李定等制造者还是钦定、逮捕、审讯苏轼的宋神宗。分析两案是非曲直、经验教训,对选拔人才、以法治国等都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8.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21岁中进士,26岁走上仕途,青年时就怀抱兼济天下的政治理想,但在神宗皇帝重用王安石进行政治改革时,苏轼则因老百姓的利益而对改革的某些做法提出了反对意见,他既是激进改革的反对者,又因才华横溢,得罪了朝廷的一些言官,因此被罗织罪名逮捕入狱,险些丧命,出狱后被贬黄州。他被贬的直接和表面原因是"乌台诗案",但深层原因则是皇权的不可侵犯、得罪言官遭到报复、才华显露遭人忌恨等等。  相似文献   

19.
南宋建立之后的宋高宗时期,与金朝的外交往来较为频繁,在选派外交使节的政策方面,既继承了北宋的做法又出现了一系列的新变化。本文就高宗时期赴金使节所出现的具体变化,分别在内容、原因、影响上做一简单的阐述,通过对"赴金使节"出现变化的研究,更进一步了解宋高宗以及南宋时期所实施的外交政策,以及对南宋外交和内政上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曾怀是南宋孝宗朝宰相,长期从事基层理财工作。为政有声,是中国古代史上,尤其是晋江曾氏家族历史上很有影响力的人物。迄今无年谱问世,该文据相关史籍文献,草成此谱,就教于学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