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理念】关注“三全”:全体学生、全面素养、全程发展;着力“三读”:自主地读、充分地读、有效地读。【教学实录】(播放《群鸟乐》课件后)师:同学们,刚才从屏幕上看到了什么?生:我们看到老师和很多鸟在一起。师:你们喜欢鸟吗?说说喜欢的鸟名。生:我喜欢珍珠鸟。生:我喜欢可爱的珍珠鸟。生:我喜欢五颜六色的珍珠鸟。师:都是喜欢珍珠鸟,有别的鸟吗?【点评:打破孩子的思维定势,使课前谈话更为自然、舒展】生:我喜欢黄鹂。生:我喜欢珍珠鸟、丹顶鹤、鹦鹉、鹈鹕……生:我喜欢洁白的鸽子、体积小的蜂鸟、会说话的八哥……师:喜欢的鸟真不少。…  相似文献   

2.
蔡亚 《教学与管理》2014,(12):52-53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1课《珍珠鸟》。 设计思路 本文的教学设计了两条主线:一是体会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与“呵护”;二是感受珍珠鸟对“我”的情感变化--由“害怕”“不怕”“喜欢”到“信赖”的过程。两条主线构成了课堂学习的两个主要板块。由作者称呼珍珠鸟为“小家伙”入手,体会“喜爱之情”;由精心呵护小家伙的顽皮来体会“呵护之心”。当然,重点是放在小家伙逐步信赖“我”的过程上:让学生抓住表现时间先后顺序的词语“起先……随后……渐渐地……先……再……然后……”,体会珍珠鸟从空间上逐渐靠近“我”的过程;通过想象珍珠鸟的内心世界,来感受彼此心灵逐渐靠近的过程;通过睡醒的珍珠鸟给作家写一封信,让学生感受人与动物之间那种和睦、信赖的境界,从而产生爱鸟、护鸟的意识。  相似文献   

3.
《珍珠鸟》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写的一篇优美的散文。它描写了人鸟相亲的动人历程,揭示了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境界的深刻道理。鸟是怎样信赖人的呢?一切都源于我对鸟的喜爱。《珍珠鸟》开头写道:真  相似文献   

4.
(第一课时简述) 课始.窦老师以白居易的《鸟》等诗“引入人与鸟的话题”.让学生抓住本.体会珍珠鸟的特点。学生对“小”,“小家伙”等词语进行玩味,感受珍珠鸟的可爱,接着,窦老师从珍珠鸟由“胆小到胆大”的原因置疑,引导学生理解“人是如何赢得‘信赖’的”。学生通过对“我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我不管它……”、“我不动声色地写……”等一系列句子的反复诵读和鉴赏评价.体会到“我”为赢得信赖的主观努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一、创设情境 ,入“温馨之境”师 :看见同学们脸上的笑容和充满信赖的眼神 ,使我感觉到今天的课堂是多么的温馨和美妙 ,让我们在这种美好的心境下再一次走进《珍珠鸟》。(板书 :珍珠鸟。学生轻声读课题)评点 :巧妙地将文中人、鸟的“信赖”之情移到“师生”之间 ,奏出了第一个和谐的“情”符。师 :上节课我们知道珍珠鸟是一种害怕人的鸟 ,而作家冯骥才就在自己的书房里给珍珠鸟安了一个温馨而舒适的家。(出示课件 :伴着恬静的音乐渐渐出现吊兰蒙盖着的鸟笼)师(深情引述) :你看 ,那儿有一盆茂盛的法国吊兰 ,吊兰长满绿叶的藤蔓覆盖在鸟笼上 ,…  相似文献   

6.
教学目标:1.品味文章的语言,知道我与小珍珠鸟的信赖是怎样逐步建立的,激发学生爱动物的情感。2.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我与珍珠鸟之间亲近、温馨的情感。3.领悟“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含义。 教学重点: 认识珍珠鸟在我的照料与呵护下发生变化的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含义。教学过程:课前让学生欣赏鸟鸣曲一、入温馨之境上节课我们知道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我在自己的书房里给珍珠鸟安了一个舒适的家。课件:伴着恬静的音乐出现吊兰蒙盖的鸟笼瞧,那儿有一盆异常茂盛的法国吊兰,吊兰长满绿叶的…  相似文献   

7.
案例一 在学习《鸟的天堂》一文中,当学到“作者第二次见到了大榕树上群鸟纷飞的壮观景象”时,我满怀热情地问学生:“你觉得作者对鸟的描述怎样?你喜欢鸟的天堂吗?”有几位学生的回答却出乎我的意料,他们在下面咕哝着:“并不怎样。”我马上意识到这是一次“挑战”,故意激将他们:“你们能比巴金爷爷写得好吗?”有位学生笑着说:“可以试一试。”以下就是学生写“鸟”的片断,  相似文献   

8.
初读《珍珠鸟》,我被文中鸟对人的信赖、人和鸟的和谐相处深深感动和陶醉了。但是,读过几遍之后,我认为文中“我”对珍珠鸟的所谓关爱,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种自私的占有行为。  相似文献   

9.
《珍珠鸟》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为现代作家冯骥才所作,是一篇文质兼美、朴实无华的佳作。文章为我们讲述了“我”与珍珠鸟相处、相知、相依的过程:“我”为珍珠鸟创设温情浓郁的“家”,珍珠鸟与“我”和谐共处,其乐融融。我在授课中始终抓住“‘我’与珍珠鸟信赖关系的建立”这一核心,并贯穿始终,因为信赖不仅是文章的主题,更是课文的延伸点。课文通过“我”与珍珠鸟的信赖关系,意在说明如果人与动物和谐共处,并努力为动物创造一种生存的环境,那么这个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1.“我”与珍珠鸟信赖关系的建立。珍珠鸟…  相似文献   

10.
上《珍珠鸟》时,我抓住画龙点睛的句子“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为切入点,通过和学生一起反复朗读反复想象反复品味反复挖掘,把一个小小的故事开掘得酣畅淋漓。课堂上时而柔情涌动,时而激情洋溢。我觉得自己创造出了比原故事还要“美好”的境界,我有些陶醉。直到下课,我才发现平日里发言最积极、语文成绩最好的女学生居然一直沉默着。我满腹疑问。一直坐在座位上一动不动,带着若有所思神情的她把语文书递给我,回答我说:“老师,我不发言是因为我不喜欢这篇文章。”不喜欢?居然会不喜欢?这样一个灵气动人、人鸟和谐相处的美丽故事居然会…  相似文献   

11.
1.人类征服动物的智慧:珍珠鸟本来是怕人的鸟,可是在“我”的精心照料下,它竟然敢一步一步地向“我”靠近——到“我”的杯子上喝茶,啄“我”的笔尖,啄“我”的手指,竟然还在“我”的肩上熟睡——于是,“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美好的境界”果真是因“信赖”而来的吗?应该说,是珍珠鸟对“我”的“信赖”才有的,  相似文献   

12.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1课《珍珠鸟》。设计思路本文的教学设计了两条主线:一是体会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与"呵护";二是感受珍珠鸟对"我"的情感变化——由"害怕""不怕""喜欢"到"信赖"的过程。两条主线构成了课堂学习的两个主要板块。由作者称呼珍珠鸟为"小家伙"入手,体会"喜爱之情";由精心呵护小家伙的顽皮来体会"呵护之心"。当然,重点是放在小家伙逐步信赖"我"的过程上:让学生  相似文献   

13.
《珍珠鸟》(苏教版国标本第七册第20课)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精心撰写的优美散文。这篇散文描写了人鸟相亲的动人情景,揭示了“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境界”的深刻道理。其中,课文结尾的一句话“: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这是以反诘句的形式,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蕴含哲理,给人以启迪。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既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唤起情感体验,从而理解这句话。我们看下面这个教学片段,教师是如何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的。[教学片段]师:作家冯骥才在与珍珠鸟相处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4.
优美的画面,轻松的点拨,反复的品味,忘情的朗读……诗意一般的课堂,这是《珍珠鸟》后半节课。连我自己都有点陶醉在自己所创设的美好意境中。“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学生优美的朗读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老师,我觉得人挺虚伪的!”一位女学生不紧不慢地说。“于无疑处有疑,不迷信名家,后生可畏!请你说说你的依据。”“小珍珠鸟一开始并不信任‘我’,经过一段时间相处和一系列试探后,小珍珠鸟觉得‘我’没有敌意才放松警惕,变得随意起来。我想,那对珍珠鸟夫妇为什么始终躲在鸟笼里不曾飞出?难道它们就不喜欢自由?难道它们就没有认识…  相似文献   

15.
<正>【教材简析】《珍珠鸟》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诚实与信任"专题的一篇课文,这一专题注重培养学生诚实与信任的人文品质。冯骥才的《珍珠鸟》是一篇描写生动、富有诗情画意的状物散文,主要写"我"与珍珠鸟的交往——对珍珠鸟的真诚的、无微不至照顾与关爱,使得珍珠鸟由怕人喜人,转变为之后的近人亲人和爱人的过程。作家通过对人与鸟相亲相伴的细腻描写传递出对自然、人生的挚爱之情,让我们从中领悟"信赖,往往创  相似文献   

16.
正一、鲜明的主题事件课例 W老师教学《珍珠鸟》一课,她从出示珍珠鸟的图片、文字导入课文,到学习文中的生字新词,其中运用了象形字来认识"卷"字,运用了实物盆景来认识"蔓"字;接着,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精读感悟珍珠鸟是怎样逐步信赖"我"的?读中关注时间顺序词、地点的变化,通过角色体验,感  相似文献   

17.
王秀琼 《四川教育》2003,(10):39-39
[案例] 师:(出示一幅珍珠鸟图)这是一种很可爱的鸟,谁来说说它的样子。可以按一定的顺序完整地说一说,也可以抓住某一特点具体地说。(生有选择地说。)师:(出示珍珠鸟和“我”逐渐亲近的一幅幅画面。)这些画面没有声音,你能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给它们配解说词吗?你可以把自己当作珍珠鸟,也可以把自己当作画面中的“我”来说。(生有的从“我”的角度来说,有的从珍珠鸟的角度来说。)师:课文第5、6小节写了我对珍珠鸟没有限制,只有呵护和关心。找出你感兴趣的,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生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各自说理由。)师:课文第5、6…  相似文献   

18.
衡清婷 《江苏教育》2007,(14):32-32
在教学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的作品《珍珠鸟》一课时,我让学生给书上的插图题上合适的名字。(图上画的是一只可爱的珍珠鸟落在“我”的肩头睡着了,“我”幸福地看着它。)行间巡视时,我看见大多数学生题的是“信赖”、“幸福”、“温馨”等名字,而班上的中等学生杨亮在书上赫然写着两个字——“企盼”。当时,我心头一喜:嘿,终于有一个不同的声音了!  相似文献   

19.
<正>一、导读引入,揭题激发兴趣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本单元三篇文章,正如导读中所说“一花一鸟总关情”,作者借助这些事物表达着自己细腻的情感。冯骥才先生也是如此,他曾饲养过三只珍珠鸟,在与小鸟相伴的日子里感触颇深,写下了《珍珠鸟》这篇文章。2.冯骥才与鸟儿相处得如何?自己读读这篇文章。二、整体感知,引出“信赖”话题1.(出示第四课导读提示)课文中有很多地方写出了珍珠鸟的可爱,找出这样的语句,体会“我”和珍珠鸟之间的情意。  相似文献   

20.
“有人说,这(珍珠鸟)是一种害怕人的鸟。”因为害怕,“我”才格外小心地照料它们一家三口;因为害怕,这一家三口在“我”的悉心呵护下也才“渐渐地”敢放大胆子。这是全文的主要内容。这样,“害怕”也就可以看作是带动《珍珠鸟》全篇的引词了。由此入手,可提两个教学主问题:1.在“我”的悉心照料与呵护下,年轻的珍珠鸟发生了哪些变化?对于年轻的珍珠鸟,“我”仅做了三件事。第一件是放草。“我”在笼子里放进了一团干草。为什么要放进“一团”干草而不是铺上“一层”干草?因为“我”考虑到这是一种容易受伤害的鸟,放进“一团”,一旦受到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