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更是我国应对石油短缺的战略抉择;同时发展新能源汽车也是解决我国大中城市空气严重污染的根本途径。2010年我国正式把新能源汽车产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后各项消费补贴政策先后出台,大批资本进入,新能源汽车热潮到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取得初步成果。但现阶段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困境突显。本文就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困境中面临的政策问题、技术研发问题、电池问题、成本问题、产品问题、标准问题、基础设施问题及商业模式问题这八大难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相应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2.
新能源汽车是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重点领域,目前有大量汽车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进行产业布局、技术创新和产品生产。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技术竞争力可以分为技术综合竞争力和技术创新竞争力。专利分析是研究企业技术竞争力的优良方法。通过专利分析可以得知,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已经进入稳定期。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技术竞争力处于两极分化状态,生产企业开始出现技术创新型企业和技术跟随型企业两个主类型。  相似文献   

3.
从新能源汽车专利的基本发展形势、国际专利分布、企业间的专利引证率和知识流动网络等角度来比较分析世界范围内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创新程度和专利位势,以期能够评估全球范围内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内的竞争态势。为我国各级政府新能源汽车政策制定、汽车企业的研发合作、技术引进等提供更好的依据和参考,对新能源汽车产业进行专利计量分析,对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国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营的主体主要包括国家"四部委",各试点城市,各新能源汽车整车、零部件企业、示范运营企业和充电设施生产等相关企业等,在深入剖析各主体职责的基础上,以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三者建立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营博弈行为模型,对政策大力扶持和无政策扶持假设情境下企业和消费者采取的策略进行分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化策略和商业模式的构建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技纵横》2011,(3):10-12
郑州市通过科技创新人才培育计划、企业研发中心建设计划,先后支持资金5800万元,培养企业高端人才,提升企业研发能力。经过数年努力,郑州涌现出一大批新能源汽车研发和生产企业,突破了一批制约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在混合动力客车、电动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研发、产业化上取得了显著进展。成功入围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试点城市,为郑州市发展新能源汽车提供了绝佳的机遇。  相似文献   

6.
我国新能源汽车研发补贴的博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尝试建立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博弈模型,分析新能源汽车发展过程中政府与企业就补贴问题而进行的博弈。研究结果显示:新能源汽车发展水平不同的企业在获取补贴过程中采取的策略不一样;在实际博弈过程中信息的不对称增加了企业策略性获取补贴的动机,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针对研究结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的制定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保有量很少,传统营销方式已很难促进其销售数量,因此必须创新营销模式,采用新的营销模式——教育营销。首先分析了开展新能源汽车消费者教育的必要性,然后论述了新能源汽车消费者教育的主体及消费者教育的主要内容,最后对实施新能源汽车消费者教育的各种方式进行了详细介绍和分析,构建了开展新能源汽车教育营销体系。通过对新能源汽车消费者实施教育影响活动,必将极大推进新能源汽车市场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我国逐渐成为一个汽车使用大国,新能源汽车作为新兴的汽车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培育新能源汽车的服务市场和销售市场,让新能源汽车营销模式与世界接轨。本文分析了我国新能源汽车的营销现状,提出了我国新能源汽车营销模式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新能源汽车技术作为汽车行业一种破坏性创新出现的前奏,将对未来汽车产业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而我国汽车企业可以通过破坏性创新,追赶与发达国家在传统汽车技术上的差距。基于破坏性创新理论框架,从技术和市场两个维度,对丰田和比亚迪新能源汽车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在发展过程中的不足,研究结论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新能源汽车竞争战略与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简述了传统能源汽车及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分析了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技术发展前景,提出发展新能源汽车的竞争战略与策略建议,其中着重分析了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的市场竞争策略。  相似文献   

11.
在新科技革命的驱动下,全球汽车产业正在发生颠覆性变革,而产业变革将对未来汽车人才需求产生重大影响。本文从汽车学科、社会和产业出发,探讨了未来汽车产业对人才的全新需求。在此基础上,对汽车人才进行了分类,并分析了主要类型的不同汽车人才未来工作内容的变化。最后,基于大量相关研究资料的关键词提取和频次分析,识别出适于描述未来不同类型汽车人才特点的若干指标,构建了包含人才类型、知识技能、基础能力三个维度的汽车人才特征图谱,由此深入解析了未来汽车人才与当前相比的主要变化趋势,进而提出了面向未来的汽车人才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从科技创新、标准化促进新能源发展的机理出发,并以新能源汽车为例分析标准化、科技创新促进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过程,进而综合利用协整理论,以1990-2017年标准化、科技创新及新能源发展的数据为样本,对标准化、科技创新与新能源发展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并依据实证结果从科技创新及标准化方面给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周菲菲 《科教文汇》2014,(11):104-106
本文首先对从事汽车相关技术的翻译人员需要具备的对一件事情、一种职业的热爱而产生的一种全身心投入的敬业精神、对从事职业活动中必须遵从的最低道德底线和行业规范的职业操守、沟通协作精神和具备行业的深度和广度的必备知识;翻译人员需要具备的持续学习、与时俱进、扎实的双语功底、反应、逻辑思维能力、车辆结构、术语以及熟练的驾驶技能和素质等方面进行了简单的论述。为了提升翻译水平,还针对从事汽车相关技术翻译工作的人员需要注意的问题和需要不断强化、自我提升的内容进行了分析,且尝试着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张群  吴信岚  张柏秋 《现代情报》2015,35(2):104-109
本文利用Innography专利分析平台的世界专利检索、专利申请趋势分析、核心专利判断、专利权人竞争力分析、发明人统计、批量专利数据导出、专利全文下载等功能等展示汽车制动能量回收技术专利保护现状全景,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生态学视角的类比分析法构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模型。基于此理论模型,选取新能源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全排列多边形综合图示法,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构建障碍度模型,分析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6.
从分析影响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各个子系统入手,建立了影响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总的系统动力学模型。运用广西柳州汽车产业相关数据,得到产业总产值、产品销售收入和企业R&D投入趋势图,据此对R&D经费投入力度和汽车市场需求进行了分析。根据模拟出的结果,得到了要加大R&D投入、进一步细分和了解汽车市场需求以拉动产业技术创新、增强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17.
中国汽车产业模块技术发展与产业升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模块技术作为一种产业内分工技术,在汽车产业有着广泛的应用.近年来,我国汽车产业模块技术在国有企业与外资企业间的发展极不均衡,导致我国汽车产业长期停留在价值链低端,成为国外汽车业巨头的"组装车间",阻碍了我国产业升级的顺利进行.本文分析了中国汽车产业模块技术发展的现状及其主要障碍,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美丽中国是一个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复杂巨系统。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不仅可以破解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的双重危机,而且能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与美丽中国建设具有天然的耦合性。通过文献研究与专家咨询,选取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采用改进的熵值法,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和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对动态耦合问题进行定量研究。研究发现:(1)新能源汽车产业系统和美丽中国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均呈现稳定上升态势,整体而言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相对滞后;(2)新能源汽车产业-美丽中国系统耦合度始终处于由拮抗向磨合过渡的阶段,但两大系统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作用逐渐加强,耦合协调效益正在逐步提升;(3)预测结果表明未来5年新能源汽车产业系统与美丽中国系统协同发展功效持续增强,耦合协调度将从中级协调跨入良好协调阶段。  相似文献   

19.
世界汽车业经过三次霸主地位的转移,形成了当今三足鼎立的局面。本文通过对汽车业霸主地位的转移和各国汽车业的发展情况的回顾,分析了世界汽车业强国地位演变的原因,提出作者总结的几点共性,以期对中国汽车业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20.
本文提出了电动汽车再生制动的由来,归纳了再生制动的特点:电机制动转矩有限、再生制动波动较大、SoC会对再生制动造成影响,分析了再生制动的制约因素:SoC、电池组充电功率、车速及驱动轮。并且基于制动力分配,提出了再生制动的并行制动力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