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社会资本与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之间存在内在关联性。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的社会资本存量存在着一些不足。要针对交流合作的社会资本现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社会资本的积累和价值,推进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东盟职业教育交流合作作为战略发展关系的重要方面,对参与各国的教育和经贸发展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广西作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前哨和基地之一,与东盟合作紧密、交流频繁。为此,广西高职应注重借鉴国内外的有益经验,从确立交流重点与合作方向、搭建广西特色“工坊”、打造职业教育适应性等方面加深交流合作,以实现不断提升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的SWOT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彦 《高教论坛》2012,(11):44-46,53
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是中国与东盟国家战略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受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运用SWOT分析法认识和分析广西-东盟警察教育训练交流合作的内外部环境、优势和不足,以期实现交流合作的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东盟在文化产业交流与合作的不断深入,针对广西在此过程中的人才需求和广西高职教育发展状况的分析,揭示了中国-东盟文化产业的交流合作对广西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从区域文化特色和高职院校发展前景等多个层面论证了进一步提升高职教育的可行性,提出广西高职教育在中国-东盟文化产业的交流合作机遇中的发展构想。  相似文献   

5.
广西是中国—东盟交流与合作的前沿枢纽。广西高校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应考虑根据中国—东盟发展的需要,设置与东盟各国语言、经济、文化等有关的课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培养出具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特色的商务英语人才。  相似文献   

6.
视野     
☆第四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开幕近日,由教育部、贵州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在贵阳市隆重开幕,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出席开幕式。本届交流周的主题是走向更加务实有效的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打造开放创新的交流平台,推动贵州高校率先扩大对外开放。  相似文献   

7.
广西与东盟教育合作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中国—东盟教育合作现状的分析,指出广西高职教育与东盟教育合作的有利条件和重要意义,并探讨了二者合作的具体内容、方式和方法,以此促进广西高职院校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发展迅速,各方都在积极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进行区域旅游合作也成为多方共识,在此背景之下,中国应先行处理好与接壤国家越南方面的区域旅游合作,扫清两国间旅游往来的人为障碍,以进一步推动与东盟其他国家的旅游合作。中越两国旅游资源各具特色,互补性强,且两国间的交通便利,双方的区域旅游合作具备良好的基础。广西地处与东盟国家往来的便利位置,加上"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在南宁的举办,广西与东盟各国交流加深。广西与越南同在连接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前沿地带,如何发挥其在中越旅游合作上的作用是值得研究的。本文将通过对中越双方旅游合作条件的分析,就合作的对策及广西在其中应发挥如何的作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正>9月19日上午,以"交流互鉴合作共赢构建职教共同体"为主题的2019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暨论坛在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举行,此项活动也是第16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重要活动之一。现场,中国教育部领导,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领导和东盟10国教育代表按下中国—东盟职业教育交流互鉴、共同发展的启动按钮,共同为2019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暨论坛启幕。据了解,近年来,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构建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发展共同体,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与成  相似文献   

10.
2008年以来,五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在贵州成功举办,为中国—东盟,特别是贵州与东盟之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供良好的平台和窗口,促进了贵州与东盟间教育资源双向流动,从而推动贵州教育乃至贵州整体经济社会的国际化进程。贵州的高校与东盟国家的高校开展了多个实质性的合作项目,但是规模还不够大,数量还不够多,如何更有效地促进双边的交流与合作,值得认真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11.
<正>2016年9月22日,由中国一东盟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办、广西师范学院承办,以"开放合作共享发展"为主题的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发展论坛在广西南宁举行。来自中国和东盟各国的400多位代表出席,参会人员包括中国与东盟国家教育官员、高校领导、专家学者等。中国—东盟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理事长、广西师范学院校长李丰生致辞。他认为,本次论坛的举办,将有助于加强中国与东盟各国在职业教育战略规划、政策制订和制度建设等领域的共识与合作;有助于在深化合作內涵、拓展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品质方面提出更  相似文献   

12.
广西高职院校与东盟师资合作与交流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高职教育与东盟师资合作、交流有利于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职业教育理念,有利于培养国际化人才、增强广西与东盟优秀文化的国际传播与渗透,提高广西高职教育国际竞争力。广西高职院校在与东盟师资合作、交流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应在理念确立、机构完善、课程实施、合作办学、科研等方面加大力度。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东盟教育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首个十年中国教育对外开放最成功的案例之一。研究依托人员、领域、治理的框架分析中国—东盟教育合作,发现学生流动的主体性地位持续强化、教师流动取得优先性和战略性地位、教育合作领域更加立体化和协同化、教育合作制度与治理体系持续优化。中国—东盟教育合作存在中国面临教育合作需求增长与外部竞争加剧、东盟各国教育现代化转型与需求收缩、渠道数字化的系统性变革等挑战。为推进中国—东盟教育合作高质量发展,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等可对接区域教育合作的新需求,推动学生流动的数量增长和质量提升;定位区域教育合作的新结构,打造层次多样、供给充足的教师队伍;扩展区域教育合作的新领域,建立更具韧性的教育合作体系;不断完善区域教育合作的制度,推动教育合作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广西与东盟国家职业教育的合作交流项目,包括政府层面推动的"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暨论坛"、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建设、广西各级政府东盟国家留学生奖学金,以及职业院校推进的跨国式人才培养、互派师生、短期互访、文化交流、夏令营等。当前,广西与东盟国家职业教育的合作交流呈现共赢共生的特征,语言教学成为交流合作的热点,联合培养成为合作办学的主轴。但同时也存在宣传力度不足、体制了解不充分、协议落实不到位、专业领域欠均衡等问题。有必要重视基础研究,科学统筹引导,完善交流机制,借鉴国际经验,制订广西与东盟国家职教国际化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5.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十周年。10年来,中国和东盟之间的人文交流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促进双方的民心相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推动中国和东盟人文交流合作的过程中还存在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合作领域不平衡、人文合作平台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因文化差异带来误读等问题。鉴于此,应该加大对人文交流合作的政策支持、进一步建立健全人文交流合作长效机制、继续完善人文交流合作平台、有针对性地制订人文交流合作计划、拓展人文交流合作领域与范围、支持和鼓励非官方主体参与人文交流合作,更好推动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合作。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东盟博览会对广西旅游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为广西与东盟国家构建了旅游宣传促销的平台、旅游合作交流的平台和旅游投资洽谈的平台,广西旅游业已经发展成为第三产业的龙头,成为广西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17.
旅游集散中心是顺应散客旅游市场而兴起的旅游组织模式。东盟与中国互为重要的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广西作为中国唯一与东盟海陆相连的省区,已经成为中国与东盟开展旅游合作的重要地区,充分利用广西入境旅游集散中心,将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广西与东盟各国在旅游领域的交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在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基础上,广西、云南通过"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暨论坛"与东盟国家开展合作交流,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随着职业教育合作的不断深入,每两年一次举办的职教联展暨论坛在合作交流的形式上显得较为单一,无法满足常态、个性化的合作交流需求。因此,由广西、云南优质职业院校及企业共同组建的中国东盟边境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东盟文化产业交流合作视阈下的广西高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7月2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这意味着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正式进入国家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序列,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文化产业的重视.同年10月28日,由中国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对外文化联络局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共同主办的2009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在广西南宁举行,其旨在推动中国与东盟各国在文化产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加快构建广西北部湾文化产业圈,全方位推进中国-东盟自贸区、泛北部湾区域文化产业合作的要求,这对发展中的广西高职教育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是对教育全球化、教育区域化发展的积极应对。政府主导、校际交流、校企联合,是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的主要途径。合作模式选择、合作过程中,国家利益以及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追求,是未来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中不可回避的命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