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留守少年带来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大量农民工选择出国或到沿海发达城市务工,其子女多数留在户籍所在地,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长辈共同生活,由这些长辈负责抚养和教育管理,这样的孩子被称为留守少年[1],在学校被称为留守学生。随着留守学生数量的日益增加,这一特殊群体由于成  相似文献   

2.
运用《中国中小学生学校适应成套量表》,对深圳市小学四年级、六年级574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下称随迁子女)学校适应状况进行研究,并与该市1200名四年级、六年级本地户籍的学生(下称深户学生)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女生的学校适应性好于男生;深户学生的学校适应性好于随迁子女,随迁子女的师生关系好于深户学生;没有留守经历学生的学校适应性好于有留守经历学生;与父母双亲一起生活的学生的学校适应性好于与其他家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亲戚等)一起生活的学生;家庭经济地位越高、父亲学历越高的学生的学校适应性越好.为了提升随迁子女的学校适应状况,中小学校要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政策,搭建随迁子女发展平台;搭建学生互助合作平台,帮助随迁子女解决学习困难;接纳与关注全体学生,帮助随迁子女走出自卑,提升自尊心.  相似文献   

3.
留守儿童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是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一起生活.也有一部分留守儿童与其他亲戚一起生活。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留守儿童人数越来越多。由于长期与父母分开.缺少父母的关心呵护.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及监督管理.致使许多留守儿童在情感、  相似文献   

4.
包爱业 《青海教育》2011,(11):49-49
由于打工潮的影响,不少农村家庭夫妻双双外出务工,把子女留在家里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看管,或者寄养在亲戚家中,使得孩子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造成了大批留守儿童产生。这些留守儿童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通常存在学习差、性格孤僻、  相似文献   

5.
杜雪美 《家教世界》2013,(9X):29-29
<正>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家乡涌向城市,他们无暇顾及子女的成长和教育,把幼小的孩子交给家中的长辈照顾。这些孩子缺少爸爸妈妈的关心教育,常年和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在一起。笔者曾对一个幼儿园进行调查发现,幼儿园共九个班级,每个班都有留守儿童,有一个班留守儿童比例高达30%。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6.
一、留守子女心理困惑的表现 留守子女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或者被寄宿在亲戚家甚至老师家,与父母较少交流和接触,父母最多间隔一段时间问候一声,因此或多或少存在某些心理困惑与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动机不科学,学习后劲不足。留守子女的学习动机主要集中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因为喜欢学习而学习,这是较少的一部分留守子女的学习动机,主要表现在小学阶段。为父母而学习,这是较多的留守子女的学习动机。他们对学习并没有多少兴趣,而只是体会到父母挣钱的辛苦,想用好好读书取得较好成绩来报答父母。还有一部分留守子女是为  相似文献   

7.
农村留守学生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应该接受良好教育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是农村社会转型时期劳动力大转移的产物。据国务院最新发布的资料表明,中国目前有2亿多的农民在全国各地务工,绝大多数农民工子女都留在农村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近亲属一起生活学习,成为留守学生。我国目前共有1500多万留守学生,调查发现,有55%的留守学生出现任性、冷漠、内向、孤独;留守学生的考试及格率只能达到60%,而普通学生及格率可达87%;他们对待批评教育往往采取逃学、游逛甚至离家出走的过激行为。  相似文献   

8.
一、留守子女心理困惑的表现 留守子女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或者被寄宿在亲戚家甚至老师家,与父母较少交流和接触.父母最多间隔一段时间问候一声,因此或多或少存在某些心理困惑与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许多农民为了生计涌入城市,成为打工一族.他们无法照顾子女,只好留他们在家里,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来照顾.如此一来,学校里就有了留守学生这一特殊群体.  相似文献   

10.
随着农村劳动力逐步向城市转移,许多家庭只留下子女在家读书,从而形成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我们把这些学生称之为留守学生。如何管理和教育好留守学生是现实而又严峻的课题。留守学生本身状况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的剩余,许多学生家长外出打工,他们的子女被留在家中,在农村形成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子女。他们多数托付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亲戚、朋友看管。临时监护的诸多不良因素不断显现。祖辈们大多由于学历不高,教育观念及方法滞后,对留守子女有明显的娇生惯养、放任自流的倾向。在外出打工的家长意识中,读书无用  相似文献   

12.
周红锋 《广西教育》2008,(26):26-26
农村留守的子女不少,那么留守子女的教育状况如何呢?我通过对靖西县城郊初中一年级学生的调查显示,40%左右学生是留守子女,有20%左右学生从小就不在父母亲身边,得不到父母亲的启蒙教育。这类学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学习态度不端正,纪律松散,上进心不强,对学习不感兴趣;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经常缺课、好赌、乱花钱;懒惰,依赖性强,卫生意识差,缺乏责任感,不积极参加劳动,合作能力差。  相似文献   

13.
柳莉 《考试周刊》2014,(87):60-60
所谓留守学生,就是父母为了生活在外工作,而不得不把子女留在家里,没人监护的学生。老师在面对这些学生时仅仅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减少留守学生意外事故的发生,以及保障正常生活学习是不够的,在关心留守学生的同时要了解父母们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及时反映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给家长,也可把家长的情况告诉给留守学生,从而对每个留守学生的家庭都有深入认识,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  相似文献   

14.
随着农村劳动力逐步向城市转移,许多家庭只留下子女在家读书,从而形成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我们把这些学生称之为"留守学生".如何管理和教育好留守学生是现实而又严峻的课题.留守学生本身状况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农村和小城镇富余人员纷纷走出家庭、走出家乡,到外地打工或寻求更大更好的发展。将自己的子女留在了家乡——交给老人或亲戚。这就造成了我国当前大量的留守学生的出现。数量巨大的不稳定、不成熟群体在当地也是不稳定的因素。留守学生问题日渐明显、日渐严重,而留守学生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或连锁反应也逐渐凸显。  相似文献   

16.
滕秀平  丁和兵 《江苏教育》2008,(17):F0002-F0002
句容市春城中学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地处茅山老区,因父母外出打工而形成的“留守子女”特别多。近年来,学校针对“留守子女”心理问题较多这一现状,提出了“不让一个留守学生掉队”的目标。为“留守子女”建立档案,建立班主任、任课老师与“留守子女”的谈心制度,主办心理辅导报《心约》,对“留守子女”进行心理疏导,通过组织收看“新闻30分”、开设亲情电话、给远方的亲人写一封信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实“留守子女”的生活,走进“留守子女”的心灵深处,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学校还开展了国家级课题《农村家庭“留守子女”心理状况及对策的研究》,以求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建立和完善对留守子女教育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7.
<正>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是劳务输出大区,全区每年有数以十万计的农民进城务工,由于大批青壮年农民远离家乡,把幼小子女留在家里,形成大量的"留守儿童"。据统计,到2015年上半年,铜山区有留守儿童15300人,占全区学生总数的10,7%。其中在学校寄宿的留守儿童有1820人,这支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中多数南祖父母、外祖父母、亲戚代为抚养,  相似文献   

18.
生日快乐     
我们班学生中,有9名同学和爸爸妈妈或其中的一方生活在一起,其余学生有的和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有的和哥哥、姐姐一起“留守”,有的则被寄养在亲戚家里;居然还有13名同学是自己一个人“留守”在家。  相似文献   

19.
农村留守学生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应该接受良好教育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是农村社会转型时期劳动力大转移的产物。据国务院最新发布的资料表明,中国目前有2亿多的农民在全国各地务工,绝大多数农民工子女都留在农村,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近亲属一起生活学习,成为留守学生。  相似文献   

20.
农村“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干预   总被引:56,自引:0,他引:56  
农村“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较高,具有轻度及其以上心理问题的占31.0%。他们的SCL-90的得分显高于全国常模,表现突出的是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和恐怖;总体上“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因此,全社会都应关心农村“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学校更应重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