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本研究通过探讨静力性诱导方式下PAP对三级跳远运动员单足跳的运动学影响,分析干预前后摆动腿与起跳腿之间运动学的影响差异。研究方法:选取国家二级三级跳远运动员,以肌肉等长收缩后激活增强效应的诱导方式,1次5秒的超负荷静力性半蹲为干预方式诱导PAP,利用红外高速运动捕捉系统,测力台,采集起跳腿与摆动腿单足跳在不同恢复时间下单足跳高度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数据变化特征。研究结果:经过1次超负荷5秒MVIC半蹲的PAP诱导刺激过后,即刻15s时段下显著性极高,起跳腿的增长幅度达到17.52%,摆动腿达到16.35%。研究结论:在PAP诱导刺激过后,有效时段为即刻15s-8min之内,且即刻15s时段到达峰值,主要体现于单足跳高度,峰值地面垂直反作用力,峰值功率。  相似文献   

2.
利用击剑运动员连续蹲跳的动作速度监控结果来调整体能训练负荷,阐述监控结果与基础体能、专项体能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3名男子击剑运动员(佩剑7名,重剑6名)进行为期3个月连续10次蹲跳的数据化监控,根据监控的即时结果对运动员进行训练负荷的调整。在实验前后进行1RM深蹲、深蹲相对力量、原地纵跳、30 m冲刺跑、30 s双摇跳绳、T型测试、5-10-5变向灵敏测试以及3 000 m耐力跑测试。结果:击剑运动员在1RM深蹲、深蹲相对力量、30 s双摇跳绳,以及3 000 m耐力跑上的提高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基于蹲跳动作速度的科学化数据监控来调整的体能训练,对于击剑运动员的基础体能以及专项体能提升均有效果,确保力量水平与有氧能力获得同步增长,可作为训练的常规监控手段以提高训练效益。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负重深蹲练习与保加利亚蹲练习两种不同的下肢力量训练方式对冰球运动员专项移动能力的影响,并比较两种训练方式对提升冰球运动员滑行能力的差异。方法:将18名U16冰球运动员随机分为保加利亚蹲组和负重深蹲组,对其训练前后冰上30米滑行、冰上重复冲刺、8字滑行以及陆地30米跑、立定三级跳、侧跨跳、Y-Balance成绩变化进行测试。结果:两种下肢力量训练方式均可提高冰球运动员的冰上滑行能力、下肢爆发力及下肢平衡能力。在冰上滑行能力方面,保加利亚蹲组冰上重复冲刺能力提高优于负重深蹲组,具有显著性差异,冰上8字滑行速度两组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下肢爆发力方面,保加利亚蹲组30米冲刺跑成绩显著优于负重深蹲组。在下肢Y-Balance测试方面,两组不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保加利亚蹲与负重深蹲练习均可以显著提高男子U16冰球运动员的直线加速滑行能力,前者在提高重复冲刺能力方面显著优于手者,两种练习均可以提升男子U16冰球运动员的下肢爆发力与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4.
陈昆 《新体育》2023,(18):32-34
研究目的:探究血流限制训练的后激活增强效应对篮球专项生下肢爆发力的影响。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实验法,招募体育学院篮球专项生18名,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9人,实验组采用40%的下肢最大闭塞压力及30%的最大力量为运动负荷且重复30次;对照组采用下肢最大力量的85%为运动负荷且重复5次;实验前后统一进行立定跳远、纵跳摸高、30m跑的运动指标测定。研究结果:立定跳远测试指标变化,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实验前后数据比对均未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纵跳摸高测试指标变化,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实验前后数据比对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0m跑测试指标变化,实验组在实验前后数据比对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在实验前后数据比对未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结论:血流限制训练对下肢爆发力具有后激活增强效应,可以作为一种运动训练方法,在专业运动队中应用。  相似文献   

5.
将16名青少年男子羽毛球运动员随机分为聚组训练组与传统力量训练组,设计为期6周的杠铃深蹲试验,采集2组受试者实验前后的深蹲最大力量(1RM)、30 m冲刺跑、原地纵跳CMJ(无摆臂)等数据,探究深蹲聚组训练对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下肢最大力量和爆发力的影响。结果显示:6周深蹲训练后,聚组训练与传统训练对运动员下肢最大力量均有显著提高,传统训练提高幅度优于聚组训练,其原因可能是传统深蹲训练代谢物的累积效应使机体适应性增强;CMJ纵跳、30 m冲刺跑成绩聚组训练均优于传统训练,聚组训练提高下肢爆发力的效果更佳,其原因是聚组训练组间加入短间歇,能源物质得以恢复,使运动员训练时动作速度和功率维持在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分析12周血流限制训练对体操专项女大学生下肢最大力量、力量耐力以及膝关节等速肌力的影响,并对比血流限制训练与传统抗阻训练效果的异同。方法:招募体操专项女大学生24名,随机分成加压组(BFRT组)和常规组,每组12人,在实验前、后均进行统一测试,测试内容包括:等速肌力指标、最大力量指标、力量耐力指标,每次测试人员与仪器均相同。结果:12周实验干预后,BFRT组深蹲1RM实验前后增值为3.17,增长率为4.47%,干预效果比传统抗阻训练好;从横向比较深蹲60%1RM次数组间数据来看,实验后两组实验对象具有显著性差异(0.010.5)。结合变化率与t检验结果发现血流限制训练对屈肌的促进效果优于伸肌相对峰力矩。结论:血流限制训练可以提升体操运动员下肢力量素质,主要体现在最大力量、力量耐力等方面,同时能提升体操运动员单关节等速膝伸展、屈曲的肌肉力量,对加强膝关节的稳定性效果尤为显著。低强度血流限制训练与传统高强度抗阻训练相比,其训练效果略显优势,尤其...  相似文献   

7.
速度性抗阻力跑是指运动员在克服一定外界阻力条件下进行的一种速度练习。通常人们把这种练习作为短跑运动员专项力量和专项能力增长的训练手段。在短跑教学与训练中,一般采用上坡跑、拖物跑、穿沙背心跑和踝系重物跑等方法。运动员通过进行合理的抗阻力跑训练,能够促进蹬伸与摆动力量的增长,速度能力也将得到有效的提高。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抗阻力跑的性质认识不足,选择的手段也有偏颇。在训练过程中,只注重抗阻的负荷而忽视跑动的速度。有些运动员经过抗阻力跑训练后,不但速度能力得不到提高,而且正确的动力定型还会遭到破坏,致使事倍功半。 从运动生理学上分析,运动员在进行抗阻力跑训练时,如果抗阻负荷较大,将会使工作肌群用力的性质发生改变,尤其是支撑腿股二头肌用力时间加长,延长支撑时间。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程度与肌肉用力放松的交替频率将会降低,从而导致肌肉的收缩速度减慢。所以正确选择速度性抗阻力跑的训练方法,对于提高短跑运动员的运动成绩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运用Meta分析的方法检验对比式训练对下肢爆发力的干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Web of Science、Science Direct、PubMed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有关对比式训练对运动表现的实证研究,查找期限设定为截止到2021年6月,基于STATA/SE15.1和Review Manager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结合16篇文献,受试者385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对比式训练对跳跃类和短跑类运动表现的提升均具有较好效果(SMD=0.68/-0.84),且具有显著性,其中选择4~8周的训练周期、2次/周的训练频率、抗阻形式选择等张收缩、高负荷训练选择混合强度、低负荷训练强度选择自重训练、组内和组间间歇小于2分钟对跳跃类表现提升的效果较好;选择2次/周的训练频率、抗阻形式选择等张收缩、高负荷训练强度选择80% 1RM及以上、低负荷训练强度选择自重或40% 1RM、在组内和组间间歇均选择小于2分钟对短跑类表现提升的效果较好。结论:对比式训练对下肢爆发力表现具有较好提升效果,但需要对训练变量进行特定设置及考虑个体因素。  相似文献   

9.
一、对超等长训练的界定 超等长训练就是采用各种跳跃等练习,锻炼肌体快速“离心一向心”收缩能力,提高个体的爆发力或功率。例如快速的连续换脚跳,或者强度更大的练习,从30cm高台上跳下来,在脚刚触地时立即向上或者向前跳。超等长训练中使用的一些练习应该具有一个具体项目的特殊性。例如,跑步选手应该采用连续换腿跳,然而,标枪选手应该采用俯卧推起,双手在落地前相互击掌。为了将超等长训练运用在运动员的训练中,我们首先必须理解肌肉反应的神经运动机制。  相似文献   

10.
选取中国羽毛球队10名男运动员为受试者,对其卧推、臀推、非优势侧腿举、优势侧腿举和深蹲等5种动作形式在不同负荷强度下最大重复次数的差异进行分析,制定5种动作形式在不同负荷强度下最大重复次数的新标准,供羽毛球运动员抗阻训练作为参照。同时,获得组内最后一次动作的速度,确定训练的安全阈值,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