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传统教育把让学生学习系统知识视为教育的核心,这种“知识中心主义”倾向致使教育价值取向发生了偏差,背离了教育的目的。素质教育大讨论反思了多年来我国教育“唯智是举”的弊端,旨在解决基础教育过分注重知识传授、学科本位严重而忽视学生其他方面发展的问题。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中实施的新课程立足于学生的知识、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谋求其他素养和知识素养协同发展,并非“轻视知识”思潮的反映。  相似文献   

2.
知识问题是课程改革的关键问题。探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课程转化,有必要在认识论层面厘清知识与学生发展的内在关系。通过文本分析发现,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知识处于相对边缘的地位,知识在核心素养框架中的定位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的知识误读遥相呼应。基于境域性对知识性质进行重构,意味着课程知识不再是纯粹的命题陈述之网,而要经由学生的创造性参与来生成。学生对知识发现情境的"再现"与价值辩护过程,也是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过程,知识因而具有学生发展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这一新课改的基本取向预示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价值转型——从"关注学科"到"关注人";从"关注知识"到"关注生命";从"目中无人"到"以人为本"。这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也是新课改的着眼点和归宿。本文旨在通过"教育形状"的解读,进一步探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如何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生命整体性和主动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4.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化学学科的发展为中学化学教学提供了许多新的内容,将化学学科前沿知识引入中学化学基础教学中可以有效提高中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以石墨烯的发展与应用为例,将其设计在《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相关章节之中,以此加深中学生对化学学科前沿知识的理解,实现化学学科前沿知识与中学化学基础教学的融合。  相似文献   

5.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自启动以来就一直争议不断。争议的焦点之一即在于知识观问题。“新课程理念”认为我国目前的教育是一种“以知识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忽视学生的个性和能力,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因此提倡“以能力为中心”,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兴趣和体验,通过活动、实践、探究来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被一些学者称为“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诸多问题开始暴露,其中有些也涉及到知识观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反思,以保证基础教育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现阶段,随着我国新课程教育改革工作的开展,新课改下核心素养教育成为教师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我国基础教育和教学改革深入的同时,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为了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教师除了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良好的师德以及学习能力之外,还需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专业核心素养,积极地改变教育观念。简要分析新课改下核心素养教育方面的相关内容,旨在更加全面地促进学生获得成长。  相似文献   

7.
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需要掀起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全新的知识观,这对教师的传统知识观提出了严峻的挑夏。本主在分析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中教师传统知识观的弊端和新课程改革的知识观的基础上,从教育与学生的关系、教育异化问题和后现代主义对知识的看法三个角度,探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知识观的转型。  相似文献   

8.
适应新课程要求,构建高师院校教师教育“5+3”培养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础教育新课程对教师素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深刻认识新课程对教师素养的要求和高师院校在教师教育转型期面临的压力和机遇,构建高师院校教师教育"5+3"培养模式,对促进我国教师培养质量的提高和教师教育体制的创新,具有较高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
潘淑梅 《新疆教育》2012,(18):111-111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情感教育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由此可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把培养学生的情感列入课程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更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世纪之交,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我国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翻阅近几年各地中考试卷,不难发现试题融入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多角度、多视点地考察学生的数学素养,试题注重以现实为背景,注重考察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考察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注重考察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知识的考查更趋全面、深刻.  相似文献   

11.
我国当前史无前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旨在构建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它所针对的问题是“一切为考试而教、一切为考试而学”的教育价值观对课程体系和学生人格的扭曲。近来,有些人对“素质教育”及当前的课程改革提出了不同看法。任何真诚的学术观点都值得尊重,但观点只有在商榷和对话中才能显现真理性。有鉴于此,最近,有幸拜读了王策三先生的宏篇大论《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主持人注:本刊曾于2005年第3期、第4期从《北京大学教育评论》转载,下文简称为《“轻视知识”》),感慨万千…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教育不断推进深化改革,初中数学教学领域的一个重点话题就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这也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内容之一。核心素养可以推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可以让学生的智慧、情感、知识、技能等各方面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只有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才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在进行初中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过程中,要做到以"知"启"智",充分提高数学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3.
一、学科素养是新课程学科教学的最终目标课程评价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难点,也是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强大支撑。为了通过评价改革进一步推进新课程,在教学领域深化素质教育,新的课程标准改变了过去知识本位的思想,明确规定"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新课程"三维目标"。三维课程目标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了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本规律,体现了学生各种素质在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从事山区的小学语文教学生涯,笔者感触良多: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又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内容,也都蕴含在语言义字之中,学生如何从语文教材中体验情感,摄取情感的途径往往是多元化的。  相似文献   

15.
教育作为一种关涉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活动,是以使人有知识、有能力、有感知幸福的素养作为自己初衷的。基础教育中长期存在的师本教育,从教学目的、内容、师生关系等方面剥夺了学生幸福的权利和机会。我们需要转向生本教育的视角,奠定学生能够幸福学习、幸福生活和幸福成长的基石。  相似文献   

16.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新课改的基本取向预示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价值转型——从“关注学科”到“关注人”;从“关注知识”到“关注生命”;从“目中无人”到“以人为本”。这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也是新课改的着眼点和归宿。本文旨在通过“教育形状”的解读,进一步探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如何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生命整体性和主动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17.
"知识核心时代"已逐渐走向"核心素养时代",学校的任务绝不再是"灌输"知识,而是给未来发展提供核心素养。那么,核心素养的"核心"是什么?有什么规律?如何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对基础教育至少有三个价值追问:一是基础教育的性质是什么?这是方向。二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什么?这是目标。三是"基础"的种子是什么?这是"靶心"。小学阶段,是人的核心素养发展的"种子期",哪些可以作为"种子"呢?素养的"种子":友善、思  相似文献   

18.
<正>新课程改革要求基础教育的价值观从工具性的应试教育转向人文性的素质教育,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关键时期,基础教育的知识观从结果导向转变为过程导向,培养学生对学科的理解取代了掌握学科事实的教育目标。因此,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逐渐成为基础教育的关键。20世纪初期,各类别学科知识体系伴随着工业化而高速发展,学科核心素养概念的雏形产生。21世纪,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促使学科核心素养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学科核心素养本质上是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背景下,人们所面临的未来挑战愈发艰难,能否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复杂问题已经成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  相似文献   

19.
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新课程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特别强调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正>主持人语2013年5月,教育部启动了"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课题研究工作。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2016年2月,中国教育学会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并界定了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