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张海宁  卢怡  张美琼 《编辑学报》2008,20(4):361-361
一稿多投是目前令编辑们比较头疼的事,而且屡禁不止[1].一稿多投最主要的原因是作者迫切希望自己的稿件尽快被录用[2].目前许多编辑部都开通了网上稿件处理系统[3],对解决一稿多投问题起到了传统稿件处理程序无法与之相比的作用.对此,笔者采取了如下措施.  相似文献   

2.
从"一稿多投"话信息时代学术期刊的采编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李东辉 《编辑学报》2003,15(3):212-213
探寻学术论文“一稿多投”的根源。认为学术期刊编辑部应从来编着手,实现学术期刊采编的数字化与网络化,进行编辑队伍的优化、管理体制的创新,建立新型组稿模式,从而为消除“一稿多投”现象从编辑部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3.
结合自身工作经验与体会,总结归纳了科研单位学术期刊编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发展上升通道受限的外在制约因素和自身忧患竞争意识不足的内在因素。提出科研单位学术期刊编辑发展的对策和建议:科研单位设立期刊管理部门,加强期刊统一管理和编辑职业规划;调整编辑部工作模式,推动编辑由文字编辑向学术编辑转变;加强编辑自我学习和业务提升,做与时俱进的创新型编辑。  相似文献   

4.
著作权保护在科技期刊的编辑工作中存在许多问题,剖析了署名权、修改权、一稿多投、著录参考文献、作品被中途截获、数字化期刊等,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给予作者适当限制、严格把握修改权限与范围、加强著作权法宣传范围与力度、加强作者职业道德修养、作品加密保护、加强期刊自身保护等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5.
结合本单位及相关科研院所和高校学术期刊编辑部的编辑人员组成状况,分析学术期刊编辑部的人员配备与人员结构等情况,主要存在编辑数量不足、编辑人员结构不合理、编辑人员分工不明确等问题.提出建设世界一流期刊背景下学术期刊编辑部建设中编辑人员配备、分工及编辑发展的建议:加强期刊集群建设,实现出版资源优化配置,确保编辑人员数量;制定完善的编辑部分工管理制度,科学合理分工,权责清晰,保障编辑部高效运转;制定定量考核办法,科学合理地分解工作量,制定考核评价指标,健全编辑部激励机制;加强对编辑的职业规划,为编辑自我学习和成长提供多元渠道,激发编辑活力和动力等,为学术期刊编辑部的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我国煤炭科技期刊编辑部编辑出版专业研究水平与发展现状,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以中国知网为检索平台,以作者单位(期刊编辑部)为检索词,依次对行业48种期刊编辑人员发表的编辑学论文数量、论文主题及期刊分布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编辑人员发文量逐年增多,48种期刊编辑部共发表论文296篇,分布在75种期刊上;论文内容以编辑出版实践总结为主,编辑学研究水平偏低,对编辑出版前沿性问题,如文献计量学方法、数字出版、期刊产业化等热点内容研究较少.建议期刊主管(主办)单位、期刊编辑部及编辑自身3个主体通过完善政策、加强编辑业务培训、开展编辑出版研究项目等措施激励编辑人员撰写论文,以提高编辑业务水平和期刊质量.  相似文献   

7.
期刊编辑部在一稿多投中的责任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陶范 《编辑学报》2005,17(5):371-373
防治一稿多投,期刊编辑部责无旁贷.这些责任包括宣传责任、约定责任、回复责任、发现责任、教育责任和处罚责任.如果编辑部努力担负起这些责任,就可以从投稿的外部环境遏制一稿多投行为的产生和泛滥.  相似文献   

8.
集体开展科技编辑学研究:必要性·可行性·实效性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金伟 《编辑学报》2004,16(6):401-402
以往的科技编辑学研究多是编辑个人就某一问题进行独立的探索.随着时代的发展及科技编辑学本身的需要,合理利用编辑部的整体资源优势,集体开展科技编辑学研究,不仅可以使科技编辑学研究更加深入和系统,而且对编辑部的自身建设和编辑部的凝聚力及编辑自身的发展都有益处.  相似文献   

9.
图书馆学期刊一稿多投14例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专业期刊的“一稿多投”问题,近年来日趋严重。就作者而言,固然有道德滑坡等社会背景的因素,但也有面对期刊编辑部反应迟缓,惟恐文章失去时效性的客观原因。薛万新先生的统计分析与建议值得专业期刊编辑工作者深思。因为经济条件制约等原因,期刊编辑部与普通作者的联系较少,当属不得已而为之,但缺乏与作者联系的现象毕竟是不正常的,需要尽快改变;同时,加强图情刊物间的信息沟通,采取主动措施,改变“一稿多投”的外在环境,应是一个可以着手进行的工作,关键在于期刊界同行共同努力,形成一个图情专业期刊用稿规范程序,或许能基本上铲除“一稿多投”的土壤。  相似文献   

10.
论编辑的法律意识及其权利义务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4  
汤啸天 《编辑学报》2000,12(2):66-69
提高期刊编辑的法律意识是办好期刊的重要条件,期刊编辑必须建立和不断完善法律意识,以法律为准绳规范自己的行为,明确出版者的基本权利与义务是正确维护出版者权益的必要前提,编辑部及时履行审稿答复义务,可以有效地制止“一稿多投”现象,以抄袭剽窃之作骗取出版的,期刊编辑部有权追究其合同违约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1.
凤元杰 《情报学报》2001,20(6):706-709
核心期刊的形成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考察 :从宏观上看 ,自组织理论揭示了期刊系统在与外界环境不断地进行能量、物质、信息交换的过程中 ,自发地形成层次分明、等级森严的有序结构 ,即核心期刊产生 ;从微观上看 ,就某种期刊而言 ,要在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 ,成为核心期刊 ,期刊编辑因素起决定作用 ,而能否确立主编意识 (精品意识 )、特色意识、编辑意识、规范标准意识、宣传经营意识这五种意识是期刊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刘凤华  王沛 《编辑学报》2012,24(5):422-424
医学期刊中常见的文责问题有:一稿两投或一稿多投;造假、拼凑实验数据;抄袭、剽窃现象;不正当的稿件署名。通过对以上文责问题的分析,提出"编责勿轻"的观点,并从医学论文的学术责任、规范化责任、道德责任、法律意识及服务责任等方面对"编责勿轻"的观点进行详细阐述。认为文责自负和编辑勿轻存在着辩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13.
郭伟  陈丽华  吕洪斌 《编辑学报》2015,27(4):327-329
从坚守办刊底线,坚守审稿流程,坚守科技期刊出版标准化、规范化3个方面论述高校普通科技期刊面对困境时的职业操守和编辑出版原则问题;通过缩短出版时滞、适当突破稿件内向性和建设特色栏目等方面探讨高校普通科技期刊扩大稿源,提高刊物质量,走出困境,实现突围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科技期刊责任编辑初审实践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裴开颜 《出版科学》2011,19(3):28-30
审稿是对科技论文质量的评定,初审是审稿程序的第一步,其任务是对稿件总体水平进行初步评价,对稿件形式、适用性及学术质量进行初步审查。责任编辑在初审中应该注意履行职责,公平对待每一篇稿件,不为稿件的表象所迷惑,善用网络检索信息,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做好初审工作,提高刊发稿件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
任冰 《编辑学报》2005,17(4):305-306
围绕科技期刊主编的情报意识,探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管理才能、开拓创新意识和能力与情报意识的关系.认为科技期刊主编应具有情报意识,方能适应新时期科技期刊工作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图书馆学期刊与编辑的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坚宇 《图书馆论坛》2000,20(5):16-18,9
我国图书馆学期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期刊编辑应着力强化信息意识、读者意识和创新意识、精品意识、竞争意识以及版权意识、公关意识。  相似文献   

17.
金东 《编辑学报》2011,23(3):241-243
科技期刊的市场营销应树立读者意识、服务意识、品牌意识、法律意识、创新意识;营销方法有品牌化营销、会员制营销、网络化营销、代理制营销、个性化营销、数据库营销等;营销应遵循社会效益优先原则、诚实守信原则、服务质量至上原则。  相似文献   

18.
张鲸惊  韩建  黄河清 《编辑学报》2012,24(2):175-177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发展十分迅速,对期刊编辑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技期刊编辑必须在主观意识上发生根本性转变:增强良性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增强期刊定位的意识,具有更加高远的前瞻性;不断提高专业水平;熟练掌握数字化编辑技术。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数字化出版的不断深化,实现科技期刊的网络化和信息化。  相似文献   

19.
吴健敏 《编辑学报》2009,21(5):423-424
服务意识是期刊体现"以人为本"的关键.要树立为读者、作者服务的办刊思想;编辑要把人文关怀自觉地导入医学期刊的文化构建中,对广大医学工作者人文情怀的养成起到重要的范导作用;编辑要将自身所追求的人文境界与审美理想传达给读者,使读者在获取科技信息的同时得到审美的享受、心情的愉悦并产生创新的灵感.  相似文献   

20.
影响科技期刊专家审稿的心理因素与编辑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幸建华 《编辑学报》2008,20(6):534-535
影响科技期刊专家审稿的心理因素包括思维定势、意识意志、情绪情感、个性心理特征,等等,表现为审稿中的名人效应、熟人效应,审稿思维情绪化、感性化,审稿责任意识弱化,出现审稿疲劳.提高审稿专家自我心理监控调节水平,约定审稿责任,加强编辑与审稿专家的沟通交流,提高审稿费用,建立激励机制,是克服专家审稿中的消极心理,提高审稿质量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