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经济利他主义具有丰富的语义内涵。哲学上,利他倾向的自在力量展示为“他”对“己”的生成意义以及人性中的社会化取向;伦理学上,利他选择展示的实践理性成为破解囚徒困境、缔结和维护互惠的必要策略;经济学上,利他经济行为具备满足信息传递的特有效率与现实化的途径。作为实践理性的能动扩展,经济利他主义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生成的自觉自为取向,同时践履“外在利益”和“内在利益”旨趣。  相似文献   

2.
合作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现象。人类合作是怎样起源的?当下流行的“强互惠”理论试图克服利他主义理论(包括无条件利他主义和有条件利他主义)的局限性以谋求关于人类合作起源的一种更为合理的解释,但由于从抽象的人出发,因此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缺陷。人类的合作经历了从亲缘关系合作到非亲缘关系的合作,这是人类实践活动不断发展的结果。用实践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解释人类合作更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3.
利他主义与效率的关系是探讨利他主义经济学价值不可回避的问题。科拉姆在其全新框架下以利他主义符合帕累托效率的必要条件为依据,揭示了情感、偏好、选择与行为之间的密切联系,提出依据行动主体观念上的自觉性,使其能动选择利他的偏好结构,遵照“完美的利他主义”正义通则,人们更偏爱的利他主义社会状态证明了利他主义的效率。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个人──人类的同一、“个人主义──人道主义”的合致,是周作人五四时期伦理思想与文学思想的最根本的共同特征,前人研究周氏多强调其五四时期倡言“人生派文学”所包含的利他主义伦理倾向是对周的误解。  相似文献   

5.
艾利奥特·索伯(Elliott Sober)是当今西方最著名的生物学哲学家之一,其关于群体选择和利他主义进化的思想在学术界有着广泛的影响。索伯不仅用群体选择解释生物界利他主义行为的进化,而且用这一机制解释人类利他行为的发展。在人类社会中,群体选择表现为选择性互动模式和文化差异的选择。文章对索伯的群体选择理论及其在人类利他行为进化中的具体表现进行深入分析,说明人类社会中的选择性社会互动和文化差异如何推动人类利他行为的进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当前在我国环境伦理学研究领域中,对环境伦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环境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的关系;“人类中心论”、“生命中心论”、“环境中心论”等的理论研究,还存在比较大的分歧。从哲学高度上分析,这三个问题的理论分歧,其实只是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矛盾运动自身对立统一规律的一种表现,是人类对人类与生存环境间的伦理道德关系认识逐步深入发展的结果。分歧产生的直接原因,是由于对“环境”概念与内涵的不同认识。  相似文献   

7.
佚名 《高中生》2008,(16):58-58
一项研究显示,黑猩猩也能够像人类那样不计回报地帮助他人,这一发现表明利他主义可以向前追溯到人类出现之前。在德国科学家进行的这项研究  相似文献   

8.
社会生物学关于利他主义(altruism)的讨论,对于揭示人类道德的科学基础有非常重要的启发意义。动物界的利他行为未必能直接对应于人类的道德行为,但却能提示人们:人类社会建立什么样的道德规范才能保证人类的延续和发展。正是基于这一点,威尔逊(E.O.Wilson)才把利他主义作为社会生物学理论的核心问题。 然而,社会生物学在解释利他主义时始终不能摆脱西方社会道德中的个体中心论倾  相似文献   

9.
国家或公法领域里的程序,是人类进步和明的制度性标志。程序作为人类的化传统,有着深刻的经济根源。程序内在的经济传统,一方面体现了人的价值追求,另一方面表现了该制度所蕴涵的社会价值取向。程序思想从一开始,就以下述因素为价值纬度:一是程序以契约思想为基础,二是程序彰显利他主义,三是以经济伦理为内涵,经济效率为其重要表现。可以说,程序的诞生是人类本能需要的制度反映和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制度保障,是人类本性和明发展历程的制度标志。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我国养老保障表现出的代际关系分析入手,认为在社会转型的情境中,家庭养老表现出来的利他主义可以转型到社会养老的利他主义。但这种社会层面的代际利他不太可能产生出家庭层面的代际利他那样的道德风尚。从理论上说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等的进步,人们可以逐渐培养出这种利他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1.
浅论鲁迅婚恋中的“牺牲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鲁迅在新、旧两次婚恋中的“牺牲观念”的阐述,透视出他的“利他主义”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和伟大的人格,展现了他在特定时期思想上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相似文献   

12.
程载国 《教学考试》2023,(19):38-40
<正>写作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利他主义行为通常是指对别人有好处而对自己没有好处的自觉自愿行为。对于人们为何会有利他主义行为,学者们提出过各种不同的解释。中国古代儒家学者们相信,利他主义行为是“人性向善”的本能显现;“亲族选择说”认为,人们对诸如兄妹子孙之类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友善是为了基因繁衍复制;“互惠利他说”则认为,许多看似利他的行为背后隐藏着在社会中互惠互利的动机;“群体利他说”将社会群体视作一个有机体,这一理论相信利他的社会能牺牲掉利己的社会而生存下来,人们出于理性更倾向于选择利他主义行为。  相似文献   

13.
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中通过对破落庄园主康普生家庭成员中所表现出来的自私、冷酷、仇视、和堕落的描写,反衬出老黑人女仆迪尔西的利他主义,热情、仁爱和忠诚的高尚品德,热情讴歌了存在于普通人身上的人性美。  相似文献   

14.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面前,人的力量总显得渺小、微弱,而人类征服自然的冲动又从不会遏止。因此,无论是人类童年的神话,还是今天的幻想,冥冥之中总会出现“神”的概念。之所以出现“神”而不出现“人”,就是因为人类认识到自身力量有限,故寄希望于超乎人甚至超乎自然的“神”上。这样,借助神力既可表现出人类的一种希望、一种寄托,也可以产生...  相似文献   

15.
“智慧老人”形象是中国民间故事中一类独具特色的艺术形象,其所表现出来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类智慧,而更多的是超乎人类智慧水平、能力水平的“智慧”。因而,这类形象在民问叙事中呈现出飘忽性和传奇性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16.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的一些难以解决的、困惑的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焦虑、探究的心理态势。“问题意识”是人类对客观事物做出反映的心理过程,表现为对问题的探询和研究,但其实质是我们人类对未知事物探索的科学精神。目前我国学生问题意识十分薄弱,主要表现在相  相似文献   

17.
论点选辑     
大学文化的深沉性和包容性王义遒在《中国大学教学》第4期撰文认为,高等教育体现着人类最高的理性思维,因此大学文化是深沉的,是代表了人类最高理性的。这“深沉”首先体现在学术上(即“研究高深学问”),也表现在科技创新上。在科学技术上,没有深情的志趣动机、深入的调查研究、深远的谋划预期、深切的探索求  相似文献   

18.
学校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认知能力,培养使他们终生受益的自学能力,还有一个更高的任务──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人类的创造活动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真创造,它是一种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首创;二是类创造,它就个人而言其成品具有首创性。学生的创造力并不单指在“真创造”中表现出来的能力,“类创造”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才能,在性质上完全可以与之相媲美。类创造是真创造的准备,真创造是类创造的发展。从实践上看,类创造往往表现在青少年时期:儿童拿起一支铅笔就可以给布娃娃打针;看见符号“~”,孩子们可以想象…  相似文献   

19.
多年来,西方文化所传播的“人类中心论”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宣传,并且长期以来得到了人们高度的认同与重视,成为教育的重要哲学基础。这种理论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为片面强调人类对自然的利用、改造和征服,强调人类的主人地位。  相似文献   

20.
不能用“合理利己主义”代替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评一种“新伦理观”》(《真理的追求》1984年第6期金阳文)文章评论不久前出版的一本名为《新伦理学》的小册子,认为该书把古今中外的伦理观一概归入“利他主义”、“合理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三大流派,把利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