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视是当今时代最有影响力的文化传媒,电视节目是当今社会最主要的文化消费品种。这种消费品种已经涵盖了人类生活的所有领域,以至于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阶层、哪一个年龄阶段的人群能不受电视影响,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  相似文献   

2.
在当代,电视文化与消费社会已融合成为紧密联系的整体。消费社会为电视文化的生存提供了无可逃避的氛围,而电视文化在构筑消费社会的同时也在积极地与消费共舞,电视媒介正在以其得天独厚的优  相似文献   

3.
郑维东  左翰颖 《新闻大学》2008,44(1):129-136
消费文化是跨国公司在中国扩张的前提,也是中国自身经济成长的重要保证;在跨国公司渗透的大力推动下,中国在短短的20年中培育出了西方历经百年发展起来的消费文化;电视媒体作为传播消费文化的利器被大加利用,其对消费文化中享乐、暴露和自恋主张的回应是导致中国电视媒体低俗化的重要原因。跨国公司在推广消费文化的同时,借助其在本土媒体市场中的代理人——跨国广告公司和外资媒介购买公司实现了对中国媒体利益分配格局的重构,在欧美模式的广告代理制下,作为跨国公司重要代言人的外资媒介购买公司实现了对中国优质广告客户的控制(跨国公司和本土大品牌)以及对本土优质电视媒体资源的掌握,在压缩本土电视媒体经济利益的同时,出现了向内容领域扩张的倾向,对本土电视媒体的社会利益提出了挑战,需本土电视媒体审慎应对。  相似文献   

4.
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播社会是一个"公开展示的社会",也是消费文化盛行的社会,电视新闻、娱乐、电视剧、广告等话语形态在为社会消费提供展示的"舞台"的同时,电视话语也成为各种消费社会的"代言者".认同是人们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对自身角色以及与他人关系的一种动态的评估或判定,电视话语作为一种控制性的力量,观众在"消费"电视话语的同时,也建构了一个作为消费者个体和群体的归属感,同时这种感觉也成为他们评估和判定自己和他人关系的标准,也正是在这样的建构与互动过程中强化了观众作为消费者应有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5.
消费文化影响下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电视把各种文化叙事和视觉艺术手段都用于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的构建,通过各种符号使受众体验各种消费主义的快感。电视文化作为一种消费文化,消费社会对公众消费欲望的充分培养使得电视综艺节目的娱乐消费精神找到了重要支撑。《一年级》是湖南卫视一档原创校园成长真人秀节目,于2014年10月17日开播,讲述一年级新生进入校园之后的成长故事,从学生、老师、  相似文献   

6.
张帆 《今传媒》2011,(5):75-77
本文以道格拉斯.凯尔纳的"媒体奇观"概念为依据,针对"电视文化"中呈现出的将"公域私化"这一文化奇观展开分析和研究,提出隐藏在该奇观背后的本质是公共领域的消失和消费文化的到来,同时反思这一电视文化奇观的社会本质。  相似文献   

7.
高晓 《新闻窗》2014,(2):94-95
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促进各种事业、文化、思想的发展,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当前人们的影视文化消费占据消费支出中的大部分比例,电视产业在众多消费主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电视纪录片从其产生到发展,经历了不同的时代和阶段,随着影视业的快速发展,电视纪录片成为当前的一个关注焦点,电视纪录片开始转向栏目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电视艺术属于大众文化范畴,在电视节目起始阶段,电视曾因其大众文化的特性而被排除于审美体系之外。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消费文化逐渐成为一种潮流,引领诸多社会理念发生变化,当前社会的审美已经从高雅文化向日常生活迁移,大众文化开始进入审美领域。故事类电视节目作为电视节目中一个典型的代表,以遍地开花之势在各个电视台大放异彩,同时它也是大众文化的一种表现,而其节奏的变化无疑具备一定的审美功能。  相似文献   

9.
在商业社会中,电视文化和消费主义是紧密相连的,人们的消费行为离不开电视媒介的塑造,而电视媒介的发展也离不开消费文化的支持.本文从植入广告、服饰、生活方式三个方面对电视节目中的消费主义文化进行解析,引导受众正确面对消费主义文化的侵袭,更理性的面对消费文化.  相似文献   

10.
电视媒体传播消费文化本无可厚非,但如今一些电视媒体为了赢得收视率和经济效益,"全力打造"、"过度传播"消费文化的做法却值得商榷。毕竟,除了传播消费文化,媒介同时还承担着其它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1.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电视、电影、网络等各种媒介的广泛普及,人类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视像化时代。媒介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视觉美感的需求,以及消费社会商品价值的符号化追求,共同为视觉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搭建了舞台。尤其是在消费主义语境之下,视觉文化往往打着审美的旗号,以追逐商业利益为目的,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大肆宣传。而以视觉传播为主的电视文化在构建消费社会独特的文化景观的同时,也成为最主流的文化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2.
张文明 《新闻窗》2011,(3):47-48
电视文化是电视传播所产生的一切社会效应的综合。从人文学科的角度出发,电视文化研究以电视传播的内容为核心研究对象,包括电视文化理念与电视文化形态,电视文化环境和电视文化责任,电视文化消费与电视文化接受,电视文化审美与电视文化批评等内容。文化环境指影响主体活动,存在于主体周围的各种精神文化条件的总体或系统。构成文化环境的主要因素是:教育、科技、文艺、道德、宗教、哲学、民族心理和传统习俗等。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消费文化的角度对电视相亲节目《非诚勿扰》进行探讨,阐述了电视媒体在消费文化下的发展,并以《非诚勿扰》为例解释了电视相亲类节目热播的社会背景及原因。认为电视媒体在消费文化背景下不仅应满足受众精神消费的需要,还应担负起建立社会正确道德价值观标准,完善道德建设监督体制和自律机制,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的责任。  相似文献   

14.
在消费文化日益盛行的今天,消费行为、消费文化等相关观念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其中电视文化正在作为一种消费文化参与着社会文化的建构。近几年以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为代表的明星亲子真人秀节目吸引了大众的眼球,也成为了新兴的文化消费产品,延续了电视娱乐节目的明星神话并制造了新的明星。  相似文献   

15.
薛洁 《青年记者》2016,(6):30-31
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我国电视媒体日益市场化、商业化,“娱乐化”趋势也日益明显.伴随着消费社会的到来,电视娱乐文化中由“娱乐”“消费”等关键词构成的当代电视文化在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和文化品位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 消费文化语境里的电视娱乐风潮 大众文化伴随消费主义的浪潮迅速在全球蔓延开来,这在一定程度上为电视娱乐的风行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近年来,电视真人秀节目数量井喷,玩游戏、做任务、谈恋爱、宿军营……  相似文献   

16.
电视纪录片具有社会文化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两方面的内容。电视纪录片的社会文化价值取向,指的就是以纪实手法完整地报道社会生活的电视作品,对社会需要的满足及其发展的一致。 自《望长城》播出后,电视纪录片已成为中国荧屏上一个闪光的热点,同时也引起了广大观众对中国电视纪录片的极大关注。不少的中国电视纪录片还走向世界,频频在国际电视节上获奖。有人评价说,中国的电视纪录片,正在带动着中国电视文化的新走向,即从历史的中国走向现实的中国,从自然的中国走向社会的中国,从封闭的中国走向开放的中国。那么,为什么当代中国电视纪录片会出现这种价值取向呢?本文将从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主体、文化消费需求和文化环境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论述其对电视纪录片文化价值取向的制约。  相似文献   

17.
宋子玉 《视听》2016,(12):36-38
现阶段,中国电视传媒的发展受到了新媒体的严重冲击。在当前不断加深的社会消费环境中,电视媒介所形成的消费市场正在进行积极的调整,从而使得电视的消费功能得到转型和提高。本文积极探讨在新时代下国内电视媒介所做出的文化消费新主张,首先阐述电视媒介中的新闻节目所表现出的娱乐化倾向,分析了当前娱乐节目盛行的事实根源;在谈论当前电视剧的制作时,强调了根据传统历史来强化电视文化消费的客观规律,提出了未来的电视文化必然更加强调以参与和体验为核心内容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今消费时代,电视文化在消费文化的语境中蓬勃发展,其自身也成为了一种消费文化的一部分。消费时代下的电视文化是一种快感文化,观众观看电视是为了获得愉悦和刺激。电视"真人秀"《奔跑吧兄弟》作为一种具备了故事性以及游戏性、刺激性和诱惑性的节目形态,建构起消费时代典型的电视文化快感。本文以当下热播真人秀节目《奔跑吧,兄弟》为例,通过分析节目中快感的来源,受众对快感的需求以及快感的类型,从而对消费时代下电视文化的特性有更好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电视购物这种文化消费形式开辟了一个新的赢利空间,也直接促进了现代流通业的发展,成为中国电视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但其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电视购物监管不力、虚假违法、夸大宣传、误导消费等问题,导致电视购物成消费投诉热点,引发消费者对电视购物的信誉危机。  相似文献   

20.
王妃 《报刊之友》2014,(4):143-144
消费文化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环境气候,电视媒体作为重要的文化传播的渠道,在倡导、制造、实践、强化消费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电视在传播消费文化过程中也会呈现的一些负面效果。因此,要用好电视这把双刃剑,传播积极的消费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