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97年,我读到赵柏田当时写的一组随笔时,我的感觉是,他远离了我原先对他作品的印象的框架。或者说,他进入了时代的“随笔写作潮流”。我那时读到的赵柏田的这组随笔,后来收进了他的随笔集《我们居住的年代》,交由作家出版社于1999年出版。 这册随笔集虽然写于9  相似文献   

2.
辛韵 《大观周刊》2012,(45):59-59
当代的散文创作百花齐放,于坚是新散文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散文内涵丰富,在描写日常生活的琐事中流露出了作者自己对于人生的思考,他的《人间随笔》正是用心灵书写的“日常生活的史诗”。本文立足于于坚的《人间随笔》这一部散文集,从三个方面入手,力图从深层次剖析《人间随笔》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3.
书话随笔,是文章中的一颗耀目的珍珠。鲁迅的域外小说介绍奇光异彩;叶灵凤的读书随笔珠圆玉润;巴金的书话一如他的小说,情怀如火,灿烂夺目:孙犁的《书衣文录》于平和简淡中透着清丽的光彩;香港作家董桥的《书城黄昏即事》俊逸高华而多绅士气…… 这些文章读多了,我便不  相似文献   

4.
杜渐坤出任《随笔》主编,他希望我能给他写一点随笔类的文章。而我对于随笔类的东西偏偏十分地强调自己独到的见解,总希望自己随心所欲地从笔尖流出来的文字是完全个性化的。渐坤索稿甚紧又勤,无奈之中,便敷一篇寄去,寄出后又觉欠妥,没想到渐坤兄海量,竟能容纳。后一连发出了我的多篇这类文章,不仅使我胆大起来,而且令我由此相识众多天南海北的新朋友。最近,我重读《吕氏春秋》,又有一些新的感觉。便忍不住找出从前读时作的一些笔记,两者合在一起再看看,便看出别一种情绪,就有要把这种新感受整理成文求教于方家匡正的欲望。而刘硕良先生多次要我能给他一些“支持”。倒是我一直感到自己与刘先生“隔行如隔山”无以沟通为愧。刘先生得知我在读《吕氏春秋》并有些“闲话”成文,特电话相约。这倒叫我有些恐惶起来。好在刘先生也是一位大度之士,能相容我的“胡说八道”,我便也只有借刘先生之名而招摇过市了。愿海内方家匡正。  相似文献   

5.
近读《新闻知识》1992年第1期,我看到了张宝贵同志读了鄙人发表在《新闻知识》1991年11期《读报ABC》后的愿与我就“C”观点商榷,看来,张宝贵同志和我一样,都是《新闻知识》的热心读者和作者。他的求真求实的作风,令人钦敬。这里,我想把“C”段的观点的含义陈述一下,便于张宝贵同志消除歧见。《读报ABC》,只是一种并不经心的随笔偶感而已,却又不同于一般的随笔,它有较为高一层次的“言外之意”,对个中意境,仁智自会各有其见,诚如巴尔扎克所说:“各个读者是以不同的眼光阅读《哈姆莱特》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当然,张同志却非  相似文献   

6.
《新闻战线》第七期发表的王政同志的文章《随笔不可随便》,提出了写新闻性的随笔事实要真实,写作态度要严肃,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作者所指责的《请看看左邻右舍》一文(见人民日报2月13日3版),并非“随便”之作,更非“主观臆测”,“做出错误的结论”。作为这篇随笔的编者,我有责任提出看法,同王政同志商榷。人民日报创办《市场随笔》专栏有两年多了,从编辑思想来说,报道内容和议论之词力求实事求是。应当说,《市场随笔》受到广泛  相似文献   

7.
为者常成 行者常至——长篇报告文学《不知天命》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宇宁 《视听纵横》2008,(5):104-105
韶良又要出书了。记得还在1994年的时候,韶良送过我一本书,书名叫《绝顶的梦》,汇集了他历年所写的报告文学、散文和随笔。那本书很好看,书名富有诗意。我至今还藏着。这次,韶良为他的新作取名《不知天命》,其意蕴耐人寻味,和前一本书讲的都是别人的故事不同,《不知天命》为读者讲了作者自己的故事——一个关于创业的故事。这个故事讲得很生动、很感人。  相似文献   

8.
安武林要出一本很特别、很有意思的书,内容全是儿童文学作家人物的随笔。这些随笔,有的我很早就读过,有的正在读,有的我没有读过,读与不读,都有一份温暖和敬意存在心里的。我了解这个人,所以我信任他的文字。这些随笔曾经在作为他个人的专栏刊登过,在出版圈内引起过不小的轰动。  相似文献   

9.
武林要出一本很特别、很有意思的书,内容全是儿童文学作家人物的随笔。这些随笔,有的我很早就读过,有的我没有读过,读与不读,都有一份温暖和敬意存在心里的。我了解这个人,所以我信任他的文字。这些随笔曾经在  相似文献   

10.
安武林要出一本很特别、很有意思的书,内容全是儿童文学作家人物的随笔。这些随笔,有的我很早就读过,有的正在读,有的我没有读过,读与不读,都有一份温暖和敬意存在心里的。我了解这个人,所以我信任他的文字。这些随笔曾经在作为他个人的专栏刊登过,在出版圈内引起过不小的轰动。  相似文献   

11.
一提起蒙田这个名字,凡是喜欢读随笔的人,大概没有不知道的,因为正是这位西方古人开创了近代随笔这一不朽的文学体裁。他在波尔多古堡书房里撰写的三大卷《随笔》,虽经几百年历史的江河冲洗,依旧巍然屹立于世界文苑之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辉。他的随笔,以其丰富的历史内容,渊博多趣的知识,娓娓而谈的文笔而为历代读者所赞赏,尤其是在文字中时而闪现的鲜活思想(有些甚至是超前的),使他仿佛就是活在我们中间的一位现代人。  相似文献   

12.
祁念曾 《今传媒》2005,(2):49-49
在深圳企业报刊的编辑队伍中,梅细锁是位引人注目的人物。他毕业于正规新闻院校的研究生,担任沙河实业集团公司《沙河》月刊的主编。他为人豪爽,工作勤奋,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和开拓意识,经常在报刊上可以看到他写的杂随笔。最近,他把近年来写的杂随笔汇集成册,准备出版,书名为《一叶知秋》。  相似文献   

13.
陈原作为一位杰出的出版家,在建国前参与编辑的期刊很多,如《国际英文选》、《少年战线》、《新华南》、《反侵略周刊》、《民主世界》、《世界知识》、《读书与出版》等,也撰写了很多期刊评论文章。他的期刊评论与他众多的图书评论一样,大多是融介绍、评点和抒情于一体的随笔形式。有以人评刊,以刊忆人等,大都围绕“刊和人和我”这一主题,或道出文坛掌故,如忆史枚、陈翰伯等,或态度诚恳.率真直言,写出刊物与时代之沧桑。  相似文献   

14.
逼出来的话     
没有想到,1991年我将65篇杂文结册的《热冷集》,有幸被推荐列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国家图书目录。这事拽着我又把1990年以来写的61篇杂文随笔汇集出版。 本集杂文随笔,绝大部分是在《人民日报》、《半月谈》和《中国记者》上署名谈峰发表的。它们也如同我40多年来“爬格子”“爬”出来的其它杂文、新闻、通讯、报告文学和学术论文,写作的动因可分三类:一是奉命写的;二是人们希望写的;三是自己逼自己写的。初当记者时写的东西,属第一类动因者多,第二、三类动因  相似文献   

15.
如果不是得知再版的消息,我真没有意识到,《华丽转身》这部书已经出版8年了。《华丽转身》是洁尘电影随笔的成熟之作。经过8年的沉淀,回头再读,依然有新鲜之感,并频生出一些新的感受。这些随笔是亲切的。我所指的亲切,实际上既是一种交流态度,也是一种笔调。任何影迷在与人交流他们所喜爱的电影及其电影中的角色与演  相似文献   

16.
前年我写了一篇《书太多了》,登在《读书》1988年第7期上,里边摘录两位英国作家的文章,其中第二人是G.C.Squire。最近在旧书堆里翻出他的一本随笔选集《美人鱼酒店里的生活》,重读了一遍,里边有不少篇谈到与书有关的事情,现在挑出三篇来给《读书》的读者做个介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朱学勤先生前不久发表过一篇随笔,谈了他参与凤凰卫视《鲁豫有约》栏目的一段经历,朱学勤先生说:“凤凰卫视《鲁豫有约》邀约三人谈‘1977年的高考’,……人家是商  相似文献   

18.
一、生活随笔的概念前人对生活随笔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试列举如下:①随笔可概括为欧式随笔、古典随笔、艺术随笔、读书随笔、学术随笔、生活随笔等六种,其中生活随笔是“以现世的悲欢为砖瓦,白描与议论并长,竹头木屑,蕞尔小事,都宜有文化的蓄养和文化的分子”。(伍立杨《随笔之笔》)②生活随笔,其实就是生活心得,它多以个人经历、身边琐事为主,有感而发,以小见大。(魏国华《生活随笔写作例谈》)  相似文献   

19.
宪法学者张千帆先生在推出了好几本广受关注与好评的大部头著作之后,他的第一本随笔集子《倚宪论道》面世了。在他看来,较之于"洋洋大观、引经据典的大部头",要写好这种没有"脚注"的随笔,更需要个人灵感,同时也更为困难。困难虽然存在,并不表明作者没有能力做好。虽然张先生自谦是一个"有问题意识但没有什么理论灵性"的人,但是,读完此书,我的结论是:这本书其实已经达到了我这样一个普通读者对随笔——  相似文献   

20.
我从事新闻工作三十多年.偏爱而又写得最多的是“市场随笔”。1993年由香港新世纪出版社出版的《话说市场》专著中.选用了98篇“市场随笔”。在采写“市场随笔”的过程中,我初步摸索到一些经验。概括讲,有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