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HMβ对培养大鼠骨骼肌细胞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HMβ对骨骼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应用地塞米松诱导培养大鼠骨骼肌细胞造成损伤模型。结果显示HMβ可健骨骼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降低,增加骨骼肌钿胞的存活率,健SOD活性升高,MDA含量下降。说明HBβ对地塞米松诱导的骨骼肌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BCAA对诱导损伤的乳鼠骨骼肌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BCAA对骨骼肌细胞损伤的保护机制.应用地塞米松诱导培养大鼠骨骼肌细胞造成损伤模型,结果显示BCAA可使骨骼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降低,增加骨骼肌细胞的存活率,对地塞米松诱导损伤的骨骼肌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实验证明BCAA在促进细胞增殖方面的作用可能大于抑制细胞分解作用.  相似文献   

3.
从损伤机制和检测指标两个方面对运动性骨骼肌损伤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结果表明:运动性骨骼肌损伤主要原因为机械外力导致骨骼肌的肌膜完整性、流动性和通透性受损,进而导致骨骼肌细胞内钙离子超载,细胞膜的脂质过氧化,一些蛋白如Caveolin-3、Calpains和Ubiquitin的表达改变可能参与了细胞内的钙超载调控,机械性外力作用和代谢性刺激综合作用可以诱发、加重骨骼肌微结构的损伤.  相似文献   

4.
罗丽  张林  董宇 《体育科学》2007,27(7):55-58
目的:观察低功率激光照射对急性骨骼肌顿挫伤大鼠肌卫星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方法:将采用打击装置造成后下肢肌群顿挫伤的60只大鼠随机分为激光治疗组(30只)和自然愈合组(30只)。激光治疗组采用美国Erchonia EML(ML2)型低功率激光器对损伤局部进行照射,自然愈合组不进行治疗。通过HE染色光镜、透射电镜观察方法分析低功率激光照射对大鼠急性骨骼肌顿挫伤组织学愈合进程的影响;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分析低功率激光照射对肌卫星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结果:低功率激光照射能加速骨骼肌的再生,促进损伤修复;低功率激光照射对急性骨骼肌顿挫伤大鼠肌卫星细胞有较强的促增殖作用。结论:低功率激光能增强急性骨骼肌顿挫伤大鼠肌卫星细胞增殖活性,从而加速骨骼肌的再生,促进损伤修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力竭运动对小鼠骨骼肌氧化应激和DNA损伤的影响,探讨骨骼肌细胞DNA损伤的氧化损伤机制,进一步揭示运动性疲劳的损伤机理;方法: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对力竭运动小鼠不同恢复期骨骼肌细胞的DNA损伤效应进行测定;结果:小鼠骨骼肌细胞在大强度力竭运动后即刻和24 h的DNA损伤显著高于对照组损伤水平(P<0.05),其中即刻组的DNA损伤程度最为显著(P<0.01),而运动后48 h彗星各项指标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力竭运动所致的骨骼肌细胞DNA损伤与氧化应激水平有密切的关系,运动性氧应激参与介导了细胞DNA损伤,运动性氧应激是组织细胞DNA损伤的机制之一,适时有效的抗氧化剂补充将有利于防护组织细胞DNA损伤.  相似文献   

6.
运动引起的骨骼肌超微结构损伤是运动科学领域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对运动导致的骨骼肌超微结构损伤进行综述,主要论述了超微结构损伤的评价指标及恢复手段。以期提高体育运动参加者对体育运动的认识,并为以后的实验研究做理论准备。  相似文献   

7.
血清肌酸激酶与骨骼肌损伤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研究目的在于对血清肌酸激酶与骨骼肌损伤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采用跑台一次性离心运动至力竭的动物模型,48只7周龄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和运动后即刻、1、2、4和7天组,测定血清肌酸激酶活性,同时通过HE染色分析骨骼肌形态学损伤变化。结果显示血清肌酸激酶活性峰值出现在运动后即刻,运动后1天迅速下降。HE染色结果则表明离心运动后骨骼肌损伤呈现延迟性时相特点,在运动后第2天骨骼肌损伤范围达到最大。本实验表明血清肌酸激酶与骨骼肌损伤的变化趋势并不一致,血清肌酸激酶水平不能反映骨骼肌损伤。  相似文献   

8.
细胞骨架及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涛  李世昌 《体育学刊》2006,13(5):48-52
综述了细胞骨架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进展,分析了骨骼肌细胞骨架在维持骨骼肌肌小节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中的重要性。重点叙述了骨骼肌细胞骨架蛋白desmin、dystrophins、arcoglycant、itin和nebulin在运动中的变化,对细胞骨架蛋白在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I 对骨骼肌生长和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长激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轴是肌肉生长的重要调节因子之一。虽然许多组织都能表达IGF-I,但它们各自的功能不同。骨骼肌是IGF—I的靶器官,同时也分泌IGF—I。骨骼肌组织表达的IGF—I对骨骼肌损伤后的再生、修复非常重要,也是通过适当干预保持肌肉质量的重要调节因素。主要讨论GH/IGF—I在促进骨骼肌再生和修复中的作用,并讨论其在运动康复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张婧  熊正英 《体育科学》2004,24(5):24-26
迷迭香可以增加骨骼肌组织中的抗氧化酶活性,提高骨骼肌组织的抗氧化功能,减轻大强度耐力训练对大鼠骨骼肌组织造成的脂质过氧化损伤,改善运动造成的自由基代谢紊乱,并且在同一状态下时不同的抗氧化酶活性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1.
利用纳米磁性颗粒将bFGF定位于大鼠骨骼肌钝挫伤部位,考察该方法对大鼠急性骨骼肌钝挫伤恢复过程中收缩应力及MHC-Ⅱb表达影响。研究结果表明,bFGF对大鼠腓肠肌钝挫伤后第17、24天的收缩力有明显提高。损伤后第2~10天,bFGF包裹组与其余各组之间的MHC-ⅡbmRNA表达差异显著(P<0.05)。因此,磁纳米化的bFGF能明显改善大鼠急性骨骼肌钝挫伤后的收缩应力衰减,显著促进损伤肌肉MHC-ⅡbmRNA的表达,改善损伤肌肉再生和结构修复。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补充磷脂对大鼠腓肠肌钝挫伤恢复效果,采用重物下落装置建立急性骨骼肌钝挫伤模型,并于损伤后补充磷脂,检测补充磷脂对损伤肌肉的收缩力及松弛特性、自由基清除等的影响。结果发现,大鼠腓肠肌在受到钝挫伤后的第10天及第17天的收缩力,补充磷脂组收缩应力显著高于自然愈合组;损伤后第10天,补充磷脂能使应力松弛恢复接近正常肌肉水平,而自然愈合组仍显著性高于对照组;损伤后第2-10天,补充磷脂能显著提高腓肠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同时显著降低腓肠肌中丙二醛的含量。因此,补充磷脂能明显改善大鼠急性骨骼肌钝挫伤后的收缩力和恢复应力衰减,提高骨骼肌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腓肠肌中丙二醛含量,更好地促进自由基的清除,促进损伤肌肉修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对急性骨骼肌钝挫伤大鼠卫星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将采用打击装置造成后下肢腓肠肌钝挫伤的大鼠随机分为即刻组、针刺治疗组、自然愈合组。针刺治疗组采用阿是穴针刺疗法,自然愈合组不治疗。结果:针刺治疗组肌卫星细胞核数在大鼠伤后第2天时达高峰,而自然愈合组在伤后第4天达高峰,之后呈下降趋势。在损伤后第1天、第2天、第4天,针刺治疗组大鼠肌卫星细胞核数目均比自然愈合组多,且在损伤后第2天显著高于自然愈合组。结论:大鼠骨骼肌损伤后,针刺能促进肌卫星细胞的增殖并促使活跃期提前出现,促进肌肉再生,加速损伤愈合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运动终板的分型及运动训练对运动终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动终板在骨骼肌纤维上的分配是骨骼肌神经支配的表现形式,运动终板的形态结构和机能状态直接影响到肌肉的功能。它既是神经系统引起肌肉收缩的关键部位,也是肌肉疲劳的潜在衰竭点。通常,骨骼肌纤维形态改变的同时伴有运动终板形态结构的变化。因此,在运动训练条件下对运动终板的形态学研究,为加快骨骼肌纤维的收缩效率和提高运动员的成绩提供良好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李同辉 《精武》2012,(30):14-14,16
骨骼肌钝挫伤及是时性损伤是常见的运动损伤,恢复过程不当或恢复不完全、反复受伤会严重影响骨骼肌的生理功能。造成人体运动能力的下降,甚至影响运动员的运动寿命。因此研究极低频磁场对运动损伤恢复过程中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有可能为运动恢复方法的创新开辟新的道路,对极低频磁场的对人体的生物学效应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6.
舞龙运动中常见运动损伤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问卷调查法,访问调查法对舞龙运动员常见的损伤进行初步的研究,并查阅大量有关的文献资料.发现舞龙运动中常见运动损伤为关节韧带扭伤、肌肉拉伤、肌肉、骨头挫伤、肌肉劳损、骨膜炎、骨脱臼等.而引发这些损伤的原因包括专项训练技术因素、运动员身体因素、运动员心理因素、训练安排因素等.并提出提高专项技术训练水平、加强训练医务监督、重视常见运动损伤的防治等措施是减少运动损伤的重要途径,为舞龙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骨骼肌运动适应性变化的钙调神经磷酸酶信号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动训练能促使骨骼肌形态、结构发生适应性的变化,如肌纤维选择性肥大、肌纤维类型转化等。钙调神经磷酸酶的活性与肌纤维选择性肥大、肌纤维类型的表达有着密切的关系,钙调神经磷酸酶信号机制为研究骨骼肌运动适应性变化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高强度训练对SD大鼠OAH品质的提高,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训练干预组与安静对照组。训练干预组以坡度10%、28 m/min、每次60 min、每天1次、每周5 d条件下于跑台上运动8周;安静对照组不施加运动干预措施。在最后一次训练结束72 h即刻进行腓肠肌与血清的取材。检测指标为骨骼肌与血清的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otal super oxide dismutase,T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和还原型谷胱甘肽(reduced glutathione,RGSH)。结果发现:骨骼肌与血清中的RGSH含量和TSOD活性显著性增高;MDA在血清中显著性降低,但在骨骼肌中显著性升高;CAT活性在血清中显著性增高,但在骨骼肌中不变。实验表明:高强度训练能够实现SD大鼠OAH升级。  相似文献   

19.
运动时骨骼肌两种重要能源底物,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在氧化供能时存在交互关系,且与G-FA循环理论以外的机制有关。运动中增加脂肪的可用性可降低骨骼肌PDH活性,减少肌糖原分解,可能是通过增加线粒体NADH可用性,进而缓解运动诱导的游离ADP,AMP和Pi累积增加;增加外源性CHO可用性能减少骨骼肌脂肪氧化,可能是通过血浆胰岛素水平增加和FFA可用性下降,也可能是通过减少脂肪转运进入肌肉和/或降低线粒体速率等机制;运动强度增加机体更依赖于CHO供能,可能通过肌肉内、外机制下调脂肪代谢。  相似文献   

20.
在以影响因子为核心的期刊评估系统基础上,根据关系型动态思维模式,运用多维定位的原则,利用德尔菲意见法、文献法、逻辑推理法,引入引文支持概念,从引文的多学科特征和应用类型两个特征上,利用文献分类法、图表法、多元统计、聚类分析、数值分类等多种方法,对中文体育核心期刊在引文支持元数据中的特征分布值分别进行统计,目的是从多视角对期刊质量重新进行评价,提高社会对使用影响因子评价核心期刊的认可程度。结论:13种核心期刊在多学科上的分布程度为34.84%,超过多学科丰度值的期刊有5种,形成创新性学术期刊集;13种核心期刊在应用类型上的分布程度为5.10%,超过应用类型丰度值的期刊有6种,形成应用性学术期刊集。两集合中的数据经处理后可以参加以影响因子为核心的中文体育核心期刊排序结果的微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