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考试报·高二历史》2006年4月21日第1107期第三版有这样一道试题:秦朝老百姓如果告官,按照秦朝官吏职责,他应当找A.御史大夫 B.太尉 C.丞相 D.郡首答案为 A,笔者认为值得商榷。秦统一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治的措施,在职官方面的主要措施就是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三公即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公之中,丞相是最高行政长官,总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  相似文献   

2.
金朝前期设立的"超迁格",是女真人在职官制度领域的重要特权。"超迁格"仅与武散官系统相关,且只适用于其中的中下品级官阶,这与金前期女真人没有获得文散官的途径、以及金朝严格控制三品以上高官数量相关。正常情况下,相较于非女真人逐阶迁转官阶,女真人凭借"超迁格",其官阶迁转的平均速度可能是前者的三倍,通过此制,金代女真人能够保持本族的仕宦和政治优势。"超迁格"原是女真人独享的特权,但章宗将此制向契丹人开放,宣宗更进一步将其适用范围扩及所有非女真人。女真统治者扩展"超迁格"适用民族范围,是为了缓和内部民族矛盾、巩固金朝统治。但章宗和宣宗对"超迁格"的改革,均遭到女真官僚集团激烈反对,最高统治者和女真官僚集团对"超迁格"的态度,说明此制属于女真人特权的核心组成部分。"超迁格"这一独具特色的制度,是女真本位政策在职官制度中的体现,也表明了北族因素对金代汉制的显著影响;而"超迁格"所适用民族范围的变化,也展示了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对金代政治制度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3.
张星 《考试周刊》2014,(7):30-31
<正>1.丞相。秦、汉定制,丞相为辅佐皇帝的最高政务长官,与太尉、御史大夫地位略等。太尉掌军,御史大夫掌监察,又兼为丞相之副,起互相制约的作用。汉代初期,有时置左右丞相各一人,但一般只置一人,不分左右。魏、晋以后,真正担任宰相的多用其他名义,而丞相只用位置权臣如曹操、王导等,往往进一步即登皇位。一直到南宋孝宗以后,才又采用左右丞相名称。辽、金、元亦同,但是此时的丞相已无汉代丞相的实际权力。明初亦设左右丞相,不久即废,只以内阁诸臣参与机务,自此以后不再有丞相之名。但习惯上唐、宋之同平章事亦以丞相  相似文献   

4.
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之职设于秦,西汉时渐成定制。西汉三公制演变分为三个阶段,西汉初期,以功臣为三公,丞相位尊权重;西汉中期,太尉易名大司马,横跨中外朝;西汉后期,大司马专朝,御史大夫禄秩同丞相,三公制日臻完备。  相似文献   

5.
乌鸦填字     
横向:1.成语,指清除弊端,风气为之一清。2.商朝末王纣享乐之地,有酒有肉。3.成语,指地方好,才人辈出。4."三公"之一,即御史大夫。  相似文献   

6.
论金代的女真文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前言金代的女真文学,指金朝时期女真族人的口头文学和用汉文和女真文所写的书面文学作品。女真人用汉文或女真文所写的文学作品,都是表达女真人思想、感情的作品,都应归之女真文学之中,不能认为女真人用汉文写的作品,就不算女真文学,迄今为止,就我们所知道的女真人作品的绝大多数是用汉文写成的。这一点是需要说明的概念之一。  相似文献   

7.
周昌其人     
《学语文》2004,(9):85-87,91
周昌者,沛人也。其从兄曰周苛.秦时皆为泗水卒吏。及高祖起沛,击破泗水守监,于是周昌、周苛自卒吏从沛公,沛公以周昌为职志,周苛为客。从人关,破秦。沛公立为汉王,以周苛为御史大夫,局昌为中尉。  相似文献   

8.
秦统一六国后,始设皇帝,皇帝之下设丞相府、太尉府、御史大夫以及九卿等。丞相秉承皇帝意旨处理国家事务,太尉掌全国军事,御史大夫为皇帝的秘书长并管监察、执法。承相位最高,通称为宰相。大作家李斯曾为秦的丞相。  相似文献   

9.
万历 《贵州通志》 载贵州前卫指挥使莽哥卜花传,为北方民族安置贵州卫所之典型案例.莽哥卜花,水三万户人(建州女真人),永乐初授千户,历升都督同知.宣德四年(1429年),男撒满答失里袭都督佥事,正统十年(1445年)取赴京,奉旨改名李忠.景泰元年(1450年),三世孙缙调贵州都指挥佥事,其后李勋遂注贵州前卫,袭指挥使.  相似文献   

10.
金代定都燕京与女真民族文化的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朝迁都燕京,是女真人长期追求先进文化的结果。但是,进入中原后,女真人一味地享用汉文化,失落了民族文化。这样,迁都燕京就成了女真民族文化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相似文献   

11.
山西处黄河中游,有中华民族"文化摇篮"之称,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国科举隋大业元年(605年)始,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终,历经1300年,横跨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作为一种考试制度延续上千年的历史,这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都绝无仅有。历代科举中,山西共产生3000余名进士,有40余人进入鼎甲。本文尝试对山西历代的状元、榜眼、探花的情况进行小考。  相似文献   

12.
历代大学校长一脉相传,都属于有较高"级别"的"朝廷命官"。汉代及汉代以前的大学虽然未设专门的校长,但代行校长之职的官员已具有一定的级别。西晋专设国子祭酒后,其级别总体上呈现由高向低的趋势:西晋、东晋和南朝为正三品,隋唐为从三品;唐代以后各朝国子祭酒,除元代为从三品外,宋、明、清诸代皆为从四品。历代大学校长级别是由大学政治地位决定的。唐代以后,大学校长级别的不断下降,是科举时代大学政治地位不断下降趋势的直接反映。  相似文献   

13.
歙县俞氏是西晋末年为避“永嘉之乱”南迁徽州的北方大族,自其始祖俞纵开始不断繁衍.逐渐融入当地社会。尤其入宋以后,科举盛行,歙县俞氏适应科举的发展,逐渐完成由尚武到尚文的转变,走上科举仕宦之途,成就显赫。北宋时,俞献可、俞献卿二支五代之内10人进士及第,“十榜传家”,出现累世科第的繁荣景象,但是进入南宋之后便逐渐衰落下去。通过对北宋歙县俞氏科举、仕宦兴盛情况的研究,可窥探宋代徽州科举与地方家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西晋的宗室仕进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晋王朝重用宗室 ,宗室或者任职中央 ,或者出镇方面 ,深刻地影响了当时政治局势的发展。宗室成员虽然也要根据九品官人法出仕 ,即需中正品第 ,获得一定乡品后方才取得入仕资格 ,但他们主要通过吏部铨选直接入仕 ,入仕年龄相对较低 ,起家官品相对较高 ,起家官多为清显之官。宗室仕进制度这种特点的形成与西晋王朝大力任用宗室及当时的政权结构、政治发展特点是密切相关的。西晋大封宗室诸王、允许推恩分封及选官制度中“二品系资”制度的制定客观上保证了宗室成员在仕进上享有特权 ,使得更多的宗室成员更易转变为国家官员 ,成为维持王朝统治的重要政治力量  相似文献   

15.
唐代进士入仕的主要途径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举子进士及第后,只是获取了入仕前的一种身份。若要得到官资,必须先通过关试,再由吏部铨选、制举、吏部科目选以及使府辟署等途径入仕。吏部铨选为通常仕进之路,制举和吏部科目选为快速仕进之道,使府辟署为回旋仕进之途。多种渠道选拔人才是唐代选官体制的基本特点,修业奋进跻身官场是唐代进士及第者的普遍心态,由此散发出的文化气息,影响着有唐一代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6.
官僚职权世袭制1是西晋统治政治中的一种权力传递形式,指在位的高官死后,其后代或者是其他家庭成员可以继承其爵位和官职。官僚职权世袭制保障了封建管理队伍后继有人和不断扩大,源源不断地为统治集团输送预备官员。该制度贯穿西晋统治始终,对西晋当朝和后世的政治、文化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富顺县明清文科进士总数说》对于推动四川科举史研究不无贡献,但是文中亦存在一些史实错误和失误:崇祯十三年"赐特用出身"榜中四川士子应为18人,非17人;资料的缺失使其统计数据有待商榷,这表明统计明代进士数量要综合明清科举文献和方志,不能仅凭一二种文献;其学术史回顾之失,揭示出学术史的撰写一定要全面,至少要把握住课题的代表性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8.
两晋礼学兴盛,礼学家尤其重视丧服礼。由于统治者的提倡与皇权的日渐衰微,属吏与长官的君臣关系在西晋得到确立,到了东晋则通过确定服丧制度在礼制层面上加以强化。“既葬除服,心丧三年”这一属吏为长官服丧定制的形成,是两晋特殊政治环境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与汉魏制度不同,两晋十六国南朝以及北魏后期的封国行政长官为内史与相并存,这是西晋武帝太康十年区分王国与非王国行政长官的结果。此年改王国行政长官为内史,而公国以下行政长官仍沿汉魏之称为相。东晋南朝继承这一制度,至少部分十六国政权如前燕、后赵采用该制。北魏孝文帝太和改制"五等开建"后,封国行政长官也采用了这一制度。  相似文献   

20.
宋朝科举考试制度的渐趋完善使出身于各个阶层的读书人均有机会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僚阶层,官员的选拔与其家世不再发生直接的联系。但宋初太平兴国五年进士的情况表明,家世与官员选拔仍然保持着间接的、隐性的联系,它与从前世家大族控制选官已完全不同。出身于高级官员家庭的进士人数大大减少,且在仕途的升迁上并不顺利;出身于中下级官员家庭和寒素家庭的读书人开始在进士科考试中迅速崛起,尤其是中下级官员家庭出身的进士,成就最为显著,以至于对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均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