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一部优秀教材──评《中国历史文选》惠云由阙勋吾任主编、覃启勋任副主编的《中国历史文选》(上、下册),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这部教材为国家教委“1985-1990年高等学校历史专业教材编选计划”中的重点教材,所以具备着相应的权威性:该教材是在参考、借...  相似文献   

2.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出版的试验教材《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中国古代史》(限选·全一册)(以下简称“试验本《中国古代史》”),今秋即将在两省一市试验使用。有关教学。教研人员对此极为关注。本文拟从体例、结构、课时、内容、编写思路等方面对这本教材略作简介,期望有关专家和广大师生届时针对教材多提宝贵意见。体例与结构试验本《中国古代史》叙述了远古至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古代历史,采用章节体例编排,共6章46节。作为高中阶段历史教育的一部分,试验本《中国古代史》的编写,遵循全套教材的编写体例,体例和结构与其…  相似文献   

3.
中国历史文选课是高校历史学专业主干课,也是素质课,承载着极强的人文素质教育任务。《中国历史文逊)教材中的选文蕴含着诸多人文精神,教师在教学中立足于教材的同时,应重视和加强人文精神教育,使学生真正掌握这门课程的真谛和实质。  相似文献   

4.
《中国历史文选》是高等学校历史系开设的一门基础课。这门课程历史悠久,自陈垣大师20年代在北京大学开设以来,已有近一个世纪的历史。教学基本模式是中国古代汉籍历史名著选讲。笔者多年从事该课程的教学,也基本遵守的是传统模式。1986年由兰州大学与重庆师院联合发起,35所高校协作新编忡国历史文选》教材,采用了单元制,增设了少数民族文献单元,这对本课程是一个创新。1996年由广州师院发起,有43所高校协作推出了改进型的单元制《中国历史文选》,仍保留了少数民族文献单元,可见在《中国历史文选》课程中增入这一课题的教学,取得…  相似文献   

5.
一部颇具特色的优秀教材——评张家王番、陈仰光主编的《中国历史文选》高振铎“中国历史文选”是高校历史系本专科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十多年来前,我和张家王番先生曾合作主编了《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一书,供各高校开设“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或“中国历...  相似文献   

6.
学好《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深化中国革命史教学闵庆祝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特别是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引导学生学好《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下简称邓选),是革命史教学的紧迫任务和重要课题。如何使学习邓选与深化教学结合起来,我们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代教育文选》(陈学恂主编)新近出版。至此,高师中国古代和近代教育史教材,巳全部由人民教育出版社配套出齐。这套教材包括:毛礼锐教授等编著的《中国古代教育史》、孟宪承教授等编的《中国古代教育文选》和《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陈景磐教授编的《中国近代教育史》、陈学恂教授主编的《中国近代教育文选》和舒新城先生编的《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中、下三册)。以上各书多是根据1961年全国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编选计划会议编写的。多年来,广大师生和读者在使用过程中提出了宝贵意见,经著者或编者修订,使各书得以日臻完善。这些书将被选送参  相似文献   

8.
2003年我国各省的高考,涉及到历史学科的试卷主要有三种类型:文科综合卷、文理综合卷和历史学科卷。其中,各种类型的试卷又有新课程版和旧课程版两种形式,其考试内容也分成新课程版和旧课程版两种。除文理综合卷只考高中必修内容《中国近代现代史》以外,文科综合卷和历史学科卷既考必修内容《中国近代现代史》,也考选修内容《中国古代史》和《世界近代现代史》。一、新课程版考试内容的变动与现行高中历史教材《中国古代史》(试验修订本·选修)、《中国近代现代史》(试验修订本·必修)和《世界近代现代史》(试验修订本·选修…  相似文献   

9.
李约瑟为什么称沈括是『中国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教版高中《中国古代史》(选修)教材中讲到北宋名的科学家沈括及其作《梦溪笔谈》的时候,提到了英国学李约瑟给予了沈括和《梦溪、笔谈》极高的评价:李约瑟称沈括是“中国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但是在历史教学中,很多学生对此很不理解:这与教材的表述有一定的关系。因为教材中只是着重点出了沈括在天学方面的成就,  相似文献   

10.
国家教育部颁行《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引发了全国性新编初中历史教材的热潮,本文愿就其中中国近代史部分教材的编写略抒己见,以求教于同行方家。学史使人明智,不仅在于可以从历史上总结经验与教训,而且在于可以养成立体化的辩证思维。为了使中学生通过学史而明智开慧,在《中国近代史》课标制定与教材编写中,应注意对认识中国近代史上诸问题前后、左右、上下、内外等辩证关系的引导。所谓前后,指中国近代史处于中国历史长河之中游,前承中国古代史,后启中国现代史。分段历史教学,是为了让人更…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近年来历史教科书研究的深入,我国近代历史教材(教科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历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历史卷)》的面世、何成刚著《民国时期中小学历史教育发展研究》的出版、徐岩主持的“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课题的开展、华东师范大学主办《历史教学问题》“民国时期历史...  相似文献   

12.
<正>钻研教材,是备课过程中的第一步。钻研教材包括明显的目的性(它的目的就是为了教学),所以,我认为钻研教材应是包括理解教材和掌握教材(如何运用教材去达到教学目的)二项内容。现仅以统编教材《中国历史》第一册的第一编第一章《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群》为例,谈谈个人对钻研教材问题的一点认识和一些不成熟的作法。  相似文献   

13.
历史转折与教育改革的重要文献──初读《张承先教育文选》郭永福在由拨乱反正到深化改革、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大转折中,我国教育经历了重大变革。《张承先教育文选》(以下简称《文选》)深刻反映了这一变革,是研究这段历史的重要文献。承先同志于1979年...  相似文献   

14.
《历史教学》杂志社就中学历史教材编写和历史教学等问题,开辟专栏,发动大家讨论,非常好。借此机会,我也发表一点看法。去年我应邀参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华东师大版)《中国历史》新教材的编写,负责主编初中二年级(八年级)(上册)。本册的内容是写1840—1949年的中国近代史。现在此书已经出版,并在教育部指定的实验区内进行试用。这里,结合教材编写,谈三点体会。历史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一个国民可以不知道某项技术知识,但必须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我国的现行学制规定小学阶段不专设历史课,从这个意…  相似文献   

15.
教材在教与学之间起着重要的媒介作用。当今高校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公共课、选修课课时比重增加,专业课程的课时相对减少。中国历史文选课程的教学内容十分庞杂,教学课时的减少和不足,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教师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等,提出了严峻挑战。因此,《中国历史文选》课程教材的改革与优化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6.
陈杰林 《池州师专学报》2003,17(1):123-124,127
中国历史文选与中国古代史是大学历史专业的主要课程,其教学内容相互渗透关联,教学时间基本同步,因此,应该加强两者教学联系互动。本文从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程序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对构建两者互动教学模式进行了阐述,对教学实践改革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孙传胜 《山东教育》2002,(29):33-34
高三年级《中国古代史》试验本(以下简称新教材)第六章元明清部分中的元朝历史与1992-2001年起用的《中国古代史》选修本(以下简称旧教材)第22章“元朝的政治和经济”相比,不论在内容还是在章节结构上都发生了许多变化,大大增加了历史知识的科学性、严密性,更加系统地体现了历史发展的进程,更有利于学生对元朝历史的深入了解,有利于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一、教材内容的变化1.调整章节结构,便于师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1)旧教材中第22章用了四节内容专题讲述了元朝历史,而新教材则在第六章中前三节讲述…  相似文献   

18.
高校历史学专业低年级学生对于“中国历史文选”课程教学存在几点模糊认识。而这些认识的产生,是同中国古代史学作品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当前中学教育尤其是高中文言教育、当前史学发展前景的不容乐观及中国古代“文史不分家”的传统密切相关的。“中国历史文选”课程有其特殊性,澄清模糊认识,对于搞好这门课程以及其它历史教学是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编写的一本选修课教科书,这本教材的编写体例与其他选修模块不同:为了突出文言文学习中鉴赏的重要性,让学生感到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教材打破了一般以文学史顺序或作家文选式的单元编排方式,诗文分列,按不同的鉴赏角度、鉴赏方法设置单元。而且,  相似文献   

20.
从2006年开始,我省高考将实行“3+小综合”模式,高中历史学科将增加《世界近现代史》上下册和《中国古代史》选修课。而《中国古代史》是我省首次使用的新教材,与旧版教材相比有很大变化。如何认识新旧教材变化的特点,制定相应教学对策,这需要我们历史教师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