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滕王阁序》中“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这两个句子,人教社新编高中语课本注日:“意思是说,远望长安,遥看吴会。日下,指京都,这里代指唐朝的国都长安。云间,吴地的古称。”  相似文献   

2.
王勃《滕王阁序》中有“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一句,高中语文课本注释为:“远望长安,遥看吴会。日下,指京都,这里代指唐朝的国都长安。云间,吴地的古称。”这样的注释是不妥当的。《世说新语·排调》:“荀鸣鹤、陆士龙二人未相识,俱会张茂先坐。张令共语,以其并有大才,可勿作常语。陆举手曰:‘云间陆士龙。’荀答曰:‘日下荀鸣鹤。’”《古代汉语》解释:“陆云,字士龙,三国吴丞相陆逊孙。陆逊封华亭侯,陆氏世居华亭。华亭古称‘云间’。荀隐,颍川人。颍川,地近京城。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滕王阁序》一文中有这样一句 :“望长安于日下 ,目吴会于云间。”其中“吴会”的“会”应读什么音?课本上没有注音。据我调查 ,一般有两种理解 :第一种 ,认为应读“吴会(hu尙)” ,理由有二 :1、有特殊读音的字 ,课本上应有注音 ,如课本上没有特别注音  相似文献   

4.
鲁华峰  胡岚 《学语文》2006,(5):47-47
王勃的《滕王阁序》是千古传诵的骈文名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的高中《语文》第四册中也选入了该文。笔者发现,对于文中“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一句中的“吴会”的音义,多种常用的注本及教材都有不同的注释。清人蒋清翊所撰《王子安集注》引宋人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八释曰:“吴会,谓吴、会稽二郡也。”  相似文献   

5.
《滕王阁序》历来被选作高中语文教材,全文几乎通篇对偶,又几乎通篇用典,这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了障碍,所以编者在文下提供了较详细的解说。但我发现下面两句的注释不够妥帖,斗胆指出,望专家不吝赐教。1.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课本注释为:“远望长安,遥看吴会。日下,指京都,这里代指唐朝的国都长安。云间,吴地的古称。”(高中语文实验课本《文言读本》第106页)依据这个注释,显然王勃写了一个病句。但果真如此吗?要想准确地理解此句的含义,必须先懂得“日下”、“云间”两个典故。“日下”源出《世说新语·夙惠》: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  相似文献   

6.
徐蕾 《学语文》2013,(6):63-64
“望长安于日下.月吴会于云间”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不少教材对这句话的解释不甚确切,给师生的理解带来了不少障碍。如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高中语文第四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2版)对这两句话的注解为“意思是说,远望长安,遥看吴会。日下,指京都,这里代指唐朝的国都长安。云间.吴地的古称。”笔者认为这种解释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7.
陈红旗 《学语文》2010,(4):18-18
《滕王阁序》历来以辞藻华美、绘景传神著称。然而.作者在把宴会的盛况铺叙渲染到极致之后。“兴尽悲来”,转入对人生仕途的冷静思索。“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长安”乃帝王所居之地。“望长安”即渴盼帝王重新任用;不过“关山”重重.难以逾越.由于自己触怒皇帝造成的隔阂一时难以弥合,只能叹息谁来同情我这个“失路之人”。  相似文献   

8.
《柳敬亭传》中“马帅镇松时,敬亭亦出其门下”一句中的“马帅”,不是马士英,而是松江提督马逢知。贵刊今年第二期《(柳敬亭传>评注》中注为:马帅:马士英”。恐有不当。据余怀《板桥杂记》云;“敬亭善说书……盖优孟、东方曼债之流也。入左宁南幕府。宁南败,游松江(即云间)马提督军中,郁郁不得志,年已八十余矣。”又吴梅村《<楚两生歌>序言》中谓:“柳生近客于云间帅,识其必败,苦无以自脱”;歌词云:“途穷重走伏波军,短衣缚裤非吾好。”关翌风《吴梅村诗集笺注》中,“云间帅”注“谓马提督”“伏波军”注则以上述《板  相似文献   

9.
《隆中对》中有这样的句子:“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其中“吴会”中的“会”字,课本注音为“gu&;#236;”,词义释为:“吴郡和会稽郡的合称,现在的江苏长江以南部分和浙江北部。”笔者认为此处“会”的读音错误,应读为“吴会(ku&;#242;i)”。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一、关于“吴会”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六册(2002年12月第一版)第22课《隆中对》中有个这样的句子:“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其中的“吴会”一词,课文下面的注释是这样的:“[吴会(gui)]  相似文献   

11.
“汤”趣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短文两篇》的《两小儿辩日》中,有一句“及其日中如探汤”。其中的“汤”,并非今日“菜汤”之“汤”,而是指“热水”“开水”。  相似文献   

12.
一、关于“吴会”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六册(2002年12月第一版)第22课《隆中对》中有个这样的句子:“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其中的“吴会”一词,课文下面的注释是这样的:“[吴会(qul)]吴郡和会稽郡的合称.现在的江苏长江以南部分和浙江北部。”  相似文献   

13.
课本第 90页下注释 :“禁锢 ,如同软禁。”按“禁锢”是指禁止人做官或参加政治活动 ,非如同今之“软禁”。“软禁”是指“不关进牢狱但是不准自由行动”。二者显然不同。《汉书》有“皆禁锢不得为吏” ,《后汉书》有“乃皆数归乡里 ,禁锢终身” ,都是这个意思“禁锢”非同“软禁”$陕西省长安县第十中学@姚林庆  相似文献   

14.
2013年9月13日,在安徽省无为县无城镇环城北路上,一家比较高档的酒店,在酒店入口的电子显示屏上赫然滚动播放着“欢迎您下塌××商务酒店”的字样。其中的“下塌”当为“下榻”之误。“塌”与“榻”虽形似,然而意义上却有天壤之别。“塌”,《说文解字》未收,《广雅·释诂》日:“塌,堕也。”可见“塌”的本义当为“倾颓、坍塌”之义。而“榻”,《说文新附》日:“榻,床也。”《释名·释床帐》:“人所坐卧曰床。床,装也,所以自装载也。长狭而卑曰榻,言其榻然近地也。”可见,“榻”本指长狭而低的一种坐卧用具,“榻然”表“低矮的样子”正是由“榻”“近地”样子而来。  相似文献   

15.
《光明日报》2005年2月23日《明天发展什么》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据报导,去年这个市GDP高达300多亿元,同级市只能望其项背。这句话中的“望其项背”用错了,应改为“望尘莫及”。这两个成语有三点不同。首先,二者的意思相反。“望其项背”指  相似文献   

16.
“先生”这个称呼由来已久,开始流行于春秋战国时代,最早记载于文字的,当推《论语》,其曰:“有酒,酷先生馔。”何晏集解引马融曰:“先生为父兄。”《礼记》载:“遭先生于道,趋而进,立共拱手。”这里的先生是指博学多才的长者。后来到了《孟子》,书上出现“先生将何之”、“先生保以出此言也”等语。《列子》也说:“西门子曰‘先  相似文献   

17.
邸永君 《甘肃教育》2011,(18):75-75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梓材》。《尚书·梓材》有云:“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中者,居中之意也;国者,诸侯之封国也。其本义为“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后来随着所指对象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含义。一是指天子所在的都城,即京师(首都)。如,《诗经·民劳》有云:“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毛苌注日:“中国,京师也。”二是指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即京畿。  相似文献   

18.
“商旅”一词最早见于《易·复》中的“商旅不行,后不省方”。后代多所沿用。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有“商旅不行”之语,而引出“商旅”如何解释的问题。初中《语文》第五册未给“商旅”一词单独注释,但《教学参考书》及其他许多参考资料均将“商旅”释为“商人和旅客”。这一解释的根据,笔者推测可能是《词海》中的释义。《词海》在“商旅”条下,一是释为“商贩,流动的商人”,一是释为“亦指商人和旅客”。引用的语例就是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句子。另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也在“旅”字条下释为“旅客”,引用的例证也是《岳阳楼记》中的句子。那么,“商旅”一词究竟是单指“商人”,还是也可以指“商人和旅客”呢?  相似文献   

19.
《“花朝”指什么?》(见本刊一九八一年第一期)谓白居易《琵琶行》“春江花朝秋月夜”中的“花朝”指“花朝节”。此说似觉未妥。“花朝”包含二义:一专指,一泛指。专指义是“花朝节”,或称“百花生日”,只是究竟指何日,其说不一。《诚斋诗话》说:“东京以二月十二日为花朝。”《熙朝乐事》  相似文献   

20.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下者飘转沉塘坳”的“塘坳”,现行高中语文第三册注释为“低洼积水的地方”,有人干脆解释为“水塘”。古汉语的“塘”字有两个意思:一是指四周有堤围的“池”,即“水塘”;二是指防水的“隄”;现写作“堤”,即“堤岸”。要准确理解词义,必须紧扣具体语句来辨析。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塘”,无疑是指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