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卢忱 《文教资料》2014,(23):69-70
本文从文化研究关键词"拟像"出发,研究近年来一类特征鲜明的莎剧电影改编策略,即将莎剧故事情节置换到不同的时代和地点。这种改编策略敞开了原作的时空边界,欢迎不同时空背景下的视觉意象和符号参与到对莎剧原作的阐释和再创作中,体现了莎剧电影与视觉文化其他媒介在视觉符号方面的互动与互文。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40年代李健吾先生根据莎士比亚的《麦克白》改编而成的《王德明》是当时戏剧界改编外国名剧的上乘之作。改编剧在保留原作人物基本性格和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将剧情的环境置于我国的五代十国时期,使得这部改编剧与中国观众的文化知识和审美心理有了某种程度的吻合。可以说,《王德明》这部悲剧是李健吾着意选择中国历史记载中类似人事作为移花接木的基础加以创造而铸就的民族化艺术品。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作为“世界梦幻工厂”的好莱坞又掀起一股巨资竞拍莎士比亚戏剧的热潮,好莱坞缘何对莎剧青睐有加?与戏剧舞台艺术相比,若原封不动地把莎剧搬上银幕,必会“台气”太重,有损于电影的艺术效果和观众的审美情趣。将其改编成影片时,应该怎样在基本保持原剧内容和风格的基础上,更全面、真实而又灵巧地再现莎剧艺术风貌?本文从莎剧的主题、情节、个性、台词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对莎剧向银幕转换出现的些许情况和认识做了总结、阐明。  相似文献   

4.
20世纪 4 0年代 ,上海戏剧界改编外国名作出现过一个高潮 ,对推动话剧在我国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李健吾改编的众多剧本中 ,由莎士比亚的《奥瑟罗》改编而成的《阿史那》因种种原因没有引起太大反响 ,但作为剧本创作是极出色的。改编剧在保留原作人物基本性格与相互关系的基础上 ,将剧情的历史环境改变为我国唐代社会 ,重新塑造人物形象使之成为中国古人的矛盾冲突 ,依据历史可能重新设计部分戏剧场景与艺术细节 ,并且运用包括古典诗词和现代白话文在内的汉语资源来完整地再现原作的诗意和美感 ,使它与中国观众的文化知识和审美心理有了某种程度吻合 ,进而获得与中国观众交流的可能性和有效性。作为外来艺术形式 ,话剧一直面临中国本土化的任务 ,改编西方名剧在丰富话剧舞台、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 ,不啻使话剧形式民族化、中国化的一种良好途径。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文化语境的深刻变化 ,改编名剧的现象已经消失 ,但李建吾这一代人为此作出的努力不应该忽略 ,它对我们接受莎士比亚的意义将是长久的。  相似文献   

5.
变异与融通:京剧与莎士比亚戏剧的互文与互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京剧改编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莎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能否以京剧来演绎莎剧一直存在着争论,但演出的实践证明,这种改编大部分是成功的,是中西方观众可以接受的。以歌舞演故事的京居4莎剧是在变异与融通之中达到了京居4与莎剧的互文性解读,同时中西文化也在这种交流中达到了互文化的和谐。京剧的艺术形式可以表现莎士比亚悲剧之中蕴涵的人文主义理想。  相似文献   

6.
莎士比亚戏剧是推动影视发展的一种动力,其戏剧剧本为当代电影改编注入了新鲜血液.本文对莎剧改编的可行性及现状进行了相关探讨,并对列举的中西经典改编电影版本进行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7.
奥尼尔名剧《榆树下的欲望》在我国先后被改编成川剧《欲海狂潮》和川剧《欲海狂潮》,是中国戏曲改编外国戏剧的有益尝试。尽管两剧在改编过程中均有意将中国的审美价值观植入外来剧情,其改编效果却因改编者的不同动机而呈现不同风格。本文以剧本文本为参考,从文化过滤层面探讨了两剧对原剧改编的异同。  相似文献   

8.
黑泽明编导和拍摄的《乱》,是对莎士比亚《李尔王》的一次成功地移植和改编,黑泽明移植了莎剧的情节,但又依据东方民族的审美习惯对其作了改编。他变换了作品中人物的性别,增加了日本武士道特点和东方的佛教色彩,融入了日本的传统艺术,使改编后的《李尔王》——《乱》,不仅适合日本民族的阅读心理,也反映了日本时代社会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2013年11月由武汉汉剧院改编并上演的《驯悍记》是我国第一台汉剧莎剧,也是该喜剧第一次登上中国戏曲舞台。改编者采用"中国化"的手法,在压缩原著情节与人物的同时,剔除了其中的闹剧成分,增添了媒婆的角色,很好地将"莎味"与"汉味"融合,取得了相当的成功。  相似文献   

10.
鲁迅短篇小说《祝福》曾多次被改编成各类戏曲作品并广泛传播,但学界对其进行分析的文章却并不多见,相关研究多集中于对越剧《祥林嫂》的探讨。通过对比不同版本的《祝福》戏剧改编作品,能窥见鲁迅小说《祝福》在进行戏剧改编时出现的情节嬗变、主题偏移及时代烙印等现象,这为鲁迅小说的改编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驯悍记》自1913年以来就被我国戏曲改编,最近一次改编是2013年11月武汉汉剧院推出的同名汉剧。对比汉剧《驯悍记》与同名原著在人物行当设置、唱词与唱腔、文化植入等方面的异同,可以发现汉剧改编在保留原著"悍味"的同时,巧妙地追求与原著的美学对等。汉剧《驯悍记》改编的成功,说明只有在莎剧框架内彰显剧种风格,与原著各显特色,才能达到戏曲移植改编莎翁名著的目的,解决容量不对等的难题。  相似文献   

12.
"红色经典"改编是近年来文艺界出现的一个新现象,一批曾经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文艺作品被陆续改编为电视剧或其他艺术形式."红色经典"改编的不断升温折射出当下中国社会在日常生活、个人记忆、审美趣味、价值选择等方面出现的新变化,不能不引起我们对它的诸多思考.  相似文献   

13.
戏剧在抗战宣传中起到过至关重要的作用,抗日战争时期众多的戏剧工作者纷纷以笔为枪,创作或改编出了大量鼓舞民族士气的戏剧作品。著名剧作家李健吾亦于此时适时地将英国的经典莎剧《麦克白》与《奥赛罗》改编为中国的抗战讽喻剧《王德明》和《阿史那》。李健吾在改编的时候虽承袭了原剧的大体脉络,却在时代背景、人物性格以及诸多细节方面做了深入的中国化改编,以使其更为符合抗战时期的文化语境,达到易于接受、动员抗战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绘本故事剧是幼儿园常见的戏剧活动之一。在开展绘本故事剧活动时常常需要对绘本进行适当的改编,以使绘本故事剧的情节更丰富、台词更生动、内容更具亮点。可以运用多种策略对绘本故事进行改编,如通过迁移生活经验,让故事剧内容的改编更具生活性;遵循表达特点,让故事剧台词的改编更具生动性;顺应发展逻辑.让故事剧的情节改编更具丰富性等,让绘本故事剧在幼儿的二次创作中无限伸展、无限改变,爆发出无限创意。  相似文献   

15.
斯特林堡的自然主义文学代表作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曾被改编为京剧、话剧、河南豫剧等不同版本。改编剧对原著在象征意义的表现、人物情节的改编以及舞台艺术的呈现上侧重点有所不同,将河南豫剧改编版本《朱丽小姐》与斯特林堡的原著进行对比分析,以探求中西方戏剧结合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杨道州 《文教资料》2014,(35):10-12
经典小说的影视、话剧改编要实现新的艺术经典性维度,就会涉及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对原著一定程度上的艺术承袭,二是在符合新的艺术形态要求下的艺术重构。作家方方小说改编成影视、雅皮剧正是较好地实现了艺术经典性的承袭与重构,获得了观众的认可,成了新的艺术经典。  相似文献   

17.
把小说改编成电影是电影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基础。建国60年来,我国小说电影改编在时代条件、文学状况和电影自身发展情况三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观念上不断深化,数量和质量上不断提高。理清我国小说电影改编的历史过程,对推动改编电影发展,繁荣电影创作,提升我国电影业的整体水平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据文化中国网消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描写这一题材的文艺作品数不胜数,但朝鲜文艺工作者将这一中国东晋时期的民间传说改编成歌剧,在世界上尚属首次。朝鲜版歌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由朝鲜著名的血海歌剧团创作,该歌剧团去年曾在中国巡演朝鲜版歌舞剧《红楼梦》,引起强烈反响。自去年10月  相似文献   

19.
在影视剧艺术高度发展的当今社会,一部著名的小说作品大多会被改编成影视剧,甚至一再翻拍。《红楼梦》也不例外。1987年版(下称"87版")和2010年版(下称"10版")红剧各有优缺点,这是因为两剧受着不同时代风气以及创作者间迥异的创作心理的影响,影视剧拍摄技术自身的快速发展也给文学作品的改编带来巨大变化。研究《红楼梦》的翻拍,可以从中得出文学经典在转向影视剧创作时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霞笺记》是根据《燕居笔记·心坚金石传》改编而成的传奇,传奇从题目到内容遵循"一人一事"的原则构架作品,其中人物的增加和主人公形象的丰满,体现着晚明时代文人的科举心路。最重要的是传奇将小说的悲剧结尾改编成大团圆的喜剧,迎合了社会受众的心理,蕴含着时代的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