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体育课上如何进行身体锻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尹军  田有惠 《体育教学》2011,31(2):36-38
回顾60年来我国学校体育发展进程可以欣喜地看到,学校体育工作确实取得很大成绩,青少年营养水平和形态发育水平也是不断提高。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既要看到已取得的成绩,也要看到当前存在的问题,这是我们进一步围绕国家对学校体育的期望与要求,切实做好增强青少年体质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今天,国务院在这里召开"加强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工作,陈至立国务委员做重要讲话,我们要认真学习、坚决贯彻、狠抓落实。刚刚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关怀,是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战略决策,对新世纪新阶段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亿万师生员工感到极大的振奋和鼓舞。下面,我就教育系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意见》和这次会议精神讲几点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3.
前言:2007年5月7日新华社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其精神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青少年体育教育和体质健康的关心和重视,体现了构建和谐青少年体育的精神,也对我们的大学体育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的要求,为保障中小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正常开展,保证广大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教育部、卫生部、财政部研究制订了《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标准》是国家对中小学校体育教师、体育场地器材、教学卫生、生活设施、卫生保健室配备以及学生健康体检等方面的最基本要求,是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重要举措,也是新时期对《国家体育工作条例》、《国家卫生工作条例》的有效延伸与补充。  相似文献   

5.
在总结田径运动规律特征及对青少年体质增强产生重要影响和高学校体育田径教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学中田径教学特点和教学要点,仅供高校体育教学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6.
李征 《精武》2013,(36):49-50
高校体育是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提高教学质、增强大学生体质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实践证明,快乐体育思想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还极大的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快乐体育思想存在有利的方面,但同时也产生一定的弊端。如今高校体育教学中如何权衡利弊成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7.
曾伟刚 《体育风尚》2023,(2):152-154
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正式建议综合改善“学校、家庭、社区青少年体育网络”的概念。其建设和开发的重要性,从中央政策层面强调。学校作为青少年提高体质体能的重要基石,确保学校体育教学和大课间活动,兴趣小组活动认真开展,家庭里落实学校布置的锻炼计划,学校为社区提供体育设施作为保障,促进青少年在家庭和社区中的体育活动,在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建立起一种联合力量,并建立一种改善青少年健康的制度,把制度和相关政策落到实处,从而推动青少年体质体能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素质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活动。体育教学对于在学校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具有特殊作用。本文依据党和国家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精神和有关部门的规定及素质教育内涵,就体育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进行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9.
<正>本刊讯2007年5月25日15时,国务院召开了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全国电视电话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精神,部署青少年体育工作,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青少年体育,努力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广泛参与的青少年体育工作机制,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三年追踪实验为基础,运用现代体育方法学理论,以增强学生体质为指导思想,改革体育教学、传授符合增强学生体质要求的运动教材、在教学上突破传统的运动教学方法,探索在体育教学中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进行教学改革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山西省大学生体育锻炼动机、兴趣与行为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问卷调查和测试法,对山西省不同年级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动机、兴趣形成、次数/周、时数/次、形式、时间、项目进行了调查,并对4项身体素质进行了测试。研究表明,当前高校体育教育尚未真正起到增强学生健身意识与健康意识的作用。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议,达到强化学生的健康和健身意识,使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理念,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相似文献   

12.
对1987—2021共34件《教育部工作要点》进行文本分析,从支持保障、体育教学、课外活动、制度建设和卫生健康等5个维度探讨学校体育政策注意力配置。研究发现,支持保障领域从必要体育设施的配备到学校与社会资源的共享;体育教学领域从课程改革的推进到课程体系与教师发展的互动;课外活动领域从体育锻炼的倡导到体育课内外学练内容的衔接;制度建设领域从制度、标准的建立到评估、监测的驱动;卫生健康领域从"防病、安全"的保障到健康教育与主动干预的深入。进而提出优化策略:构建以体育人"共同体",引领主体间体育资源的融合;强化教师课程责任与职业认同,为课程改革注入新活力;完善"学、练、赛、评"闭环,推动课内外学练内容衔接;推动多元参与,强化"监督-评估-问责"的政策执行;突出素养引领,强化体育与健康的融合共生。  相似文献   

13.
增强人民体质是体育工作的第一要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科学的评价等方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论述了增强人民体质是体育工作的第一要务。提出健康素质是全民族素质的唯一的物质基础;健康的国民体质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第一要素;健康素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前提;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重要内容,也是对世界人权事业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心理训练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炜 《安徽体育科技》2001,22(1):108-110
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体质。注意和加强学生的心理训练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能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 ,发展其个性 ,培养“终生体育”的意识和能力。因此 ,心理训练在体育教学和训练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对英国、美国、新西兰、加拿大和日本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标准)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几个国家中学体育健康课程内容发展的共同趋势是以学习领域来划分体育课程内容的;重视发展学生体能和运动技能的内容;体育课程的内容呈现弹性和选择性,适应个别差异;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有机结合;重视终身体育的内容,加强与生活的联系。对我国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改革的启示:适应社会发展、科学发展的需要;注重学校体育主体需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增进学生的健康,重视体育与健康的有机统一,加强体育健康知识教育;形式上应呈现多样化、弹性化和乡土化;反映终身体育目标的要求,注重竞技性、健身性和娱乐性的统一;我国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领域应给出达到内容要求的知识和技能样例。  相似文献   

16.
通过体育课教学实践,合理应用各种身体素质的练习手段,从而达到发展身体素质,增强体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试论大学生体育意识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对高校学生体育意识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探索提高高校学生体育意识的途径:提高认识,强化领导,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与管理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以从不同侧面来推动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开展丰富的课余体育活动。  相似文献   

18.
对2002—2009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通知、公告等官方文献进行纵向追踪和横向比较,以了解实施现状和困难。为完成全面实施的要求,建议成立专业化测试队伍进行攻坚,同时加强监管,重视数据质量。  相似文献   

19.
河南省部分城镇知识分子体育锻炼和健康现状调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河南省东西南北中5个地区部分城镇教科人员参加体育活动和身体健康现状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职的知识分子属于我国“全国健身运动”中的一个弱势群体,身体健康状况较差,积极开展知识分的体育锻炼,增强脑力劳动的体质,有助于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决策的实施。  相似文献   

20.
对民族传统体育推广和普及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推广和普及民族传统体育是传播和弘扬民族文化、增进民族文化交流、加强民族团结以及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应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入世”、全民健身的实施以及我国居民体育消费增长的有利时机,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积极的推广和普及。推广和普及的有效途径和措施,可以从加强与大众媒体结合、与商业运作结合、在学校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形成以运动会为周期的竞训体制、在汉人集聚区以及引导到社区健身中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