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设于1901年的诺贝尔奖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今年是本世纪颁发的最后一届诺贝尔奖.2000年度诺贝尔奖的获奖者,他们的研究工作反映了诺贝尔奖奖励宗旨的变化,也反映了当代科技发展的趋势和前景.  相似文献   

2.
诺贝尔奖在它百余年历史中,一直被视为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象征和衡量科学发展的标尺。一国的科技水平常以拥有多少诺贝尔奖得主作为依据,美国获奖者人数的领先与欧洲获奖人数的相对下降代表了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诺贝尔奖的这种标尺效应也是国人诺贝尔奖情结的由来,但我们在看到诺贝尔奖激励效应的同时,也不应忽  相似文献   

3.
诺贝尔奖怎么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外科技奖励的候选人大多采取专家提名制,世界著名的诺贝尔奖也不例外。评审前一年的9月,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向世界各地发出对候选者提名人的邀请。诺贝尔奖不接受个人提名的要求,也不能自己提名自己,只有被邀请者才能成为提名人。早在1901年,曾有一位著名科学家提名自己为诺贝尔奖候选人,他高度评价了自己的  相似文献   

4.
《海外英语》2013,(10):36-37
众所周知,诺贝尔奖象征着对人类做出杰出贡献的最高荣誉。那么,你听说过“搞笑诺贝尔奖”吗?“搞笑诺贝尔奖”是对诺贝尔奖的有趣模仿,但是获奖者可就大相径庭了。那些获奖的研究或发明看似不可思议,甚至让人啼笑皆非,但是细想之下,其中也大有门道,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5.
迄今为止,“诺贝尔奖”走过了将近110年的漫长岁月。很多获奖者也给诺贝尔奖的历史留下了别开生面、趣味横生的“之最”。  相似文献   

6.
诺贝尔和平奖、文学奖的颁发经常引起争议,但一般认为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还是比较名副其实的。其实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错过了该得的人.或错发给了不该得的人也屡见不鲜。即使是那些公认该得诺贝尔奖的获奖者。其学术道德也不是无可指摘的。1923年因油滴实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相似文献   

7.
人文视野     
另类“诺贝尔奖" 在著名的诺贝尔奖陆续宣布得主的同时。美国哈佛大学也于10月2日颁发了另类“诺贝尔奖”——IgNobel。“不寻常、幽默、有想像力”是该项评奖的标准。今年的和平奖授予了印度人拉尔·比哈利。因为他用了近18年的时间,证明  相似文献   

8.
自1901年诞生以来,“诺贝尔奖”已成为很多人心目中最高的荣誉。在诺贝尔奖诞生90年后,1991年,诺贝尔奖的姐妹奖诞生了,这就是一种另类诺贝尔奖——“搞笑诺贝尔奖”。“搞笑诺贝尔奖”(the Ig Nobel Prizes)之所以说是另类诺贝尔奖,  相似文献   

9.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圆了中国人百年的诺贝尔梦,而莫言也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作家.综合各种因素来看,这次的获奖是诺贝尔奖选择了莫言;在一定程度上来看,也是莫言对于诺贝尔奖的一种积极主动的“选择”.本文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出发,结合莫言获奖的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来分析莫言与诺贝尔奖的“双向选择”关系.  相似文献   

10.
赵阳阳  吴伟 《物理教师》2009,30(6):50-51
获得诺贝尔奖是国际上许多科学家梦寐以求的.至今科学史上获得诺贝尔奖次数最多的家庭乃是居里家族,一家4口人获得三次诺贝尔奖,即一次物理学奖,两次化学奖,可谓诺贝尔奖“专业户”,同时他们多次获奖的经历对我们的物理教学也具有重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的崛起,对于诺贝尔文学奖以及诺贝尔奖与中国等问题,学界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关注,构成了新时期文艺思潮的内容之一。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成为第一位得到文学界以及国家体制认可的中国在地诺贝尔奖得主。莫言获奖后,有关莫言获奖本身以及中国语境中的诺奖等问题的评价,褒贬不一,形成了后莫言时代的新的诺贝尔奖焦虑。文章引入近代世界史上与殖民相关的制度殖民、新殖民和后殖民三个阶段的方法或背景,来阐释这一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2.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引起很多社会现象,折射出很多社会问题。论文主要从“诺奖焦虑症”的消失、莫言热、支持还是质疑莫言、莫言获奖原因探究、莫言获奖与中国当代文学五个方面对这些社会现象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13.
莫言荣获诺奖之后,莫言研究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热点纷呈。论文以丰富的资料搜集为前提,追溯自孙犁先生赞赏《民间音乐》起始,至今30年间莫言研究的轨迹和要点,聚焦获诺奖之后的莫言出版和研究热潮,并且提出当前深化莫言研究的若干新思考和新展望,以助力于莫言研究的拓展。  相似文献   

14.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文学界的焦点。无论是中国的学者还是世界各地的汉学家和研究中国的专家,都积极地参与到关于莫言及其文学作品的讨论之中。除了学术界和文学界热烈的讨论,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激发了那些对中国文学不甚了解或理解不多的国际读者的兴趣。论文从一个意大利读者的视角出发,介绍了莫言作品在意大利的翻译、出版与接受的情况,并以对《生死疲劳》《红高粱》《蛙》等代表作的理解、分析和评价为例,从叙述形式和内容实质两个方面,论述了莫言作品中最吸引国外读者的因素和独特性。  相似文献   

15.
Public excitement over the award of the 2015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to the Chinese medical scientist You-you TU for the discovery of a herbal anti-malarial, may mislead the Chinese people into believing that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can be used to cure all disease without any adverse effects.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ain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her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objectively.  相似文献   

16.
In 1923, R.A. Millikan was awarded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for his work on the elementary charge of electricity and on the photoelectric effect. Recently, historical research had a focus on Millikan’s publication practice, as well as on the role of his assistant, Harvey Fletcher. Several studies have raised doubts on whether Millikan can actually be taken as a role model for scientific practice; however, what has not been discussed yet is the question of how the Nobel Committee came to their decision to award Millikan’s work. Based on archival material from the Nobel Committe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nomination procedure, as well as the evaluation process of Millikan’s work.  相似文献   

17.
诺贝尔奖是世界影响最大的奖项,获得诺贝尔科学匀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进入21世纪,强大的中国已经离诺贝尔奖不远了。  相似文献   

18.
The 2009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was jointly awarded to three scientists — Elizabeth H Blackburn, Carol W Greider and Jack W Szostak — for their work during early 1980s and 1990s which helped unravel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protection of chromosomal ends by telomeres and the enzyme telomerase. Their discovery has had major implications in the fields of ageing and cancer research. Blackburn and Greider are the ninth and tenth women scientist, to get this award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and this is the first time that two women scientists have shared the prize.  相似文献   

19.
美国基础教育在培养诺贝奖得主中的奠基作用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基础教育在教育理念、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评价机制、办学模式及弹性学制等方面都为美国培养诺贝尔奖得主提供了奠基作用。对美国基础教育在培养诺贝尔奖得主中的作用做以分析,目的是通过介绍美国基础教育某些有价值的方面,为我国基础教育在培养未来诺贝尔奖得主中发挥奠基作用而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文章总结了历年诺贝尔化学奖内容与基础有机化学教学内容的相关性,尝试将诺贝尔化学奖内容、人物传记和研究历程与有机化学课程相结合,并以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奖内容为基础,结合实际的科研工作开展了相关的创新实验,在创新人才培养和有机化学课程改革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