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0篇
教育   63篇
科学研究   11篇
体育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普朗克原理     
科学家之间有代沟吗?传统科学观认为,这是不成问题的问题:科学家之间是继承和发扬的关系,他们的文化传承基本上是一种由年长的人向年轻的人、从上至下的单向过程。即体现一种所谓“前喻文化”模式。牛顿的名言“我之所以比别人看得更远,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是前后代科学家之间常规传承关系的最好注脚。不过,一些科学家根据自身的经历认为,科学家之间有代沟。这表现在:接受新的科学观点与科学家的年龄有重大的关系。具体地说,就是年轻的科学家比老的科学家易于接受新的观点和见解。或说,年龄常比靠理论和事实的说服更能左右人们接受…  相似文献   
2.
《庄子·齐物论》曰:“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在本文中,“大言”是指堂堂的学术论文;“小言”指娓娓的学术小品。“论文”文体的由来这里暂且不论,“小品”原是从佛经里借来的一种短小而隽永的文体。《释氏辨空经》云:“详者为大品,略者为小品。”而学术小品,则指既是学术著述的有机组成部分,又不同于一般学术论文,形式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明快,极富可感性、形象性和趣味性的一类文体。所以,它同时具备学术性和文艺性两种特质,接近周作人所说的,有着“知识与趣味的两重的统制”的那种小品。曾有不少学者,既构建鸿篇巨制,又撰写学术小品。他们…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中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在科学技术上也曾有过令人瞩目的辉煌。但从17世纪中叶开始,中国科学技术却江河日下,跌入窘境。据有关资料显示,从公元6世纪到17世纪初,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当中,中国所占比例一直在54%以上,而到了19世纪却骤降至0.4%。中国与西方为什么在科学技术上会一个大落、一个大起,拉开如此之大的距离?  相似文献   
4.
说到"石头剪刀布",很多人会联想到童年、游戏.而又有多少人能想得到,由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组成的科研团队,将"石头剪刀布"及其制胜策略登堂入室,成为专业学者的研究对象、并落实为经费 20 万元的跨学科研究项目,居然花了 4年时间才出成果?  相似文献   
5.
“山寨”一训,在传统汉语中,代表那些占山为王的地盘,有着不被官方管辖的意味。到了现代,特别是“山寨产品”出现后,由于它所包含的那种“小型”和“不正规”的含义,人们往往会与“地下工厂”生产的“三无”产品相联系。实际上,此类“山寨”的提法源于香港,但“山寨”作为产品的代名词而被社会认可和炒作,并成为一种现代社会的文化现象,则是与广东民间IT业发起的产业现象相关联的。  相似文献   
6.
快乐研究     
时常听到有人说:做研究很辛苦。在这生存竞争激烈的时代,许多研究人员不得不苦苦进行科研工作。也因为这份苦,他们常在心里期盼得到回报——不论是经济回报,还是精神回报。这样,学术研究也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背负着功利,研究活动自然变成了一种人生的沉重负担,根本没有快乐可言。  相似文献   
7.
“诺贝尔奖与中国”,对于现时我国民众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但是对于我国科研领域来说,这又是一个不能回避的、令人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哥伦布等人“地理大发现”前半个多世纪,中国明朝航海家郑和领导庞大船队七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部赤道以南地区,前后经历30多个国家。这是近百年来史学研究的基本结论。但2002年,孟席斯提出“郑和船队到达美洲并环球航行”的新论,一时全球为之轰动。  相似文献   
9.
人人赛超人     
现在的机器人,在某些方面已拥有比人类更强大的能力。我想,未来人类的大脑里可以植入微型芯片,这些芯片具有超级运算能力,并贮存着大量的知识。这样,人脑就变成了一个超级智能脑袋,人们不用从头开始学习,就变得知识丰富、能力超强,那该有多好啊!点评:想象力丰富,你现在就像个超人。即使是超人,也要不断学习。  相似文献   
10.
2011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揭晓,“准晶体”的发现最终赢得评委会青睐。有趣的是,这项研究一开始被许多科学家怀疑和排斥,而固执己见的“准科学家”最终赢得了桂冠。 当化学奖得主、以色列科学家达尼埃尔·谢赫特曼在29年前发现“准晶体”时,甚至难以发表论文。当时所有同行都认为,“准晶体”违背了科学常识。比如直到不久前,“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种,金属属于晶体,玻璃属于非晶体”的结论,还写在很多中学教科书上。谢赫特曼的发现,显然挑战了这一“科学常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