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暴力的速度     
虽然是个半吊子影迷,但我倒是挺关心电影中的速度感问题,比如香港的导演,从老资格拍枪战片的张彻,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吴宇森、徐克,再到现在坚守港阜的杜琪峰,他们的片子多多少少都有一种对速度的追求。  相似文献   

2.
吴宇森作为香港黑帮片的领军人物,对暴力独特的表现和成熟的叙事模式,将香港的黑帮电影带入新纪元.同时也引起了国际上广泛地关注.本文将以吴宇森的作品为主体,兼论其他导演的同类型影片探讨香港黑帮片在中美不同文化语境中的接受和理解.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对好莱坞压力的反应,也出于东方民族电影生存出路的寻求,亚洲国家在亚太文化圈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引人注目的"亚洲新电影"现象。由于亚太文化圈和全球化的巨大影响。亚洲新电影导演从时代背景、生存环境、影片风格等多方面都呈现出一定的共性特征。文章从对"亚洲新电影"的释义入手,以亚洲新电影导演及影片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亚洲新电影导演的文化语境,论述亚洲新电影导演的共性风格、文化表征和艺术追求,并探讨"亚洲电影"的发展前景和对策。  相似文献   

4.
12月12日,《无间道》在香港上映。接下来仅8天时间便有2200多万票房,成功登上本年度榜首。《无间道》也从“本年度香港最值得期待的影片”自然而然成为“本年度香港最值得一看的影片”。连梁朝伟与刘德华合唱的主题曲也成为人人哼唱的热门。 黑帮片一直是港产影片的一大支柱。导演从吴宇森、王晶,到杜琪峰、刘伟强,  相似文献   

5.
老朋友说,形容吴宇森,最贴切的一个词是:浪漫。对于这个以拍摄枪战片和暴力美学著名的导演,更准确地说“浪漫”,更像是他在现实无奈的社会里,追求的不切实际的情谊和真情。就像暴力在他的镜头下,唯美而动人;情谊在他的故事里,坚贞而恒久。但他只能让它出现在自己的电影里。到了现在,电影里的这些浪漫,都变得艰难了。  相似文献   

6.
在存在主题武器的暴力电影中,不论导演是先选择武器再确定电影风格,还是先确定影片风格再选择武器,毋庸置疑的是主题武器与电影风格已经产生密切的联系。剑与诗意柔美的武侠电影的搭配,大刀与阳刚凌厉的武侠电影的搭配,枪战与壮烈震撼的商业电影的搭配,电锯、锤子与惊悚、冷酷的黑色电影的搭配,主题武器与电影风格的搭配基本已经形成定型的模式,建构了受众的审美习惯。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电影创作中呈现出一种"黑色"倾向,即影片的基调氛围、人物设计、主控思想等都与西方的黑色电影相接近,由于电影创作制度及环境的不同,这些电影在视觉呈现和对暴力、人性的挖掘中并非与西方的黑色电影完全一致,而是在经过本土文化的经验和改造中,在影片创作里融入黑色电影的元素和风格,因而使得影片具有黑色电影的风格和倾向。在基于创作者对社会现实和个体命运的观察和审视中,黑色风格电影展现了社会转型时期的物质、文化、心理等现代性问题,进而表现了社会变迁进程中个体生命遭遇的现代性迷思。  相似文献   

8.
许鞍华导演的电影《半生缘》改编自张爱玲的同名小说。画外音的大量运用作为影片一大特色,既很好地把握并传达了影片中人物的情感和心理,还对剧情进行了画面外的解释和补充,实现了对剧情的建构。同时通过对叙事时间的调整,丰富了电影的叙事话语。画外音在影片中的叙事功能,对于影片风格的定位、叙事节奏的把握、人物形象的描摹和情感的渲染等方面都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郑理言 《今传媒》2013,(10):85-86
《谍影重重》三部曲作为近十年中最成功的系列影片之一,已然成为好莱坞动作片的新经典。影片除了不落窠臼的人物塑造、碎片化的动作剪辑、纪实风格的拍摄手法等方面为人所称道之外,故事内部蕴含的有关"主体性"的文化课题也为理解本系列电影、理解当代文化提供了别样的维度。本文便以主体问题为出发点,通过对该系列电影进行一种福柯式的解读,试图发掘出电影在表层叙事下隐含的对当代人类主体困境的隐喻。  相似文献   

10.
色彩是最具感染力的视觉语言,作为电影艺术造型的一个重要视觉元素,它不仅能还原景物的原有色彩,还能表现影片的思想主题,刻画人物形象,传达人物情绪,烘托影片气氛,体现时空转换等。它更是构成影片风格的有力艺术手段。色彩的运用在当代电影画面语言的表现中达到了极致。  相似文献   

11.
对于电影人来说,漫画是一个发掘不尽的宝库。美国华纳兄弟公司投资的第一部华语电影就是根据几米的同名畅销绘本改编的《向左走·向右走》。这部由杜琪峰执导的影片仅在台北的票房就破千万,在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的票房榜上也名列榜首。此片将于10月24日在内地  相似文献   

12.
小津安二郎导演的作品因其去冲突、弱情节、重剧情被称为"反电影"而存在。作品当中独具一格的镜头语言体系成为小津作品的风格化标签。《东京物语》作为小津安二郎导演最具"日本风味"的代表作品,其在电影拍摄与制作等各方面都追求着极致。本文将从影片题材、叙事手法、镜头语言体系三个方面入手梳理影片风格特征,并深入剖析影片内含的静观生命之变的达观态度以及无常生命中的哲学体悟。  相似文献   

13.
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影响和效能,主要取决于海外受众对中国电影价值观念、故事人物、叙事风格、表达方式、审美情趣、甚至摄影技术、科技含量等因素的欣赏、认同和接受状况.外国受众对中国电影中所表达的中国文化符号的反馈可以引发我们对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能力等方面的思考. 一、影片画面、语言、色彩等显现出的中国文化符号 纵观2011年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可以说每部影片都带有明显的中国文化印记,它们或深或浅、或多或少地反映出中国文化的精神和价值,并表现出中国文化符号的特征.海外受众对中国文化符号的认知最初步、最直观的便是影片画面所显现出的动作、景物、道具等.  相似文献   

14.
黄梦 《视听》2016,(6):82-83
徐静蕾,身兼导演、演员、教师于一体的公认才女,在电影创作方面风格独特。其最早的成名作、改编自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的同名作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为观众传达出了一个"特立独行"的女性形象。影片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叙述了女主角为爱追逐的一生,塑造了敢于同命运和社会传统做斗争的新女性形象。本文从电影的故事主旨、叙事方式和电影符号的运用上探讨影片中"女性主义"理念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1996年后,杜琪峰用独到的方式将香港武侠片的类型元素有机的融合进自己的非武侠片中,将之变革并内化成个人风格的一部分,完成了自己从影生涯的最大飞跃。杜琪峰电影用现代都市的外壳包裹着武侠片的传奇化内核,在有机融合的前提下夹杂着对二者关系的思考;在他的镜头下,英雄人物形象颠覆武侠片传统,动作戏份也一反武侠片常态,这些也正是杜琪峰对香港武侠电影"不破不立"的产物。本文将从杜琪峰电影的故事内容、英雄设定以及动作场景三个方面来探究这一传承与变革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自彩色电影诞生以来,色彩就在电影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色彩作为电影视觉语言中一个重要的造型元素,除了更真实地再现现实世界,也承担着奠定影片视觉风格、刻画人物、渲染环境氛围、象征等功能。本文以电影《剪刀手爱德华》为例,分析色彩在电影中的美学功能。  相似文献   

17.
"一壶浊酒喜相逢",吴宇森导演排练了4年的<赤壁>总算在2008年盛夏和观众见面了.这部影片耗资8000万美金,就算在美元加速贬值的当下仍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再加上梁朝伟、金城武、张震、林志玲、赵薇等大牌明星的加盟,如果下半年没有什么奇迹发生的话,<赤壁>应该就是2008年最具号召力的影片了.  相似文献   

18.
侯孝贤作为台湾新电影的重要代表人物,其影片具备丰富的镜头美学特质,充足的文化叙事美学,纪实主义电影本体。无论是导演、编剧,还是监制,都深深的形成了“侯式风格”。本文就以侯孝贤的影像风格为切入点,研究其镜头背后的诗意与忧思,剖析这个文化韵味十足的电影诗人。将重点集中在侯孝贤电影的美学思想上,解读电影中的镜头和叙事,探究电影本体论中所蕴含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9.
张艺谋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之一,可以说开启了一个时代。《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等一系列反应中国社会生活的影片,使张艺谋扛起了纪实风格的大旗,也让张艺谋成为了一代著名导演。然而因纪实电影成名的张艺谋却在2000年后毅然决然地扛起了商业电影的大旗,我们将从张艺谋的纪实风格中,找到其中的必然。  相似文献   

20.
"小妞电影"作为当下热议的一个电影亚类型被广泛传播着,其轻松欢快的叙事风格、时髦亮丽的时尚元素都深得广大观众的喜爱,而中国式"小妞电影"的发展也在2013年达到了一个顶峰。通过对近几年热映的几部国产"小妞电影"叙事模式、叙事空间、叙事呈现上的深入探讨,总结中国式"小妞电影"的叙事特点,在发掘其生命力的同时对叙事危机、明星策略等问题给予冷静思考,以期对这一类型电影在中国市场地更好地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