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媒体"自杀报道"的观察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于一个鲜活的生命来说,还有什么比“自杀”更让人为之扼腕的呢?!生命是宝贵的,所以自杀是“非凡”的。而对于媒体来说,但凡“非凡”的事物都要纳入视野之内,因此媒体对自杀事件的报道几乎没有一刻停止过。目前,自杀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2003年9月10日  相似文献   

2.
简讯     
自杀问题媒体报道论坛在京举办日前由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法学院主办的自杀问题媒体报道论坛在京举办。自杀新闻是媒体经常报道的一种议题,对该类型新闻的报道,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媒体的社会责任。媒体自杀新闻报道与自杀行为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联。因此,研究我国媒  相似文献   

3.
李华  汪鑫 《青年记者》2023,(23):92-95
当前,自杀已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应加强对此问题的关注,但我国媒体的自杀报道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对域外自杀报道伦理规范的通用准则和区域性准则进行研究,有助于我国媒体在自杀报道领域更妥善地履行社会责任。研究发现,不少国家在避免报道自杀细节、提供预防性信息、报道语言的严谨性、谨慎解释自杀原因、正确设定自杀评判、避免图像呈现、尊重家属、关注特别对象、发布前审核、合理使用社交媒体等十项准则方面达成高度共识;部分国家的自杀报道指南制定了较特殊的条款。  相似文献   

4.
金婧 《传媒观察》2011,(12):29-30
2010年5月27日凌晨,深圳富士康一名25岁员工割脉自杀,因抢救及时而获救。这是当年该公司第13例员工自杀事件,被媒体称为"十三连跳",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和讨论。国内外研究表明,媒体自杀新闻报道与自杀行为之间存在着十分复杂的关联。那么,在这次富士康连续性自杀事件中,大众传媒又是扮演怎样的角色呢?本文旨在通过对本次富士康事件中媒体自杀报道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媒体对自杀事  相似文献   

5.
媒体应该怎样报道自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汇莹 《新闻记者》2006,(10):46-49
媒体报道自杀事件,人们似乎已经习以为常了。稍加梳理,不难发现,仅自2006年以来,引起关注的自杀事件就有好几起:山西榆社贫穷父亲在儿子高考估出高分后却服毒自杀,北师大一博导跳楼自尽,福州市外来务工者陈某跳江自尽,人民大学一女博士跳楼自杀,广州某高校一周内三人坠楼自杀。这一幕幕悲剧提醒我们思考:媒体应该怎么报道自杀新闻?媒体能为预防自杀做些什么?  相似文献   

6.
冯刚毅 《新闻窗》2010,(5):65-66
媒体报道新闻事实,同时报道的内容对受众产生影响。在一些人看来.媒体对自杀事件的不适当报道,似乎在示范、暗示、鼓励自杀,媒体在不自觉中制造祸端。  相似文献   

7.
如果说零星个体的自杀只是一种可预期的社会偶发事件的话,那么实际上引起了"群死群伤"的连环自杀,则应视作社会公共危机事件.媒体在时自杀事件进行报道中,如果有违法行为当然应该承担法律责任,对没有违反法律而不符合道德准则的传播行为则应受到舆论的谴责,并承担道义上的责任.  相似文献   

8.
2010年1月23日至5月30日,富士康深圳厂区发生员工跳楼事件13起。这一系列事件引起了大规模的媒体关注,媒体甚至被质疑是自杀事件的推手之一。关于富士康事件报道的研究多基于旧有的关注点。然而,这一连串自杀事件已经不仅是个体行为,更集中地反映出新生代民工的生存困境,暴露出社会体制的缺失,媒体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9.
由于转型期社会矛盾增多等因素,近年来自杀事件时有发生,"自杀新闻"已成为媒体突发事件报道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少数电视媒体在自杀事件报道中过分追求"眼球"效应,出现了一些不健康的倾向,对社会稳定及和谐社会建设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亟待引起注意并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突发事件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和媒体共同关注的焦点.本文以"汶川地震"报道为例,在总结政府、媒体和公众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所呈现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重视人才培养、强化深度报道、注重区域报道、兼顾平衡报道的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1.
本文回顾了西方就媒体与模仿性自杀行为的研究,结合中国媒体的现实状况,对当前一些由于媒体参与而产生较大影响的自杀案例进行分析,从而对媒体的自杀事件报道及如何起到积极作用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顾德宁 《传媒观察》2005,(11):59-59
9月10日是第三个“世界预防自杀日”,正巧美国知名社会问题纪录片导演葛瑞格先生途经南京。交谈之中,这位15次来华的“中国通”问笔者,为什么中国媒体在谈预防自杀问题时会频繁使用“某某自杀成功”?这么失败的做法为何要说“成功”一词呢?孩子们会怎么想?他还问我,中国记者在报道自杀时有无“用语守则”?他们是否受过正确把握自杀报道尺度的专业训练?这两点在欧美国家是有要求的。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由于抑郁症患者人数的不断攀升、发病率高、与自杀关联度大、疾病负担沉重等原因从而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然而,抑郁症作为精神疾病的中的一种,在我国却长期背负着"污名化"的标签。如今的电视媒体作为公众获取健康信息的主要渠道,能否以正确的态度接纳抑郁症,能否在报道中揭去其"污名化"的标签,已经成为公众认识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11月1日,一些媒体纷纷报道清华大学一名研究生在福建自杀的新闻,报道标题大同小异:《清华大学研究生找不到工作在福建跳楼身亡》。我在仔细地读完报道后,发现这个标题很片面。根据自杀者的父亲和姑姑叙述,发现自杀的主客观原因有很多:一是自杀者生性内向,平常不怎么与家里人说话;二是今年以来,他得了抑郁症,前一个月向学校请假回家休养;三是遗书中自杀者说找不到工作,不想拖累父母。再看这三个诱因中,"找不到工作"这一条是最弱的一点,自杀者今年研究生三年级,还没有毕业;而且据他姑姑介绍,他只是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并不是找不到工作。但是一些媒体的报道都把自杀原因分析归结为"找不到工作"这一  相似文献   

15.
从自杀报道中反思媒体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丽 《新闻知识》2006,(7):12-13,75
自杀是中国重要的公共精神健康问题。国内外研究表明,媒体自杀新闻报道与自杀行为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联。因此,研究我国媒体是如何再现自杀问题以及当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改进自杀新闻报道,提高公众的精神健康水平,造就更健康的国民和更和谐的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一、当前自杀报道中存在的问题(一)自杀报道中人群类型存在偏颇媒体报道的自杀人群分布总是过分强调大学生群体。只要有大学生自杀事件的发生,媒体都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大肆渲染。而这种做法的后果,一方面会使人们对大学生的总体认知产生偏差,片面地认为大学生普遍心理素质差、感情脆…  相似文献   

16.
2014年11月30日,四川泸州一位19岁小伙子在微博上直播自己的“自杀”,此事引发了网友与媒体的集中关注,最终这位年青人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整个微博直播中,网友围观、留言评论,其中的冷漠、观望和幸灾乐祸的观点充斥网络,这显示出此次事件中的失范者并不只是存在传播伦理的问题,更存在公共道德的问题.媒体如何遵从职业伦理规范去报道这样的“自杀”事件,如何从伦理角度去规划有责任的报道,成为自媒体时代媒体和网络在对“自杀”事件的报道和传播中应着重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华云 《传媒》2003,(4):56-56
据《北京娱乐信报》报道,日前结束的中国高校数字媒体教学协作研讨会上传出信息:我国大约缺15万数字媒体人才。 据有关专家介绍,中国传统媒体发展到现在已经很成熟了,随着计  相似文献   

18.
封面链接     
《美国新闻评论》2007/8—2007/9这里也在吸取教训在报道美国杜克大学"强奸"案的过程中,美国媒体经历了一场意想不到的失败。许多媒体放松了警惕,预先假定起诉者是无辜的,在案件侦破的过程中也没有迅速纠正先前的错误判断,铺天盖地的不实报道给杜克大学学生及其家人带来了持久的负面影响。2006年4月,美国警方逮捕了杜克大学曲棍球队的两名队员。因为他们被指控强奸  相似文献   

19.
微博在中国发展至第三个年头,出现了一些新的、耐人寻味的趋势.其中最引入注目的,莫过于以中央级媒体为代表的"主流媒体"的"大举进驻". 2012年7月22日凌晨,人民日报微博在北京大雨之中上线,一周之内连发180余条微博,收获了15万粉丝以及舆论的关注.中央电视台随后也开设了准官方微博"央视新闻"和"央视评论员",加入了已包括人民日报、人民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等主流媒体的法人微博阵营.而新华社著名栏目"中国网事"的微博也于2012年发力,从8月31日开始连续报道方大国事件之后,粉丝数由8月底的20万,迅速飙升至150万.新华社总编室主任刘思扬称:中国网事改变了主流媒体对网络报道迟缓而不迅速、表面而不深刻、分散而不集中的状态.  相似文献   

20.
随着传媒方式的多样化发展,传统纸质媒体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激烈竞争。近些年来,传统纸质媒体以深度报道作为扩大影响力的有力武器,着力做好深度报道。如《南方周末》一贯坚持的以深度报道为主打的办报理念,《中国青年报》的"冰点"周刊、《解放日报》的"特别报道"等深度报道,都产生了广泛影响。当下,如何做好深度报道,增强深度报道的吸引力,已经成为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