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鄢辉尧 《湖北档案》2003,(12):34-34
《玉堂字汇》一书为32开宣纸石印版本,书内有石印元、亨、利、贞四集,分部用七号正楷字制版。全书厚度一厘米。  相似文献   

2.
尽管中国的石印小说存在的时间不超过百年,其产生约从1866年上海文宜书局石印的<镜花缘>开始,终止大致在20世纪40年代初.当然在小说石印停止之后,石印书籍还间有出版.日本学者丸山浩明曾对中国石印版小说做了开拓性的研究工作,他在1999年发表了<中国石印版小说目录>,[1]计有800多部石印版小说.  相似文献   

3.
石印技术在我国近代出版史上得到广泛应用,对于近代大量书籍以及画报等出版物的印刷具有很重要的推进作用。本文对中国近代石印术及石印书报的发展进行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4.
冯金牛 《图书馆杂志》1999,18(10):37-38
在中国近代出版史上,产生于清代光绪年间的石印画报是一种独特的连续出版物。说它独特,主要是因为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石印画报大多是报纸的附属出版物,或是报纸的附赠品,由报社发卖,或随报赠阅,流传很广,影响很大;二是石印画报从一出现就致力于反映社会时事新闻,介绍外国科学知识,贴近社会,贴近时代,被称做“新闻画”,图文并茂,浅显易懂,极受读者欢迎。 据统计,辛亥革命以前,有70多种石印画报问世。(点石斋画报)可称是中国近代出版史上最早的石印画报。该画报创刊于光绪十年(1884年),由(申报)馆属下的点石…  相似文献   

5.
李培文 《图书馆论坛》1998,(2):78-79,70,53
石印是一种平版印刷术,清道光初年由传教上输入我国,同治末年开始为出版界所接受,至民国年间,印行了大量书籍,并掀起了一场古书翻印热潮,为保存文献,嘉惠学者起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石印术的淘汰,石印书籍也逐渐被人们淡忘。在图书馆界,石印本著录混乱、概念不清,以致一些很有价值的石印本得不到充分利用。为此,本文试对石印、石印的出版史作一些简单介绍,并就石印本的版本鉴定、著录标准提出自己的认识,以求在图书馆界唤起对石印书籍的重视。1石印的原理与基本的制版方法石印术是在1796年由奥匈帝国人逊纳菲尔德发明,是一种…  相似文献   

6.
青海报业非常落后,旧中国仅有少数几家报纸。1929年青海建省时,创办的《新青海》日报,为有光纸单面石印,每期2张。期发量1200多份,后更名《青海日报》,旋即改用新闻纸铅印,1938年底终刊。还有一张《青海民国日报》,创刊于1931年,初为石印,两年之后改为铅印。又过两年始用新闻纸双面印刷,至1949年8月终刊。1947年还曾出版过8开4版的《昆仑报》周刊,主要刊载回族文化教育信息。  相似文献   

7.
有"一言兴邦"、"一言丧邦"之说.其实,"一言"果然重要,按辩证法的观点,是个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关系,这一言适逢其会而已.近代书籍中就有个适逢其会而促使一个行业--石印印书业兴起的事,也因时变而全军覆没.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期间,报社是拥有二百多支抢的活跃的游击队,在时敌斗争最艰苦的日子里,出过石印报、油印报,出过十六开的小报.为了坚持敌后的新闻阵地,报社先后有三百位优秀同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相似文献   

9.
左建 《兰台世界》2013,(13):144
<正>石印是德国A·逊纳菲尔德于1798年发明的平版印刷法,其主要方法是用药墨将文字写在药纸上,再将药纸上的字迹移置到石板上,然后滚刷油墨便可把字印在纸上。19世纪初,石印技术就已经在欧洲普及。中国采用石印印法最早的是法人翁相公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在上海徐家汇设立的土山湾印书馆[1]39。该馆主要印刷宗教图书,其印书不  相似文献   

10.
在上海图书馆的库房里,珍藏着一套面世于1909年8月16日的《图画日报》,其每日一刊,共出版了404期,于1910年8月停刊。在中国近代出版史上,随着石印技术在我国的运用,产生了一种有特色的出版物——石印画报。据上海图书馆冯金牛先生统计,辛亥革命以前,就有七十多种石印画  相似文献   

11.
曾丹  欧阳明 《编辑之友》2021,(10):105-112
石印、书册式、丛报,与我国近代报刊出版主流理念不甚相融.维新时期,同人群体举办的以《时务报》为代表的石印书册式丛报形成一种独特的媒介景观,嵌入晚清报刊出版的褶层.出版界同人接纳了以分科为标志的近代知识,继而在复合性思维指引下,创立了以"分科之学"为旨趣的丛报,将西式报刊知识移植入本土的知识架构中,实现了创造性的转化.作为一种为社会提供基础设施的技术,石印术在一定程度上锻造了中国报刊知识的新形态,丰富了近代新闻出版文化.晚清同人群体多为传统知识的捍卫者,然而恰恰从他们身上开始,展开了传统的裂口.复合性思维可以表征晚清社会精英在面对报刊新媒介时的复杂心态和对报刊功能的结构性认知的调整.  相似文献   

12.
1999年9月中旬的一个夜晚,我在中华路附近的地摊书市上淘书,一本泛黄的石印线装书映入眼帘,书耳上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述记",心里不由一动,这可是佛教经典文集啊!  相似文献   

13.
印刷术本身是一个技术问题,但在适应和选择上,利用印刷术往往超出了单纯的技术层面,还牵涉其他诸如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等社会因素.中国近代报业的发展史同样如此,报纸对读者的想象汇集了以上的诸多思考.通过对木刻、西式活字、石印三种印刷技术的考察,本研究发现技术所带来的最大作用,不在于制造区分,而在于弥合区分.技术需迎合社会的需求,但这种需求是多方面的,并非技术进步就包揽一切.木刻、活字印刷、石印三种技术,虽然各自的技术特性有所不同,但当它们被用在印制报纸上时,它们的想象则是一致的,其最终所指向的都是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平民大众.  相似文献   

14.
许静波 《新闻大学》2012,(3):136-146
上海之所以成为近代中国的出版业中心,所依靠的不仅仅是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这样的大型出版企业,为数众多的中小书局是构成上海书业生态坚实的基础。光绪十三年(1887年),浙商何瑞堂开设鸿宝斋书局于上海英租界,1956年方才停止营业,历时69年。该局可按经理人的更替,划分为三个时代:沈静安时代、乌仁甫时代和丁方定时代,而这三个时代恰又对应了上海近代石印书业的繁盛、衰落与终结。以石印书局为主体的书业公所是上海近代石印书业的同业组织。作为创建者之一,鸿宝斋一直在书业公所中拥有较高地位,并为维系公所的运作和发展贡献颇巨。  相似文献   

15.
石印大约在1832年由外国传教士带入我国,严格讲与我国文化发生关系,是1879年点石斋的活动开始。现在我们影印古籍用胶印。胶印源自石印,而且在版面设计上也跟随当时。  相似文献   

16.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现代京剧《沙家浜》的广为流传,阿庆嫂成为全中国家喻户晓的一个以开茶馆为掩护救助新四军伤病员、"沉着机智有胆量"、"舍己故人不慌张"的女英雄。那么,阿庆嫂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相似文献   

17.
杨守敬先生从日本带回一卷手写杜注左传残卷。杨氏以为是出自北齐人手笔,宣统元年在上海石印成册,定名为《北齐人书左氏传》(我看是唐人手笔)。其跋语中说"其注末每多之也等字,亦是六朝旧习"。  相似文献   

18.
书讯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稀见方志丛刊(全二十二册)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编,精装16开,估价9700.00元,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丛刊”萃选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所藏稀见地方志(乡土志)二十九种,多为明、清两代抄、刻本,少数几种为民国时期的油印、石印或铅印本。其中[康  相似文献   

19.
我最初看的《野叟曝言》是石印的小字本,我那时只有十二三岁,只记得那个石印本并没有残缺不全的情形。我所见的第二个本子是申报馆铅印本,似乎也没有残缺不全的样子。最后得见的光绪辛巳(七年,1881)常州活字本,似是最早的印本。  相似文献   

20.
古籍工作是燕京大学图书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古籍收藏方面,燕京大学图书馆以哈佛燕京学社资金购入大量古籍,成为院校合并之后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存藏的重要基础.在古籍编目方面,燕京大学图书馆采用"汉和图书分类法"进行编目,还编有《燕京大学图书馆目录初稿(类书之部)》《中国地方志备征目》等专科目录.在古籍借阅方面,建设有完备的借阅制度,还通过举办古籍展览,办《燕京大学图书馆报》等形式为读者提供服务.在古籍出版方面,通过石印、铅印、传统刻版等形式出版了以《燕京大学图书馆丛书》为代表的多部古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