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在融媒体、“云阅读”时代,传统出版领域的文化综合类期刊如何突出自身差异化,将内容做精做深的总体思路和有效途径。【方法】以高校主办的文化期刊《世界文化》为例,梳理分析刊物近年来明确定位、深耕内容与特色的翔实案例。【结果】刊物在坚持“小而美”的定位和做好国际传播两个方面强化自身特色,将文化普及与学术通识化融合并进,彰显时代感与人文情怀,多视角讲好世界故事与中国故事。【结论】只有充分发掘“人有我独”的优势,在办刊的独特定位、独特资源、独特思路上下足功夫,才能真正打造“云阅读”时代的“深阅读”文化期刊。  相似文献   

2.
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人们阅读报纸的时间在减少。对报纸的阅读方式已经进入了“速读”时代。“速读”的阅读方式,则把媒体从“受众时代”带到了“用户时代”。通俗地说,“受众时代”的报纸做的是大锅饭,读者在“看报纸”,“用户时代”的报纸要做的是小锅菜,用户要使用、要参与、要跟内容和观点互动。  相似文献   

3.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颠覆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如何创新政务报道形式,将“硬内容”与“软传播”结合,契合融媒体时代受众阅读方式,从“一专”向“多能”转型发展,成为党报文字记者实现业务突破的必经之路。2021年四季度,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策划推出大型系列访谈报道《破冰与突围·县(市、区)委书记全媒体纵横谈》(简称“纵横谈”)。系列访谈期间,湖北日报记者创新音视频、图文等多媒体表达方式,根据报纸、新媒体平台的不同特点制作编排,取得突破性宣传效果。本文结合笔者此次参与武汉市区委书记访谈的经验,就文字记者如何在全媒体访谈报道中探索转型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4.
樊园芳 《新闻窗》2013,(4):40-41
新闻事业的发展和媒体激烈的竞争,推动了新闻摄影事业的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的传播与推广,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从阅读文字到阅读画面,人们将迎面而来的视听时代称为“视觉传播时代”。  相似文献   

5.
文章在对“十二五”期间,尤其是2015年中国出版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对“十三五”的中国出版业进行了展望.文章认为, “十三五”期间,互联网+出版将继续走向深入,数字出版将进一步发展;全民阅读会继续得到重视,各类阅读活动与指标将成为亮点;实体书店扶持会继续,特色服务将成关键;版权保护力度将继续加大,版权资产将深受重视;出版资本运作会继续加强,全媒体运营更加普及;走出去、引进来将继续加强,社会效益将不断强化.  相似文献   

6.
“碎片化”“快捷化”的电子阅读普及的时代,纸质阅读却激活了身体的感知,成为不可替代的阅读方式.文章以物与“身体感”的理论作为分析框架,对比分析数字阅读和纸质阅读在身体感知方式层面的差异,回到身体的维度探究纸质阅读在新的媒介时空如何焕发生命力;从传播形态变迁的历史语境中,梳理人与媒介间交互影响的脉络,以“体物入微”的概念重新阐释纸质阅读在数字化语境中的文化意义.实体书店的空间也从传统的单一零售空间转变为具有美学价值和交流意味的多功能文化复合体,空间属性的变化重构了身体与客体空间的关系,客体空间通过“身体”的参与具有了体验的意义,身体空间也成为一个空间结构及其意义分布不断变化的异质空间.  相似文献   

7.
“由于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出现,一个全新的阅读时代正被开拓。”这是樊克宁先生在他的一篇论文中提出的观点。这个观点不无道理。其实,我们大家都感觉到了,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大爆炸、传播全球化、生活快节奏、阅读快餐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由于互联网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在新闻传播领域引发了一场革命,其特点是四个改变:一是“随着传播方式的进步,新闻已经不仅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而且是指对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李慧丽)即时新闻、现场直播的出现,使新闻定义被改变了。  相似文献   

8.
《新闻实践》2011,(6):78-79
微博时代的到来,无疑促进了“浅阅读”这种阅读方式的扩散。微博信息被限制在140字内,可以在短时间内阅读完。南于字数的限制,微博语言更加简练。在“浅阅读时代”,如何以新颖的标题、简练的文字、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顺应读者“浅阅读”的习惯完成新闻报道,是传统报纸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我们要做的是,借鉴微博“碎片化”的传播方式来改进报纸的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9.
素以“关注文化,倡导阅读”为宗旨的《中国图书商报》“阅读周刊”,于今年1月21日推出了浩达56版的“1995—2004阅读十年”主题特刊,受到读书界人士的欢迎。该特刊着眼于十年间的阅读文化变迁,提出了“在海量的资讯时代,我们还剩下多少时间来阅读”这一严肃问题。其中第2—9版是“1995—2004中国阅读典型报告”,继本刊主编徐雁教授《阅读造就一个时代的风情:经典与时尚》的开篇文章之后,依次是北京大学王余光教授与汪琴博士的《世纪之交读  相似文献   

10.
在全媒体时代下,平面媒体与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相互融合,使得各种传媒力量形成合力,多平台、多落点、多形态的传播格局形成,这些条件为“浅阅读”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浅阅读”最大的特征就是让读者在工作间隙期吸取海量的信息,用快速、简洁、便捷、随意、概要等方式阅读,这种阅读方式俨然成为阅读的主流形态.  相似文献   

11.
由网络兴起的崇尚简单浏览式阅读方式的“浅阅读时代”已悄然来临。报纸等纸质媒体想要在“浅阅读时代”赢得生存空间就必须重视版面设计.本文通过简析原因,陈述报纸版面设计考量,展望“浅阅读时代”的报纸版面设计新趋势。  相似文献   

12.
伊俊铭 《青年记者》2021,(4):109-110
新媒体时代,网络阅读逐渐成为网民获取信息与新闻的主要途径,并引发了社会与学界的普遍关注。本文聚焦于网络新闻阅读问题,提出“烂尾阅读”假设,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烂尾阅读”在“时间维度”中更为显著,且成因多体现在以注意力经济为主导的“博弈关系”之中。  相似文献   

13.
核心阅读:面对当前新媒体的咄咄逼人,坚持“内容为王”仍是纸媒的安身之本。然而,在海量信息及碎片化阅读时代,要实现“内容为王”的发展战略,传统纸媒必须以打造“王的内容”的发展思路,坚持“内容为体,技术为用”的转型策略。“王的内容”务必要在功能、受众体验与内容形态上展示出与众不同之处。西方传统媒体的付费阅读模式即基于对“王牌内容”的自信。渠道垄断是霸道,在多元开放的新媒体环境下垄断渠道几无可能,因此内容生产与公信力建设仍是王道。  相似文献   

14.
文章阐述了“微阅读”的含义以及“微时代”的特征,并通过分析“微时代”青少年阅读的现状,提出了开展青少年阅读推广的工作途径.  相似文献   

15.
“微时代”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体验式阅读是一种新型的阅读体验,能够适应高校不同专业、性别、年级的学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文章对“微时代”下高校图书馆体验式阅读的特点以及运行方式进行了探讨,旨在更加全面地推广体验式阅读模式,为其他图书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微时代”——从日本的手机小说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栾轶玫 《视听界》2009,(5):116-116
新媒体的一个重要特质在近些年来逐渐展现,即媒介生产与消费都进入了“微时代”,内容生产是“徽创作”,内容消费是“微支付”,内容:体验是“微阅读”。:微时代”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媒体文本先前的“宏大叙事”与“意义承载”,媒体生产与消费变得越来越切片化,娱乐与体验也越来越即时性。日本近些年发达的手机小说可以说是这种媒介“微时代”的一个影像。  相似文献   

17.
曾有专家警告,互联网的普及将颠覆人们的阅读习惯,“手不释卷”的阅读形象可能会成为历史。但加拿大遗产文化部最近所做的专项调查表明,在这个互联网高度发达的国家,人们对读书的热爱依然不减当年。  相似文献   

18.
4月14日,“中国青年阅读指数”在2017中国数字阅读大会上首度发布.“中国青年阅读指数” (China YouthReading Index,简称CYRI)通过抓取中国青年群体在各类阅读渠道的阅读行为数据进行分析,从中找出青年人的阅读偏好,再将不同时期的阅读偏好进行差分,从而发现阅读偏好的变化趋势.该指数由中国青年出版总社与成都数联铭品科技有限公司(BBD)联合开发,开创了大数据技术追踪阅读行为的先河,是“互联网+”在内容生产和消费领域的深层次应用.“中国青年阅读指数”是在国家大力推动“全民阅读”和国家颁布《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 ~ 2025)》指导下进行的——青年发展和青年阅读已经进入“指数时代”,若要把握和引领这个趋势,必须抢占先机.“中国青年阅读指数”界定的青年为14 ~ 35周岁,这是中国阅读的主力人群,覆盖约4.1亿人.  相似文献   

19.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将阅读疗法理论与实践纳入大学教学体系,开设了“阅读与心理健康”课程,对宣传普及阅读疗法、提高阅读疗法有效性进行了有益尝试。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介绍阅读疗法理论与方法,并通过交互式阅读与讨论,指导大学生阅读行为,解决大学生心理困惑。文章以该课程为案例,探讨了面向理工科大学生阅读疗法课程的建设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模式和课程评价方法,初步构建了以阅读疗法理论方法为基础、6大专题阅读书目为支撑、阅读互动讨论为手段、科学测评为依据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20.
郭红 《出版广角》2016,(10):21-23
微信阅读已成为人们的主流阅读方式。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等数字化平台的普及,既促成了数字化阅读的快速增长,也催生了“微时代”浅阅读的流行,出版社应该主动介入和参与手机微信阅读领域,抓住时代契机,迎接挑战,在数字化领域开拓出版营销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