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热河风云莫测,咸丰帝的驾崩激化了以肃顺为首的"热河派"与恭亲王奕新为首的"北京派"两党派间的斗争.奕新奔赴热河,与两宫太后紧急联盟,最终发动辛酉政变.政变造就了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把持清王朝最高权力47载之久的历史.奕新作为晚清王朝举足轻重的人物,在政海中历经起伏,为何当初选择与慈禧太后联合,发动政变?在政变过后,地位有所提升之时,为何眼睁睁地看着清王朝由一后宫女子掌权,"接受"垂帘之政呢?本文将围绕以上问题一一具体探究.  相似文献   

2.
1861年11月初,刚刚从热河行宫回到北京的两宫太后,与在北京的恭亲王奕诉,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联合发动了一场宫廷政变,将执政的以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和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肃顺等八大赞襄政务大臣赶下台。这场宫廷政变虽然惊心动魄,但却非常成功和漂亮,没有经过残酷的流血,不可一世的八大臣几乎没有什么反抗,就做了政变者的阶下囚。这场宫廷政变因发生在北京,所以称之为北京政变。又因发生在农历辛酉年,也叫辛酉政变。政变发生后,小皇帝载淳的年号由祺祥改为同治,因此人们还称这次政变为祺祥政变。  相似文献   

3.
戊戌政变后,康党发挥自己的宣传优势,对政变过程进行了有利于自己的宣传,以证明政变的倒行逆施与自己出逃的合法性。其中,康党对政变主角的宣传经历了从戊戌年的"逆后"说到己亥年"贼臣"说的转变,这是康党依据戊戌己亥年时局的变动作出的策略调整。政变之初,康党对时局的判断是光绪帝将很快被废,甚至被弑,并据此形成自己的宣传策略,塑造"逆后"形象遂成为康党宣传的主要内容;进入己亥年,一方面光绪帝并没有像康党预判的那样被废被弑,另一方面康党求助于列强的希望也化为泡影。在此背景下,康党被迫调整宣传策略:由塑造"逆后"形象转变为诋毁"贼臣",调和两宫,为促成太后归政制造舆论。于是,"贼臣"荣禄取代"逆后",成为发动政变的罪魁祸首。康党宣传策略的调整得到了新党舆论的呼应,从而成为阻止清廷政治退化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4.
引言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的"北京政变"在中国近代政治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新编中国历史课本第四册,增添了"冯玉祥发动政变和孙中山北上"的教学内容.为使教师对冯玉祥发动政变的原因、过程及政变的影响和性质有较全面了解,本文拟就这一问题提些补充材料,以供教学参考.一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的原因冯玉祥(1882-1948年)原名冯基善,字焕章.祖籍安徽巢县人,行伍出身.清  相似文献   

5.
1932年伪满成立后,非常重视对儒家文化的利用,独立打出了"王道政治"的旗帜,并在东北沦陷区大肆恢复祭孔.但在日本侵略者强权下,伪满的祀孔典礼遭遇了畸变:仪式由清廷古礼变为不中不日的"协和礼",地位由居于首位沦为三流.从祀孔礼仪的变异可以窥见伪满"王道政治"逐渐向军国主义"皇道文化"屈从归化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6.
禤嘉慧 《考试周刊》2011,(29):47-48
热河风云莫测,咸丰帝的驾崩激化了以肃顺为首的"热河派"与恭亲王奕訢为首的"北京派"两党派间的斗争。奕訢奔赴热河,与两宫太后紧急联盟,最终发动辛酉政变。政变造就了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把持清王朝最高权力47载之久的历史。奕訢作为晚清王朝举足轻重的人物,在政海中历经起伏,为何当初选择与慈禧太后联合,发动政变?在政变过后,地位有所提升之时,为何眼睁睁地看着清王朝由一后宫女子掌权,"接受"垂帘之政呢?本文将围绕以上问题一一具体探究。  相似文献   

7.
清末新政进行了十余年的时间,人们对其多持否定态度.笔者不以为然,故略陈管见,贻笑大方.清末新政是在中华民族面临又一次严重危机的情况下产生的.八国联军侵入中国,占领北京,清廷不得不亡命西安.这是继一八六○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清廷亡命热河后清政府受到的又一次奇耻大辱.在严峻的事实面前,清朝从最高统治者到文臣武将比以前清醒了许多,他们终于认识到,要对付外国侵略,挽救国家危亡,非变祖宗成法不可了.  相似文献   

8.
<正>400年前,即明清以来,日本海盗经常烧杀抢掠,侵扰、骚乱中国沿海各地。当时人们称日本海盗为"倭寇",那是因为他们长得矮小丑陋,行为比盗匪有过而无不及,故予此名之。可到了近代,人们却称日本侵略者为"鬼子",何也?话说中日甲午海战前夕,清廷委派一位大臣出使日本。当时的日本不但要在世人面前炫耀武力,还妄想在文化上玷(diàn)辱中国。当记者汇聚  相似文献   

9.
<正>400年前即明清以来,日本海盗经常烧杀抢掠,侵扰我国沿海各地。当时人们称日本海盗为"倭寇",是因为他们长得矮小丑陋,行为实比盗匪有过之而无不及,故予此名之。可到了近代,人们却将日本侵略者称为"鬼子",何也?话说中日甲午海战前夕,清廷委派一位大臣出使日本。当时日本不但要在世人面前炫耀武力,还妄想在文化上玷污中国。当记者聚齐之时,日方突然提了一个风马牛不  相似文献   

10.
鸦片战后清朝统治者对外国侵略者的态度和心理是复杂和矛盾的。这些复杂和矛盾的心理对清廷的内外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 ,致使清廷的内外政策也矛盾重重 ,清廷矛盾重重的内外政策不可能把中国带上富强之路  相似文献   

11.
1924年10月北京政变后,"拒贿议员"成立国会非常会议,以期维持"法统",继续作为立法机关、民意机关,参与政治生活.但是,民国第一届国会既久为人民所厌恶,非常会议也未能取得任何政治力量的支持,控制着北京政权的段祺瑞更是极力反对,加之内部的分歧与涣散,非常会议的目标终未能实现.虽如此,拒贿议员所进行的努力和斗争,对于制约段祺瑞执政府的军阀政治,仍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对于民主共和思想观念的宣扬也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雅片战后清朝统治者对外国侵略者的态度和心理是复杂和矛盾的。这些复杂和矛盾的心理对清廷的内外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致使清廷的内外政策也矛盾重重,清廷矛盾重重的内外政策不可能把中国带下富强之路。  相似文献   

13.
"战时新闻学"所赖以支撑的工具理性,在中国新闻与文化传播史上有十分悠远的思想源头.甚至可以追溯到晚近以来中国的绝大多数新闻思想家、革新家和革命家那里.其观念核心就是"新闻武器论",具有鲜明的工具理性内涵,即新闻作为战争武器,也就是"战具",是有区别的.它既可以是"侵略者的工具",又可以是反侵略者"犀利的战具",也就是说,既可以为人类正义的事业服务,又可以为反人类的非正义事业服务.由此足见,这种工具理性的背后,阶级斗争理论和阶级分析方法,在抗战期间的中国新闻传播界是何等的深入学者和记者们的内心.  相似文献   

14.
1864年清廷翻译《万国公法》所据版本问题考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外国家关系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变动,英法等国公使开始常驻北京,同时也不断要求清政府派员驻扎其国首都,中外间的外交往来已无可回避.自中央至地方的许多清廷大员清楚地认识到,中国正面临着"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和"数千年未有之强敌",亟需摆脱天朝大国闭关自守的状态,了解和正视世界.  相似文献   

15.
晚清时期,由于清政府在国内的腐败统治和外国侵略者的无耻掠夺,中国陷入了空前的民族存亡危机。无奈的清政府企图通过实施"新政",延续他们摇摇欲坠的腐朽统治。"新政"使国内学堂学生数和出洋留学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学界通过向西方资本主义民主自由的学习,逐渐觉醒。学生们痛恨清廷的残暴无理和外国侵略者的无耻蛮横,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反抗学潮。他们通过退学、建立爱国社团、创办刊物、集会演讲和上书通电等等方式,积极进行爱国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沉重打击了清政府和外来侵略者,促进了民族的觉醒和民主自由新观念的广泛传播,为即将来临的辛亥革命做好了思想上和人才上的准备,成为辛亥革命前一次"革命"的尝试,直接或间接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相似文献   

16.
1880年11月20日,一名琉球人在总理衙门前挥剑自刎,以抗议日本对琉球的吞并,这个人就是林世功。作为一个"小人物",林世功的自杀并不能改变什么,甚至他的挥剑自刎对清廷、琉球都没能产生些震动。但是这并不能妨碍我们对他人格魅力的尊敬,作为一个诗人或者说作为一个爱国的士大夫,他以死来表示对祖国的忠诚和对侵略者的愤恨,这是值得每个人去纪念他的事迹和精神。  相似文献   

17.
热河庄头开始于康熙九年(1670),当时为解决京城满洲八旗官兵、眷属、生计问题,京城满洲八旗官兵携眷属自古北口、喜峰出口出关,圈占土地,设立庄园。当时热河庄头136名,他们通过劳役、实物地租形式向清廷纳粮、纳银、对热河各地的经济开发,特别是农业的开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颐和园是我国现存的最完整和规模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它的前身叫清漪园,是乾隆皇帝于1750年为他母亲庆祝六旬寿辰而动工兴建的,直到1764年全部完成。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火烧圆明园,清漪园也同时被毁。 1861年咸丰在热河行宫病死,同治继位,年仅6岁。他的生母叶赫·那拉氏被尊为慈禧太后。她与恭亲王奕訢等设计杀死摄政大臣载垣、端华、肃顺,发动“辛酉政变”后,在“垂帘听政”的名义下,大权独揽,成为实际掌权者。1875年同治皇帝病死,那拉氏  相似文献   

19.
鸦片战争前后,"人臣无外交"思想,既是清廷办理夷务的基本原则,同时又是婉拒与外国接触的一个堂皇理由。但是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打击,不仅钦差大臣耆英等人直接面见"英夷",怡亲王载垣、恭亲王奕等也被迫直接参与对外议和。其后,清廷向外国派遣常驻公使、同治帝接见外国公使,这标志着清廷"人臣无外交"旧制的彻底消亡。"人臣无外交"的思想体制,是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产物,与近现代的国家外交格格不入。从"人臣无外交"到"人臣办外交",再到"亲王外交",其中既有中国半殖民地外交的屈辱与无奈,又是中外依约而行的国际外交惯例,同时也是中国外交从传统封闭到近代开放的进步。"人臣无外交"的思想体制,嬗变为近代的国家外交,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20.
日本军国主义在20世纪30年代初,用武力侵占中国东北炮制伪"满洲国",为隔绝东三省与关内地区联系并据此向华北推进,实施了扩大战争攻占热河的详细计划,张学良将军亦为保卫热河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准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