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1 毫秒
1.
作为人民日报记者,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要尽快为本报提供一些有分量的又是读者喜闻乐见的文字稿件和照片。要想同时达到这一目的,在实践中也确实有一定的难度。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关键在于提高新闻队伍的素质,多培养一些具有多面手的记者。正如人民日报总编辑谭文瑞同志在一次评报栏中所称赞的:继一些同志之后又出现了一个“双枪将’。我觉得“双枪将”的含义是很深的,它要求记者既要有强烈的新闻事业心,还要有广泛的知识面和熟练的业务技能。当然,强健的身体,充沛的精力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对于“双枪将”  相似文献   

2.
三年半前,我从新华社调来人民日报,当天就到总编室各部门去与同志们见面。走到资料室,那里的同志对我说:“我们的‘记者文库’里有你的新闻作品专卷,存了好多年了,你想不想看看?”当时我没在意,又因为事忙,没有查看,不久就忘记了。去年11月,我因事要查阅过去的作品资料,从“记者文库”要来了关于我的卷宗,一查,使我大为惊喜:里面竟有我在50年代写的消息、通讯的剪报,而这些材料连我自己也丢失了,忘记了。感谢人民日报资料室的同志,为我剪贴、装订、保管了几十年。人民日报设立“记者文库”近40年了,几乎为人  相似文献   

3.
“野战部队”和“人民武装”《人民日报》创办伊始,记者不多。在冀鲁豫前线随军采访的,有齐语、方德、吴象等同志;陈勇进同志为冀鲁豫分社记者,在前线为《人民日报》供稿。在后方采访的,只有杜展潮、任冰如等同志。我作记者,又作编辑,并担负采访部门的组织工作。当时能够完成相当繁重的宣传任务,重要原因之一,是继承“全党办报”的传统,组成了一支包括“野战部  相似文献   

4.
“野战部队”和“人民武装”《人民日报》创办伊始,记者不多。在冀鲁豫前线随军采访的,有齐语、方德、吴象等同志;陈勇进同志为冀鲁豫分社记者,在前线为《人民日报》供稿。在后方采访的,只有杜展潮、任冰如等同志。我作记者,又作编辑,并担负采访部门的组织工作。当时能够完成相当繁重的宣传任务,重要原因之一,是  相似文献   

5.
《中国记者》杂志编辑几次约我们人民日报理论部写写关于在理论版上举办《“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笔谈》专栏的体会。我想,这件事本身可能就说明了这个专栏已得到新华社系统的注目。这对我们无疑是个鼓舞。最近,我看到艾知生同志在广播界一次研讨会上的讲话,其中谈道:“人民日报第五版经常发表一些重要的文章,我觉得我们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早  相似文献   

6.
近读商恺《大地笔踪》一书,从“雁门关外”到“贺兰山麓”,从“海河去来”到“汾水两岸”,犹如登高望远,令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心驰神往之际,仰慕之心顿起,不禁勾起了久久贮于胸中的一桩夙愿——我终于拨通了商恺家的电话。见到商老,我们的话题就从《大地笔踪》这本书开始,我说:“看你的作品,觉得眼界高,有一种高屋建瓴的气势。”“我喜欢写宏观的东西。”商恺说,“就是抓一些带有全局性、方向性、萌芽性的问题。我觉得,一个记者要做到眼界高,一是理论政策水平要高,二是知识要广博,三是要有历史的视野。”商恺1948年就当人民日报记者,五六十年代又当过中共中央办公厅研究员,1977年重回人民日报当记者部主任,后来又应聘担任过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理论功底、知识积累自不必说。每到一地研究一个问题,除了采访当地领导和群众以外,他必定要找一些专家学者来  相似文献   

7.
“双枪将”———王焕淼陈集亮五十有三的常德日报主任记者王焕淼,如今被常德市读者和报社的同仁称为“双枪将”。他不仅新闻摄影具专业水准,新闻写作也令那些当初笑他“只会摸相机”的人刮目相看。王焕淼可说是应了古人所说的“迟花慢发,大器晚成”这句话。1980年...  相似文献   

8.
六热与冷开始当记者时,只凭着一股热劲采写稿件,见报心切。后来,经历了一些沟沟坎坎,碰了一个又一个钉子,才逐渐懂得冷静思考之重要。“记者头脑要冷静”,这是毛泽东同志在30多年前与人民日报负责人吴冷西同志的一次谈话中指出的,“做报纸工作的,做记者工作的,对遇到的问题要有分析,要有正确的看法,正确的态度。……矛盾有正面,有侧面。看问题一定要看到矛盾的各个方面。群众运动有主流,有支流。到下面去看,对运动的成绩和缺点要有辩证的观点,不要把任何一件事情绝对化。好事情不要全信,坏事情也不要只看它的消极一面。”重温这些语重心长的教  相似文献   

9.
人民日报召开国内记者工作会议,邵华泽同志要我同大家见个面,讲讲话。今天一是看望大家,向大家问好;二是借这个机会,交换一些看法。看了会议的简报,也和一些同志进行了座谈,感到这次会议开得很好。大家思想解放,畅所欲言,就如何深入宣传党的十四大精神,贯彻全国宣传部长座谈会的要求,办好人民日报,改进新闻宣传等问题发表了许多好的意见。特别高兴的是,大家精神状态好,有股奋发向上的劲头。  相似文献   

10.
我和人民日报国际部张祝基同志撰写的评论《两种历史观的较量》于2001年3月2日在人民日报国际版刊登。见报当天,就受到外交部有关部门领导同志的好评,认为文章题材好,角度新,评说有力度。前不久,在第七届中国国际新闻奖评选中,这篇评论获得了一等奖。现在再读此文,又有一些新的感想。长期跟踪深入研究围绕“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炮制的新版历史教科书展开的论战,是一场时间跨度较长的较量。2000年9月12日,外交部发言人孙玉玺在记者招待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表明了中国政府的立场。当天有记者问:据报道,日本部分出版社…  相似文献   

11.
去年5月17日,作为人民日报的记者,我和报社的另外一位同仁首次到台湾“驻点采访”,这也是祖国大陆报纸类媒体的记者首次到台湾“驻点采访”,从那个时候开始,祖国的宝岛台湾就开始有了人民日报记者忙碌的身影。光阴荏苒,转眼人民日报记者到台湾“驻点采访”已届周年。尽管这方面的工作还是处于摸索和尝试阶段,但我还是愿意将自己在台湾“驻点采访”的点滴体会谈出来与大家分享。头脑要冷静迫于岛内民众要求改善两岸关系的压力,经过两岸新闻从业人员的共同努力,台湾当局于2000年11月10日宣布开放大陆记者以轮替方式赴台“…  相似文献   

12.
5月25日,中央领导同志对《人民日报》任仲平文章《筑起我们新的长城——论抗击非典的伟大精神》作批示时指出,《人民日报》作为第一党报,就是要有高人一筹的“绝活”,带头提高办报质量。6月13日,人民日报社社长王晨在《人民日报》创刊55周年座谈会上提出:“大力倡导编辑记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转变采访作风,转变文风,按照‘三贴近’的要求,写出更多有思想、有感情、有文采的好作品,努力把人民日报宣传报道提高到新水平。”人民日报记者部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和报社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大家认为,报纸的“绝活”建立在全体编采人员个个争出“绝…  相似文献   

13.
好党员刘衡     
“我象回到大地的安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六十周年前夕,人民日报社党委会和编委会要求各支部评选出一批好党员。在记者部的会上,大家一致推选刘衡同志。人民日报记者部是粉碎“四人帮”以后恢复重建的,四十多个记者中,既有新闻界熟知的老记者,也有写过不少好新闻的中年记者,还有一部分年轻力壮的记者。为什么大家不约而同地推选刘衡同志为好党员呢? 1979年,刘衡同志错划右派的问题得到改正。她向党组织提出:“回到记者部,重新当记者”。当时,有些同志有顾虑。因为她已经57岁,超过了女干部退休的年龄,坐坐办公室还可以,当记者下去采访很辛苦,耽心她不能再四处奔波了。从1957年开始,她始终拒绝承认自己是  相似文献   

14.
郑梦熊(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兼机关党委书记): 《中国记者》的同志问:自从今年8月初中宣部、新闻出版署发出《关于加强新闻队伍职业道德建设,禁止“有偿新闻”的通知》,到现在已近4个月了,人民日报的情况怎么样?我的回答是两句话:初见成效,常抓不懈。人民日报各级领导对贯彻落实《通知》有一个共识,就是:“有偿新闻”是新闻界最主要的不正之风,作为党中央机关报的人民日报,一定要在严禁“有偿新闻”方面带好头。我们采取了“五抓”措施,即抓动员、抓教育、抓规章、抓监督、抓奖惩,使全报社出现了对“有偿新闻”像“过街老鼠”  相似文献   

15.
6月15日,人民日报编委会召开全社大会,总结“加强党中央机关报记者形象建设”活动开展两年来的情况,表彰在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优秀记者,吴兴华、吕岩松等10位同志获人民日报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优秀记者荣誉称号,王金海等10位同志获优秀记者提名。邵华泽社长在会上讲话,要求报社全体同志向优秀记者学习,把“加强党中央机关报记者形象建设”活动坚持不懈地开展下去,推动全社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全面提高编采队伍的素质,进一步把人民日报办得高出一筹。至此,“加强党中央机关报记者形象建设”活动第一周期圆满结束。两年前,在隆重纪念人…  相似文献   

16.
人民日报记者艾丰同志,最近到南通市为新闻函授学员讲课,我抓住空隙在南公园饭店访问了他。“艾老师,在您给函授学员讲课之前先给我们上一课吧。”  相似文献   

17.
内罗毕分社的同志告诉我,我于六月十四日写的“南非种族主义者的新暴行”(以下简称“南非暴行”)一稿被评为好稿,我还以为他们是说笑话呢。“南非暴行”稿被《人民日报》采用后,我曾对一些同志说,如果不是发生南非入侵博茨瓦纳这种带有世界性新闻的事件,我在这里写的稿子是很难上《人民日报》的。有的同志就开玩笑说:“你们新闻记者  相似文献   

18.
“刚来的人民日报,有篇通讯的标题叫《捉放蛇》。题很切文,简直令人拍案叫绝!”这番话,是我于去年11月30日在安徽芜湖铁山宾馆从一位旅客那里听到的。后来,我遇到一些新闻界同行,他们也说这个标题标得好。这篇稿子是人民日报驻安徽记者赵希龙写的。我也是驻安徽的记者,所以人家都问我,这个题目是怎样标出来的。我回答不出,就请校对此稿的同志调出五份改样,才弄清来龙去脉。去年11月27日晚,记者部编辑组接到赵希龙从合肥发来的一份题为《动员全社会尊重科学保护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9.
1981年元月的一天,我赶往铜川矿务局王家河煤矿。一进信访者何俊杰的家门,就使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墙上贴满了各报平反冤假错案的新闻报道。我为《人民日报》写的“也谈记者的苦恼”和“再谈记者的苦恼”专稿,以及在《陕西日报》发表的“鸭口煤矿党委不理民事群众强烈不满”等报道,也剪贴在《呼唤青天》的墙报栏里。一下子臆测到何俊杰同志可能冤情深重。何俊杰同志确实冤情深重,但案情简单。原来,  相似文献   

20.
1998年3月,我从编辑部到人民日报北京记者站做驻站记者。从编辑到记者,角色的转换需要适应,而在北京这个特殊地方当驻站记者,其中的甜酸苦辣似乎也很特别。借《新闻战线》一角,说一点不成熟的感悟。倾注一份热情 记者出身的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梁衡有一句名言:出门跌一跤,也抓一把土。他说,记者就是编辑部的采购员,出门去就是要拿回东西来,要有“每采必得”的勇气。我确实体会到驻站记者应该保持这种精神状态。在北京当驻站记者,有近水楼台的优势,了解宣传信息比在外地驻站要方便,但它所要求的快速反应能力也更强。譬如,一件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