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研究中国—东盟档案特点,把握中国—东盟档案的性质,分析它的来源渠道、属性、基本形式,进一步研究探讨中国—东盟档案,将中国—东盟(10+1)各国共赢互利,繁荣东南亚经济如实记录在案,这是我们研究中国—东盟档案的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2.
2023年是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十周年。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既需要政治互信的深化、经济贸易的往来,更需要人文交流的全面拓展以促进民心的相通。第四十届吉隆坡国际书展中国主宾国活动深入落实全球文明倡议,与东盟各国携手开启了双边、多边出版交流合作新征程。本文旨在梳理中国—东盟出版交流合作十年成绩,总结经验、分析问题,对中国—东盟出版交流合作的下一个黄金十年进行展望,提出加强和改进中国—东盟出版交流合作的新举措。  相似文献   

3.
在建设科技强国的背景下,我国科技期刊开启世界一流期刊建设。广西地处南疆,是面向东盟的重要窗口,在我国与东盟国家的合作交流中发挥桥头堡的作用。但广西的科技期刊发展相对薄弱,与广西近年来的科研发展不匹配。广西科技期刊如何在政策与环境的推动下探索国际化发展路径成为期刊人深入思考的问题。文章分析了广西科技期刊的出版特点,从中国—东盟视角探索立足广西、面向全国、辐射东盟、具有区域性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4.
传播能力是衡量媒体影响力水平的尺度。本文对广西媒体对东盟信息传播能力的内涵进行界定,提出了传播能力的评估要素,对近年广西媒体对东盟的信息传播能力现状运用传播平台、传播团队、传播内容、受众资源等具体指标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  相似文献   

5.
传播能力是衡量媒体影响力水平的尺度。本文对广西媒体对东盟信息传播能力的内涵进行界定,提出了传播能力的评估要素,对近年广西媒体对东盟的信息传播能力现状运用传播平台、传播团队、传播内容、受众资源等具体指标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  相似文献   

6.
新媒体语境下,主流媒体已经不再局限于早期的困惑和探索,而是积极拥抱大数据时代,以积极的心态融入新媒体环境,并在新媒体空间开辟自己的阵地.本文从广西日报新浪微博平台入手,考察地方主流媒体对东盟信息的传播情况,从而发现广西媒体关于中国-东盟信息传播力与影响力问题.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中国—东盟的视角,对中国—东盟合作中新闻宣传危机公关的意义、新闻宣传危机公关所处环境等方面进行试析,对中国—东盟合作中新闻宣传危机公关对策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8.
谌怡秋 《传媒》2024,(2):59-61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随着中国与东盟经济共同体建设的推进,媒体在面向东盟国际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新形势下,如何构建面向东盟国际传播的发展新格局,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总结广西日报面向东盟国际传播的做法,探讨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媒体合作方面的实践经验,为服务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9.
2009年10月20至24日,第六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即将在地标建筑南宁市国际会展中心再度盛大举办。这一深具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展会由中国、东盟10国及东盟秘书处共同主办,多领域多层次的交流活动,搭建了中国与东盟交流合作的平台。放眼世界,G20金融峰会、APEC亚太经合组织、9+2泛珠三角合作等政治经济联盟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上到国家集  相似文献   

10.
"一带一路"战略建设给广西-东盟电视国际频道合作带来了新机遇和新动力。在这一背景下,广西与东盟各国媒体尤其是电视媒体展开了不同程度的合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与此同时,合作也面临着政治、传媒制度、文化、语言文字、模式机制、人才及技术等诸多方面的挑战。广西—东盟电视国际频道是广西甚至是中国对东盟地区乃至中国对世界传播的一个窗口,创新合作模式,建立合作机制,开设特色栏目,建设人才队伍,加强技术交流成为当下双方合作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1.
在北部湾经济建设的背景下,南、北、钦、防四个城市媒体一起报道中国—东盟博览会,不仅加大了对博览会的宣传,而且为实现中国—东盟开放合作信息交流中心的建设提供机会。但是媒体并没有打破地域界限,不管是在报道内容还是报道对象、新闻稿件分享等的互动上都存在明显不足。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东盟博览会作为我国西部地区加强广西与东盟的经济、文化、科技等层面的合作与交流平台,日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众媒体在东盟博览会的报道及推介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能否将整合各种媒体资源优势,塑造强大的对外传播效果成为当前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着重阐述了新的媒介语境构成要素并结合中国-东盟博览会举办的传媒语境,分析了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媒体报道策略,以期为其报道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引。  相似文献   

13.
罗薇 《出版广角》2015,(11):110-111
随着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中国—东盟专题口译教材出版的需求也不断加大.本文通过对现有中国—东盟专题口译教材出版现状的分析,结合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了相关发展策略,旨在为口译教材的出版提供借鉴与参考,从而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培养人才服务.  相似文献   

14.
张颖婷 《视听》2023,(4):121-124
作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积极推动者、深度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广西积极推动中国—东盟交流对话。对于在区位和地缘上具有明显优势的广西主流媒体来说,面向东盟国家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传递好中国文化,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广西日报传媒集团通过版权合作模式、青年对话探讨模式,以及文化节目“出海”的形式,在促进中国—东盟互联互通和文化交流互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与东盟国家全方位的开放与合作中,图书馆应正确有效地做好东盟文献信息整理和开发工作,服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建设和文化交流,发挥自身区域信息中心的作用。通过对一些做得较好的图书馆、研究中心、网站等机构的研究,探讨做好东盟文献信息搜集整理和开发利用相关工作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2023年“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调研延续“以外国受众为调研对象、以中国电影国际传播为核心指向”的调研目标。调研以2020—2022年中国电影在海外传播平台上的整体表现为样本,从媒体关注度、社交平台表现、二次传播效果、意见领袖效能等方面出发,全面评估2020—2022年间,中国电影在海外网络的传播效果。调研结果显示,2020—2022年因全球社交隔离等原因,中国电影海外平台传播效果好于之前年份;要重视YouTube意见领袖影响效能;境外媒体整体对中国电影的报道较为积极;Letterboxd、TMDB等专业平台对影片热度有较大影响;Twitter普通群体对民生问题电影关注较多、粉丝超过1千万群体对中国动画电影关注较多。在此基础上提出,应重新建立中国电影海外传播评价体系、发挥中华文化主体性等加快“十四五”期间电影文化强国建设的方案与路径。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东盟广播电视高峰论坛4月21日至4月25日在北京召开。中国与东盟十国广播电视政府主管部门、东盟秘书处和双方广播电视机构的代表约100人出席了开幕式并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是令影视人心潮澎湃的时代:电影院线快速扩展,电视网络覆盖增强,影视人才需求倍增,影视院系遍地开花,影视作品收益可观,电影和电视步入产业化发展阶段,伴随着消费社会成长起来的影视艺术成为引领大众文化消费的排头兵之一,在生活工作中散发着巨大的影响力.纵观近些年中国电影电视的种种现象,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影视景观呈现出文化精神的商业化嬗变、芦肃命题的世俗化解构、艺术品质的娱乐化转向等特征.  相似文献   

19.
正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合作平台以及作为我国走向东盟的桥头堡的区位优势,广西出版集团充分发挥现有的少儿原创、时尚女性、生活保健、小说等板块品牌优势,加大对外向型图书的开发力度,积极打造面向东盟市场的特色文化产品。挺进东盟主要做法一、把越南作为东盟图书版权输出的主要突破口,采取"请进来"方式与越南进行合作  相似文献   

20.
10月23日在广西南宁举行的中国-东盟出版博览会上,中国与东盟10国出版界通过了《中国-东盟出版界南宁共识》,推进各方加强出版交流,建立合作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