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族“尔比”与格言、谚语基本相似,但是其适用范围比格言与谚语大得多。“尔比”是彝族人民在漫长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不断总结与积累起来的人生哲理,它凝聚着彝族人民的智慧与才能。“尔比”的内容涉及到天文、地理、历史、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它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在实际生活中,自觉用“尔比”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是彝族人民的一个共同的习惯。  相似文献   

2.
尔比是彝族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与社会生活中反复验证的经验总结,与谚语的特征相类似,但涵盖面比谚语大得多。从凉山彝族地区传统文化的瑰宝"尔比尔吉"来探析彝族人民的婚恋习俗及观念,从哭嫁歌、姑舅优先婚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卢比”是彝族对谚语、格言的统称,由于读音的差异,有“鲁比”、“禄币”、“尔比”等不同译法.“卢比”在彝语里是“智慧语”之意,是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它集中体现了彝族人民的传统价值理念,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彝族“卢比”加以整理和研究,并遵循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批判继承原则,将彝族“卢比”这一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光大,对于彝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尔比是彝族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与社会生活中反复验证的经验总结,与谚语的特征相类似,但涵盖面比谚语大得多.本文从凉山彝族地区传统文化的瑰宝“尔比尔吉”来探析彝族人民的婚恋习俗及观念,从哭嫁歌、姑舅优先婚等方面着手进行了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谚语是人类语言的一种特殊现象,它深深地扎根于民族的文化当中,具有特定的民族印记,各个民族在谚语方面都具有其独具特色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在彝族谚语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前人不说"尔比"~①,后人没有言语。它不仅具有彝族本身的文化特征,更是了解彝族文化的珍贵语料。所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彝族谚语不仅具有汉民族谚语的普遍结构特征,同时也有自身句式结构上的特色。在搜集、整理了近千条彝族谚语的基础上,研究其表达方式上的句式特点,挖掘其民族特色,并在此基础上得出汉译版彝族谚语在句式上的构造规律。  相似文献   

6.
英语单词proverb有格言、谚语之意。谚语、格言是流传于民间的简练通俗而有意义的语句,它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记住一定数量的谚语、格言,对提高我们的英语水平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7.
格言论     
格言,是一种饱含生活哲理的语言形式。它与谚语同属一个家族,但又各自独立门户。格言从形式上可分为词格言、句格言、段格言三类;从适应范围上可分为普遍格言、团群格言、个别格言三种。格言在修辞上隶属于警策辞格,但它又有自身鲜明滢滢的个性。  相似文献   

8.
彝族《教育经典》浅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育经典》是流传于大小凉山彝族地区的一部木刻重要献,是卷帙浩繁的彝献中为数不多涉及教育的经典作,具有教材或教科书中的作用。《教育经典》分别在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刻印。前期刻印的以彝族人民喜闻乐见的谚语、格言的形式,论及了人的一生(主要指土司)从1岁到99岁第一阶段必须学会的社会知识和生活技能;后期刻印的以彝族传统五言句的形式,论及老百姓或奴隶要孝敬父母,不能反叛土司等维护奴隶制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李晓琴 《成才之路》2009,(17):59-60
谚语格言,是历代劳动人民和一些有识之士的思想精华,在历史的长河中能够留存下来的谚语格言都经历了时间的检验。它们不仅是语言的积淀,更是智慧的结晶。对于英语学习者,学习英语谚语格言不仅能学到纯正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也能够帮助他们在对人生各种问题的看法和观点上获得一定的人生启迪。谚语格言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10.
谚语、格言是有阶级性的,它是为一定阶级的政治路线服务的舆论工具。孔孟儒家的反动教育思想影响两千多年,历代反动阶级和御用文人孔孟之徒,处心积虑地编造了不少宣扬孔孟教育思想的谚语、格言,欺骗和毒害人民群众。解放以后,阶级敌人为了争夺教育阵地,腐蚀青少年,也拿起这个工具,继续散布和重新编造反动谚语,宣扬腐朽没落的孔孟教育思想。在批林批孔运动中,岳阳县熊市小学的革命师生,把广泛流传的一些宣扬孔孟教育思想的谚语、格言收集起  相似文献   

11.
资料卡片     
谚语、格言、歇后语的区别谚语是一种比较固定的、用通俗易懂的话反映某种道理的语句。它是人民群众的集体创作,一般用成对的语句表现思想、说明事理,劝告、启示人们应该怎么做,如“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等。格言是一种用来规范人们行为的、精练而深刻的语句。...  相似文献   

12.
有关天气预测的尔比是尔比中出现最早且内容最为丰富的一类。该类尔比是凉山彝族在对大自然的不断适应中,对气候变化规律长期观测,总结形成的地方性知识,具有预测天气、灾害预警,并指导彝人因时因地开展生产等功能。用结构人类学的方法可以进一步对气象尔比的结构进行分析,其表层结构是具有强烈文学性和艺术性的语言表达形式,深层结构则对应了彝族天人和谐的自然伦理和日常生活中遵循的道德伦理。对于气象尔比的研究与利用,将会保护彝族的口传文化,并促进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发展。  相似文献   

13.
彝族尼苏谚语是彝族尼苏人在生产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充满智慧和哲理的语言。这些谚语类型丰富,蕴含深刻的哲理,发人深思,具有很强的教育启迪功能。在形式上采用彝族独特的五言或七言诗体,句式工整,富有诗韵,便于传授、记忆。多采用比喻、拟人、对仗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增强了谚语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有助于谚语劝诫教育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14.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常常会谈到谚语、格言、惯用语。有的同学理解起来有困难,弄不清它们到底有些什么不同。下面就简单谈一谈这三者的区别。 谚语:它是人民群众中口头上流传的通俗而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由于它具有深刻的含义,一般都能揭示客观事理,富有教育意义。例如:  相似文献   

15.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些同学常常会把格言和谚语混为一谈。俗语、谚语和格言是一个社会的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语言,往往难于运用得当。能否正确使用俗语、谚语、格言,往往是一个人的语言水平的标志。不论说话还是写文章,如果完全不使用谚语和格言,就会显得语言文字枯燥无味,缺乏文采,用得过多或使用不当,就会使语言文字显得矫揉造作,不自然。我就格言和谚语的区别做了一些阐述。  相似文献   

16.
凉山彝族服饰是彝族文化中最精彩、最耀眼的组成部分,而黑、红、黄三色又是彝族服饰文化的主色与亮点。聪慧的凉山彝族人民在千年的劳动与生活实践中,探索、总结、创造出古朴、庄重、美丽、实用的服饰。这些服饰是彝族人民生活中每一天必需的,最贴身亲近的物品。彝族人民用它叙述着许许多多来源于大自然的,民间的、宗教的古老的故事与传说,它被许多历史学、文学、经济学、美学专家称之为是民族艺术中穿越时空的“活化石”,也被称为是“穿在身上的历史”。同时又是凉山历史变迁缩影的见证物。  相似文献   

17.
英语谚语特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谚语是任何语言里都有的,犹如宝库中的串串明珠。但谚语究竟是什么呢?用一句荷兰的谚语来说:“谚语是日常经验的产儿。”(Proverbs are the daughters of daily experience)当然,这里所说的日常经验,并不只是某个人的生活经验,而是整个民族中千百万人长期生活经验的积累;不过它往往由某个人首先总结起来,并在其言论或著作中,以格言(maxim)或警句(aphorism)的形式加以发表,而后再在人民中间引起共鸣,并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道。有时,说某句话的人可能被遗忘了,但这句话即进入了谚语的行列,成为人们共同的精神财富而永葆其青春。  相似文献   

18.
0.谚语是任何语言中都有的,用得恰到好处大都有妙语惊人,一字千金的效果。 0.1 但谚语究竟是什么呢?概括起来说,“谚语是日常经验的产儿。”(Proverbs are the daughters ofdaily experience)当然,这里所说的日常经验,并不是某个人的生活经验,而是整个民族中千百万人长期所积累、锤炼的经验;不过它往往由某人首先总结起来,并在其言论或著作中,以格言或警句的形式问世。尔后在人民中间流传并引起共鸣,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道。有时,首用警句者可能被遗忘了,但这句话却进入谚语的行列,成为人们共同的精神财富而传世不衰。  相似文献   

19.
格言和谚语是早期的文学样式,完全符合文学的基本性质。《易经》卦爻辞中格言和谚语以其内容的丰富性、思想的深刻性和语言运用的艺术化形式,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作为议论文学的源头,先秦格言和谚语直接影响形成箴铭、哲理诗、寓言等文学体裁,并且对先秦议论文学基本特征的形成产生了重要作用。先秦格言和谚语及《易经》卦爻辞中格言和谚语在先秦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地处元江和金沙江的分水岭,居住有彝族人口74.04万。热情好客的彝族人民,在岁时节庆时都会唱起高亢激情的彝族酒歌,抒发内心情绪。因此,酒歌在彝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彝族酒歌它具有集体性、文化性、民族性、综合性和宗教性等特点,并把彝家人的生活特征和风俗习惯紧密结合在一起,是彝家人在上千年生活与文化中创造的独具风格的传统彝族音乐文化之一。学习并研究彝族酒歌,对于彝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了解和传承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