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渔是清初一位优秀的剧作家和剧作理论家。李渔在其剧作理论中,将结构列为第一,对戏曲的结构有系统而精辟的阐发。而《风筝误》是李渔传奇创作代表作。将二者相结合,旨在较为全面地探讨《风筝误》与其戏曲结构论的一致性与共通性,以及李渔践行这一理论时,在《风筝误》中表现出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2.
《梼杌闲评》是成书于明末清初的"世情"与"历史"相结合的社会批判小说。在这部小说中记载了大量明末时期的戏曲信息,其中涉及剧种、剧目及戏曲演出习俗的记载让我们能够清晰地了解明末清初戏曲的演出与流传情况,对戏曲史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3.
从《风筝误》看李渔的戏剧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渔是清朝初年著名的戏曲活动家,理论家。他的《闲情偶记》是当时关于戏曲最完整的论著,他的戏曲代作《风筝误》则集中体现了他“无奇不传”和强调喜剧性的戏剧观,这种戏剧观对清初的戏曲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作为李渔的代表剧作,《风筝误》很好的体现了他在戏曲创作上所持的观点。最突出表现为喜剧创作倾向和适合舞台表演的特性。  相似文献   

5.
明末清初出现的才子佳人小说受古代小说的影响不很直接,相比之下受戏曲的影响更为明显。作为才子佳人题材戏曲的代表——《西厢记》,在人物设置、情节安排、语言运用、思想倾向、表达手段等诸多方面,对才子佳人小说的形成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李渔作为明清之际的一名戏曲理论家兼剧作家,在中国剧坛享有盛誉。文章以李渔的代表作《风筝误》为例,试图挖掘其剧本结构与写作笔法的美学价值,进一步全面展现李渔在戏曲创作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7.
风筝是小说《追风筝的人》这一部小说的核心象征体.通读作品后可以看出风筝对于整部小说的重要性.风筝还是推动小说情结发展的重要环节,整个故事起于风筝,止于风筝.无论对于阿米尔,还是对于哈桑,或者索拉博,风筝都有着太多太多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8.
明末清初是思想文化的重大变革时期,在经学文学化过程中,文学不断从传统经学中汲取养料,直接影响着文学创作;经学通过文学的生动表达,拓展了经学本身发展的文化空间。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大量引用《诗经》"二南"的诗句,直接影响着小说的主题思想、语言艺术以及小说伦理的特殊指涉等,使小说在创作上呈现出强烈的经学化倾向。才子佳人小说创作经学化的原因复杂,一方面,时代变革过程中经学裂变对文化进行自我选择;另一方面,人们用文学的心态观照经学,在文学召唤中对经学做出了应答。  相似文献   

9.
金圣叹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戏曲、小说评点家,他批点的《西厢记》流播广远,为历来的戏曲批评家所推崇、珍视,乃至仿效.金圣叹戏曲评点中的地域性影响及其畸儒心态、超越动机和实用批评倾向,因为“晰毛辨发,穷幽极微”之笔,而获得了极为丰富的体现,是我们把握、了解金圣叹的心态及文化人格的重要符码.  相似文献   

10.
丁鼎 《文教资料》2007,(4):62-63
金圣叹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小说戏曲批评家,对《西厢记》①中的作文者之心和艺术之奥秘进行解义,并发掘作品中所蕴涵的情感意蕴和作家寄予的情感质素,要求戏曲的情节安排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在当时提高了戏曲《西厢记》在文人心中的地位,成为才子必读书目之一,从而也提高了俗文学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史记》是司马迁本着"实录"历史事件的原则,根据自身学识和生命体验,在设置历史事件场景,叙述历史事件细节,复原历史人物心理、语言等方面运用了一定的想象和虚构而著成的一部史学巨作。借助想象和虚构化的艺术方式,使《史记》中历史事实的场景更加适宜,情节更加生动曲折,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此虚饰增益化的写作倾向亦使《史记》呈现了小说化叙事美感。《史记》史传文学的基质由此也得以奠定,并对后世小说、戏曲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戏曲题材在由表现帝王将相、英雄传奇的传统题材向以描绘社会现实,表达个人或人民心态情感为己任的现实题材转变的步伐比小说加快了。这种趋势影响到戏曲对科举制度弊端的批判。事实上,对科举制度弊端的批判是古典戏曲首先进行的。其采用的题材及艺术手法都影响了后来的明末清初时的人情小说,进而影响到《儒林外史》。本文将以古典戏曲为研究对照。从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着重分析戏曲对科举弊端的批判对与其关系紧密的小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明末清初小说作家明确提出“木铎醒世”的小说观念并反复阐述强调.其内涵主要包括存雅道、为世型、劝作善三个方面.明末清初小说作家群体对“木铎醒世”小说观念的极力强调,是小说史上前所未有的,他们对小说社会功用的重视和对时事的密切关注,深刻地影响了晚清时期的小说观念和小说创作,在中国古代小说理论史上是值得注意的一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4.
冯梦龙和李玉是明末清初在小说和戏剧领域各领风骚的两位文学家,都曾互相改编过对方的作品。从改编的角度,通过比较二人两部同题材的小说戏曲作品,即冯梦龙的《卖油郎独占花魁》和李玉的《人兽关》,可以看到二人在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黄图珌是明末清初颇有成就的戏曲家与戏曲批评家.其《看山阁闲笔·词曲》之所论,重在戏曲作法,既别具洞天,又自成特色.黄图珌的戏曲认识观主要表现为:力主“化俗为雅”的“本色语”,以实际行动支持对“曲名”的改革,对曲难于词“倍焉”的具体认识.  相似文献   

16.
高濂的传奇《玉簪记》在晚明时期十分盛行,至今也在舞台搬演脱胎于《玉簪记》的《琴挑》《秋江》等戏曲。故事经历了笔记体小说《古今女史》、杂剧《张于湖误宿女真观》和小说《张于湖传》,张于湖的地位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中,在《玉簪记》中形成了其独特的形象特征,意义非凡。  相似文献   

17.
在明末清初这段历史时期里,李渔是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家。他不仅以曲家名而且小说亦佳。小说影响最大的是《十二楼》。此书顺治年间便有刊本,题为《觉世名言第一种》,正文前之书名下,写着又名《十二楼》。据《纳川丛话》记载说:“笠翁有平话小说《十二楼》,仿《今古奇观》体例,书甚佳,可与《十种曲》参观。”可见清时对这部书很重视。李渔是一位杰出的戏曲理论家,解放以后,我们便对他的戏曲理论颇为重视,近几年来研究李渔戏曲理论的人更多起来,无疑的李渔这样一位作家在我国的文学史、戏剧史上均应占有一席地位。那么对李渔小说研究也是必要的了。要评价李渔的小说,首先便是《十二楼》,可惜至今还很少有人研究它,这里略做评议,以为引玉之砖,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8.
《百川书志》是明代高儒所著的私家藏书书目,收录了大量的小说和戏曲。高儒是中国第一位在书目中收录通俗小说的藏书家,他的小说观念对探寻通俗小说观念的演变和小说地位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将从《百川书志》中小说著录情况去分析高儒的小说观念的特色,并从他的家世背景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探求其小说观念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搜神记》是魏晋神怪小说翘楚之作,干宝以其“游心寓目”的小说观和“遂混虚实”的叙事技巧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神怪题材小说诞生以来约定俗成的“搜奇辑逸”之创作理念。作品在创作动机、题材的选择与处理、神怪形象的定位与操作等方面呈现出的明显世情化倾向,意味着神怪题材世情化的萌芽,对后世传奇、小说及戏曲创作影响颇深,凸显其独特的嬗变轨迹。  相似文献   

20.
莫言的《酒国》是一个奇特的文本,在观念上与传统小说相去甚远。本文主要以巴赫金的复调和狂欢化文学理论来观照《酒国》,阐释其结构特征和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